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也就是我們半導體產品的原創性集成電路,如果說手機芯片是手機的“大腦”,那么汽車芯片就像汽車的大腦。汽車芯片它可以分為“功能”芯片”、“功率半導體”、“傳感器”這三類。中國能夠造得出來汽車芯片,然而在技術、生產能力等方面并不具有絕對的行業優勢。
汽車芯片主要產于美國、日本和歐洲,全球汽車芯片基本被歐美日廠商把持著,權威數據顯示汽車芯片排名前五的供應商是恩智浦、英飛凌、瑞薩電子、德克薩斯儀器和意法半導體,總市場份額超過50%。恩智浦、英飛凌和意法半導體都是歐洲汽車芯片德州儀器是一家美國企業,瑞薩電子是一家日本制造商。
各大汽車都在往智能化方面發展,半導體芯片電子設備在汽車中所占的配件比例越來越多,像無人駕駛技術原本只出現在部分車型或者高端車型上,隨著社會的發展成為了大部分新能源車的標配。由于芯片產業是具有一個非常典型的周期性的,所以企業往往不會備太多庫存,畢竟供大于求就會出現巨額虧損,所以在汽車銷量低迷的情況下誰也不敢輕易擴產,但沒想到的是中國市場的復蘇使得芯片需求大幅增漲,各家庫存均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
汽車新四化(即M-Mobility移動出行,A-Autonomous driving自動駕駛, D-Digitalization數字化,E-Electrification電氣化)的發展在全球和中國層面均已形成了鮮明的差異化發展特征,并在各自的技術和商業賽道中以不同的速度“奔跑”。相對于電氣化這一涉及到整個汽車產業乃至能源結構變革的趨勢,自動駕駛與數字化/智能網聯在相輔相成發展的同時也在短期內體現出了不同的商業價值。而共享出行目前依然處于一個資本、需求、政策共同主導的發展階段,技術創新(尤其是數字化、定制化和自動駕駛)帶來的行業變革有望在“下半場”開啟;長期來看,出行服務是終局的體現,也是終端消費者的第一觸點,而自動駕駛、數字化和電氣化則成為關鍵使能技術。
由于車規級芯片研發周期長,設計門檻高,資金投入大,目前中國半導體企業造車規級芯片意愿低,未能實現該領域的自主可控。在汽車產業變革加速、市場需求增長的情況下,汽車芯片短缺已經成為制約中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大瓶頸。隨著智能汽車市場規模的逐漸擴大,作為生產智能汽車的重要組成部件,汽車芯片的重要性凸顯。而近期地緣局勢惡化所導致的芯片短缺危機預期升溫將強化市場對于汽車芯片領域的關注,汽車芯片有望維持高景氣度。
2021年,全球汽車市場因為芯片短缺累計減產約1020萬輛,中國市場近200萬輛。去年“缺芯”最嚴重的時候,國內各大車企或減產,或優先保證高價值車型出貨,小鵬、理想等更是一度推行“先提車,后裝芯片”銷售策略,一直到今年2月底,工信部監測才顯示中國市場汽車芯片供應短缺情況逐步緩解。
中國芯片供應鏈一是要注意短時間內芯片的成本會走高,二是可以將切入角度放在自動駕駛領域、AI、人工智能等更加高精尖的芯片領域,而不是已經十分成熟的MCU,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認識到芯片的供應鏈變革其實是汽車智能化帶來的變革,要做好產業協同,“整個產業要聯動起來,去思考未來在智能汽車這個領域,在軟件發揮重要作用的趨勢下,汽車架構應該如何來適應。
一輛車不能只考慮使用階段的節能效果,更要考慮制造階段是否貫徹減碳思想,甚至還要考慮報廢這輛車會不會帶來更多污染,“充分的市場競爭能帶來的不只是高新技術,還有整個汽車產業的變革”,只有完成這樣的變革,中國汽車產業才是在真正踐行可持續發展,才會有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