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通信與網絡 > 業界動態 > 真的,該對中國互聯網多些信心了

真的,該對中國互聯網多些信心了

2022-03-27
來源:數字力場
關鍵詞: 互聯網 阿里 微博

20多年前,全球互聯網曾進入前所未有的泡沫破滅期,可也是在千禧之年前后,中國誕生了BAT。

2008年全球陷入次貸危機,互聯網再次遭遇資本寒冬,但沒多久后,就出現了移動互聯網的大爆炸。

投資界老兵吳世春曾總結道:逢8的年份進入低谷,逢9的年份最難,逢0的年份開始復蘇,逢2的年份走出來,歷史就是這樣不斷重復的。

中國互聯網從2018年開始遭遇寒冬,似乎與之扣合。

那在21世紀第三個“逢2的年份”,中國互聯網能走出來嗎?

對很多被“中概股跌完港股跌,港股跌完A股跌”嚇得驚魂未定的人來說,這似乎是送分題——答案當然是“不能”。

事實上,這兩年可以說是看衰派的“贏麻”時刻。

他們動輒對中國互聯網扔下“犯由牌”,上面寫著“死緩”二字。

這些看衰派可以有10000個看衰的理由:什么流量紅利見頂,什么技術引擎熄火,什么政策面重構……

而互聯網大廠增長失速、接連裁員,又不斷給他們的底氣“加杠桿”。

在2022年的大多數時刻,他們的看衰大概率還會得以應驗。

可在我看來,越是這時候,整個社會越該對中國互聯網多些信心。

這么說,并不是要來熬“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流行雞湯,或是寫“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小作文,而是基于幾點做出的判斷:

1,趨勢。

你可以不相信很多東西,但你得相信趨勢。

縱向看,中國互聯網現在的難,它們以往也有過;橫向看,中國互聯網的處境,美國互聯網也有過。別夸大中國互聯網的獨特性,再獨特它也跳不出周期律。

2,現實。

形勢在變,中國互聯網也在變。

這兩種變,經常同調:你要硬科技攻堅?我正在發力;你說產業互聯網?我已在布局……

3,人。

別忘了,中國互聯網集合了中國最聰明、最具創造力的一群人。

正是這波人,讓互聯網成了中國過去20年增長最快的行業,沒有之一。即便現在處在低谷期,它也貢獻比絕大多數行業更高的增長。

01

毋庸置疑,“今時不同往日”,是中國互聯網現實境遇的寫照。

但凡是將時間往前倒推個五六年,人們都不至于對著大廠誘人的高薪、動人的期權,說出“你不行”這句話——要是盛產市夢率的互聯網行業都不行,還有哪行哪業行?

不能說大廠行情變壞是從打趣“互聯網人的盡頭是考公”開始的,但人們叨念著“大廠日子不好過了”,確實是互聯網境遇下行的一大標志。

就在3月23日晚,中國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騰訊發布了年報:2021年全年營收5601.18億元,同比增長16%;歸母凈利潤(Non-IFRS)1237.88億元,同比上漲1%。

“營收首破5000億”、“自研技術多點突破”、“FBS(金融科技和企業服務)收入首超游戲”……這都是可以提煉進標題里的看點。

但也有不少人看到了它的另一面:增收不增利——凈利增幅十年來最低,連續兩個季度出現單季凈利潤負增長。

3401-b25ea0e11031dbe41d91cc6466a14cea.jpg

▲圖片來源:華爾街見聞。

于是他們的嘴炮對“看,我就說了吧”的句式回收再利用:看,我就說了吧,現在的中國互聯網已經沒想象空間了。然后就是把“凜冬時節”、“Hard模式”、“至暗時刻”統統安排上。

再聯系起阿里微博、百度、b站、京東、拼多多之前的財報,他們甩手就是一篇“論中國互聯網的困境”。

反正幾個核心判斷永遠不會出錯:消費互聯網時代已經過去了;中國互聯網行業走到了拐點處;“降本增效”將是互聯網企業業務取舍的關鍵指標……在此基礎上發散延展,再配上“大廠增速放緩”之類的由頭一塊端上輿論餐桌,咋說咋對。

是的,互聯網企業背靠人口紅利、依托模式創新,就可以在藍海里快意淘金的年代過去了,新風口頻現、新業態層出,以至于李彥宏說“其實機會多也是負擔”的年代也過去了。以往“向規模要效益”的發展路徑,已經逐漸失效了;靠著模式創新能采到的“低垂的果實”,也被摘得差不多了。

昔日網約車大戰、外賣大戰、共享單車大戰、P2P大戰、在線教育大戰輪番上演的場景,我們可能再也見不到了。

可,互聯網結束高速增長,不是很正常嗎?真要是焊在“高速增長”的軌道上,那才不正常。

誰說互聯網行業到了拐點,拐向的就是死路而非涅槃之路?

