春節假期的最后一天,藍思科技董事長周群飛攜一眾高管搶在開盤前召開電話會議,向170多家投資機構解釋公司的經營情況和未來戰略布局。
早些時候,藍思科技發布的業績預告顯示,2021年全年,藍思科技實現凈利潤20.07億-23.99億,同比下降59%-51%;實現扣非凈利潤13.43億-17.34億,同比下降70.07%-61.34%。
業績的大幅下滑,讓藍思科技不得已“臨陣磨槍”。
不過,現實并沒有如周群飛所愿,虎年開盤的第一天,藍思科技收盤股價暴跌11.12%,最終收報15.03元,較2021年2月份的最高點41.05元跌去63.4%,市值更是蒸發了超過1200億元。
中國科技女首富需要尋找新的路徑
藍思科技新年交出的第一份成績單,著實無法讓投資者滿意,但令人疑惑的是,今年并非是傳統意義上的消費電子“大小年”,同時其主營業務受全球芯片供應問題影響較小,何況藍思科技仍然是蘋果在中國大陸最核心的供應商之一。
出現類似問題的不止是藍思科技一家,同為“果鏈三巨頭”的立訊精密和歌爾股份同樣因為業績表現不佳而近期股價大跌。
這三家公司的共同點在于:深度綁定蘋果產業鏈,通過兼并收購提升產業規模,并以微薄的利潤與蘋果簽訂獨家供應協議。這種模式讓上述公司在市場野蠻生長階段脫穎而出,但現在卻面臨著真正意義上的“無利可圖”。
或許,曾經風頭無兩的“果鏈”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
“蘋果合肥天下瘦”
在2月6日的電話會議上,周群飛向投資機構表示,公司的基本面沒有問題,財務健康,凈利失速不過是是著眼未來從長期出發所經歷的陣痛。
但藍思科技“著眼未來”的代價,未免有些過于沉重。
2021年初,藍思科技完成一輪150億元的定增,泰州園區完成資產交割,按理說巨額融資到手,財務壓力減輕,產線產能擴張,同時下半年iPhone 13系列發布,市場需求爆發,無論從哪個角度看,藍思科技都理應具備更好的表現。
對此,藍思科技給出的解釋是,公司在過去一年飽受用電限制、疫情反復、人工成本增加、產業鏈缺芯等困擾。
但問題是,去年的藍思科技在營收上卻實現了穩定增長,上述原因顯然無法很好地解釋這一問題。
實際上,如果梳理藍思科技近兩年的業績表現,就會發現這種“增收不增利”的問題已經存在許久,并且愈演愈烈。
根據藍思科技2021年上半年財務報告報,公司在小尺寸外觀及功能組件營收153.32億元,同比增長37.34%,毛利率為24.84%;大尺寸及功能組件營收30.12億元,同比增長29.35%,毛利率為18.72%。
蘋果賺走產業鏈的多數利潤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產品或服務的毛利率同比均出現下降,分別為3.73個百分點和4.06個百分點。
毛利率下降的問題同樣影響著另外兩家“果鏈”巨頭:立訊精密和歌爾股份。
立訊精密2021年上半年財報顯示,消費電子產品營收同比上漲29.96%,但毛利率卻下滑了2.06個百分點至15.78%。歌爾股份的2021年上半年營收同比上漲94.49%,毛利率同樣下滑了3.63個百分點至14.41%。
“賺了吆喝不賺錢”,這幾乎是中國大陸蘋果產業鏈廠商的真實寫照,相比之下,蘋果的2021年可謂如沐春風。
在截至2021年12月25日的第一財季里,蘋果營收增長了11%至1239億美元,凈利潤346.3億美元,同比增長20%,營收和盈利均創下公司史上單季度新高。
在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專欄文章中,“大中華區”被列為蘋果年度三大關鍵詞之一,但這份源自國內市場的紅利顯然沒有惠及到中國大陸眾多的“果鏈”供應商。
蘋果“打工人”的困境
在蘋果公布財報后,JR Research在Seeking Alpha上發表了署名文章《蘋果再次展示其難以置信的供應鏈主導地位》,這家研究公司認為,華爾街空頭們始終沒有意識到蘋果與其他消費電子廠商的本質區別——對于供應鏈絕對的主導權力。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在“果鏈”中,除三星、臺積電等少數廠商外,眾多廠商的利潤表現每況愈下的原因。
尤其對于中國智能手機產業鏈廠商而言,“果鏈”的存在更是一把不折不扣的雙刃劍。
客觀來講,蘋果可能是國內手機產業鏈快速成型的關鍵推手。
以藍思科技為例,2015年蘋果為論證量產藍寶石蓋板的可行性,曾出資幫助藍思科技建成了國內第一條藍寶石玻璃產線,盡管后續這一項目并沒有在iPhone上投入使用,但對于彼時的消費電子行業而言,大客戶出資建設產線的事例幾乎聞所未聞。
但隨著國內“果鏈”的成型,這樣的紅利期也很快消散。
從2019年開始,蘋果旗下的供應商開始大肆收購產業鏈廠商。先是立訊精密收購緯創資通,以第一家大陸iPhone代工廠的身份橫空出世,又有藍思科技收購可勝可利進入智能手機金屬機殼產業。
這兩樁收購案的背后,蘋果幾乎是在“明牌操作”,其目的也很簡單——限制富士康一家獨大的局面。
但對于立訊精密和藍思科技而言,收購組裝廠和金屬成形廠只會進徒增運營成本,使毛利率進一步降低。
而在很多時候,“果鏈”廠商們并沒有選擇權。更嚴峻的問題是,蘋果對于供應鏈“科學管理”打破了此前行業內的所有信息壁壘,“果鏈”廠商們在蘋果面前如同透明。
國產創新組合的鏡子
有產業鏈人士曾向《智物》團隊介紹,如今的蘋果供應鏈在內卷和內斗當中,已經瀕于無錢可賺。一批來自中國大陸、中國臺灣、中國香港以及新加坡的華裔管理團隊,接管蘋果大中華區供應鏈管理之后,中國本土供應鏈巨頭的苦日子也開始了。
蘋果公司的攝像頭滲入到了每個產業鏈公司每個重要環節,成本、效率的管控已經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當芯片供應受阻時,如果繼續增加其他物料入庫,勢必會下游裝機廠的庫存壓力,此時的蘋果就會通過對供應鏈廠商的產能監測,調整上游廠商的訂單。
這套方案代表著當今電子消費領域的最高管理水平,但卻讓“果鏈”廠商們不堪重負。
可以確定的是,當下的“果鏈”廠商們真的需要考慮另謀出路了。
中國品牌無法在高端市場給蘋果壓力,蘋果供應鏈的日子就好不了
過去,進入蘋果供應鏈代表著股價的保障,代表著整個行業的背書,但從去年歐菲光等34家國內供應商被踢出“果鏈”來看,蘋果也大有擺脫中國大陸的依賴,布局東南亞國家的意圖。
中國產業鏈巨頭們的序章該如何展開?或許,只能期待于華為、OPPO、vivo、小米等中國品牌的快速崛起,本土品牌和本土供應鏈的創新組合,或許可以讓中國供應鏈擺脫利潤、地位低微的局面。
比如折疊屏。當全球科技大分手開始,華為公司開始全力扶持京東方等國產產業鏈,在折疊屏屏幕、金屬材料各個環節,華為派出技術團隊入駐供應鏈,幫助其提高技術和良率。
也讓各個產業鏈環節得到了成長,同時,在折疊屏手機這種價格較高的產品上,可以分享利潤。或許,這是藍思科技等產業鏈巨頭的下一步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