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因為俄烏沖突,截止至目前全球已經有8大芯片巨頭,公開表態斷供俄羅斯了。這8大巨頭分別是英特爾、AMD、Nvidia、ARM、高通、臺積電、三星、格芯。
這8家企業,涉及到了X86、ARM兩大架構,涉及到了CPU、GPU、Soc廠商,還有三大晶圓代工巨頭,所以這8家企業的斷供對于俄羅斯的芯片產業而言,可以說是影響巨大。
斷供俄羅斯的8大芯片巨頭
如何應對這個情況,近日有媒體報道稱,俄羅斯正考慮將貝加爾電子(Baikal Electronics JSC)和 MCST (Moscow Center of SPARC Technologies)兩大芯片設計機構納入骨干企業名錄。這樣有助于接下來將其芯片生產從臺積電轉移到大陸工廠進行代工。
意思就是,俄羅斯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計劃將原來給臺積電的芯片訂單,轉到中國大陸來,從而減少甚至不影響自己的芯片產業。
俄羅斯目前主要有兩家晶圓生產企業,一家叫Микрон,能夠量產65nm芯片,另外一家叫做Ангстрем,能夠能夠提供90-250nm的芯片,兩家企業均擁有8英寸晶圓廠。
但事實上,俄羅斯在2006年就實現了65nm工藝,只是后面因為各種制裁,工藝一直無法進步。
但制造無法進步,設計還是在進步的,俄羅斯能夠設計的芯片,遠不只65nm,已經達到了28nm,比如上面提到的貝加爾(Baikal Electronics JSC),設計的芯片就達到了28nm,還有MCST設計的最的Elbrus微處理器,也是采用28 nm 工藝,之前都是臺積電代工的。
不過現在臺積電斷供后,這些芯片無法生產了,所以俄羅斯才計劃,要將訂單轉到中國大陸,畢竟目前大陸的中芯、華虹都沒有說斷供。
那么問題來了,中芯、華虹能夠接俄羅斯的芯片訂單么?估計問題不大的。畢竟28nm的生產線,國內基本上能夠實現全國產了,是不受美國限制的,所以如果俄羅斯轉單,理論上是可以接下來的,而比28nm更先進的14nm,接不了單,但目前俄羅斯也不需要。
不過,大家也不必放大這些訂單,畢竟俄羅斯本身對芯片的需求量就少,訂單量也少,就算真的轉單了,對中芯、華虹的貢獻其實也并不大,不會有那么大的影響。
數據顯示,2020年,俄羅斯僅進口了大約價值4.4億美元的半導體設備,以及約12.5億美元的集成電路,市場有多大,大家想必都清楚的。
當然比市場更重要的是,這件事情讓我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擁有全球領先自主能力的重要性,落后就要挨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