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醫療是把現代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應用于整個醫療過程的一種新型的現代化醫療方式,是公共醫療的發展方向和管理目標。數字醫療設備的出現,大大豐富了醫學信息的內涵和容量。從一維信息的可視化,如心電(ECG)和腦電(EEG)等重要的電生理信息;到二維信息,如CT、MRI、彩超、數字X線機(DR)等醫學影像信息;進而三維可視化,甚至可以獲得四維信息,如實時動態顯示的三維心臟。這些信息極大地豐富了醫生的診斷技術,使醫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可視化的信息時代。
醫療的數字化,首先是醫療設備的數字化,這是數字化醫療的基礎。所謂數字化的醫療設備,即數據采集、處理、存儲與傳輸等過程均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在計算機軟件下工作的醫療設備,已逐漸取代常規設備成為臨床設備的主流。數字化的醫療設備可以將所采集的信息進行存儲、處理及傳送。數字化醫療可以實現醫院內部設備資源的共享,實現影像及文檔資料的傳輸,縮短病人掛號、交費、取藥、看病的時間以及電子開單、電子處方,減少錯誤發生的概率。在遠程醫療方面,數字化醫療可以實現遠程教學及電視會議、遠程會診及手術、網上查詢及求助以及網上掛號、預約,從而實現全球資源的共享。
不過,醫療大健康數字化轉型仍面諸多困惑與阻礙。市場方認為上述系列企業仍主要聚焦于 " 醫 + 藥 + 險 " 領域,意在滿足 C 端用戶的基礎健康需求,針對 B 端生物制藥企業、公立醫院,以及 G 端政府等客戶的綜合科技解決方案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
而在醫療健康數據資產方面,據悉,在過去十余年間,我國大力投資醫療系統信息化,產生并沉淀了大量數據,為我國醫療健康技術創新、臨床研究等提供了數據基礎。然而,這些數據大多存儲于不同行業參與者的多個關聯性不強的應用中,如何整合資源將數據系統化等亦為當前的困境之一。
近年來數字化影像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1981年富士公司在布魯塞爾國際放射學討論會上發表了CR技術,九十年代DR的出現,更是將放射領域向數字化的推進達到了高潮。隨著網絡化的進一步普及應用,放射領域的數字化已經成為了一種必然的趨勢。
CR也稱為間接數字化X線成像技術,主要原理是利用存儲熒光體成像,日本富士公司在1981年推出首臺用于臨床應用的CR,隨后美國柯達、德國AGFA公司相繼推出自己的CR產品,它采用磷光體結晶構成的成像板即IP板吸收X線信息,IP板感光形成潛影,再經過掃描轉化成數字化信號進入計算機系統進行圖像處理。與傳統X線機相比,具有曝光劑量小、攝影條件要求低、圖像后處理功能,可提高影像診斷的準確性疾病診斷范圍等優點。
在我看來,其實在醫療領域,到了產品所在的層級,搬用其它領域的成功產品策略,基本是用不了的。如果要說數字化可以廣泛地、深入地影響著醫療行業的任何一個點,我就認為一定是它對醫療領域是有價值的。目前來看無論防疫碼也好,疫情期間的遠程醫療、線上咨詢等等。我們已經看到了數字化所帶來的改變。
隨著疫情對醫療保健系統面臨的持續挑戰,注定將使得2022年成為醫療保健投資的又一個標志性年份。雖然更廣泛的市場目前看起來正處于調整之中,但在這個充滿無數創新機會的數字醫療健康領域,我們又感到樂觀—這個市場仍處于其自身數字革命的青少年時期。隨著醫患對于數字化醫療的不斷深入,數字化醫療一定是長期有需求的,而且隨著政策不斷完善,將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