誰說互聯網行業只能原地轉圈,不能進化為“數字化新物種”?

02

說到底,看中國互聯網,要從昨天看今天,更要從后天看明天。

改用貝索斯那句話:我們總是高估互聯網的短期變化,而低估它們的長期蝶變。

現在看,2022年的中國互聯網,挺像是2000年左右的美國互聯網。

那時的蘋果,市值曾低到不足50億美元;亞馬遜的股價,不到6美元/股。當時看衰他們的,排號可以排到幾十公里外——是不挺像中國互聯網今天的處境?

現在呢,蘋果年初市值曾一度破3萬億美元,現在也有2.81萬億美元;亞馬遜股價已突破3264美元/股,市值1.66萬億美元。2004年上市的谷歌,最初市值也只有堪堪過200億美元,如今市值已達到1.85萬億。

不要以為互聯網瓶頸期只有咱們有,當年美國互聯網一片凄風慘雨時,張朝陽還沒加冕“中國IT教父”呢。

它們是怎么走出來的?當下的中國互聯網企業完全可以搶答:變硬,變實。

最典型的是微軟。作為PC霸主,在2000年泡沫未滅前市值曾達到驚人的6000億美元。但到了2010年前后,這家靠著MS-DOS與IBM合作賺到第一桶金,之后憑借 Windows操作系統和Office傲視群雄的科技巨頭,在搜索、智能手機、社交網絡等領域都沒攪起太大的水花,市值也處在2000億美元左右。“微軟已軟”,也成了許多人對它的預判。

可后來的劇情,很多人都知道——憑著「移動為先,云為先」的發展戰略,憑著以 Azure為核心的智能云業務和以Office365為核心的生產力及業務流程板塊,微軟又硬氣起來了。2.25萬億美元的市值,已超過全球200多個國家2021年的GDP。

看看它們的中興之道與再崛起的軌跡,再對照下國內的新BAT等,有沒有覺得幾分似曾相識?

03

當下的中國互聯網,兩只觸角也正伸向硬科技與數實融合。

操作系統、人工智能、通用芯片、無人駕駛、新能源、XR/VR/AR/MR等,都是新錨點;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加速融合,正讓三百六十行騰云駕數、脫胎換骨。

變化已經在發生。

說到這,有必要厘清某些流行的觀念誤區,比如,將“技工貿VS貿工技”之爭代入中國互聯網發展路徑評判中,認為發展軟科技、搞商業模式創新是中國互聯網走過的一段歪路,發展硬科技才是硬道理。

中國需要硬科技嗎?當然需要。

中國不需要軟科技嗎?顯然不是。

關不羽老師說得挺好:所謂的“軟硬之爭”,人為地把應用科技和基礎科學的概念區別,搞成了對立的此消彼長,既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邏輯。美國互聯網產業同樣是應用技術起家,最終都走向了基礎研究的縱深。

很多人都存在對中美互聯網發展路徑的誤解,以為美國互聯網生來就很“硬”,就是縱深發展,中國互聯網則很“軟”,只顧著在消費領域搞橫向擴張。

可這終究是偏見:互聯網往哪走,通常都是秉持需求導向,市場需求層次是一步一步朝上走的。美國互聯網多數時候也是“從1到10的場景創新”飽和后,再助推“從0到1的大顆粒技術創新”。

硬科技突破,是需要技術積淀、產業基礎、發展條件去厚植土壤的,不是許愿瓶里許出來的。沒有市場需求的培育,沒有軟科技帶來的資金,怎么發力硬科技?硬科技難道不需要依托軟科技找尋落地場景?

只有在噴子眼中,軟科技創新不算創新,它就跟中國互聯網走過的前20年一樣該被一概否定。

To C 和 To B的爭論也一樣,我們不能因為從To C 轉向 To B是大勢所趨,就否定之前To C 商業模式的價值。

本質上,互聯網企業向硬、向實,都是發展到對應階段的產物。到了這樣的階段,它們不轉型都不行。

騰訊以2018年“9·30變革”為標志性節點,投身回饋周期更“慢”的產業互聯網;阿里搞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雙輪驅動,深耕云計算;字節跳動把推薦算法、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通過“火山引擎”開放,打開To B市場;美團針對“下半場”在餐飲數字化上密集布局;拼多多押注未來農業;京東自我定位新型實體企業……這些動作,我們能看見,時間會驗證。

互聯網是中國人才密度與高度最高的行業之一,我們沒理由低估整個互聯網行業的自演變能力。

它們過去20年貢獻了中國社會商業進步的主動能,對未來走向的預判也比絕大多數行業都敏銳得多。

而它們現在奔赴硬科技的戰場與產業數字化網絡,時候也正好——指望它們從誕生之日就把主要精力用在硬科技研發上,無異于讓它們憑空變出房子,而今技術底蘊有了,資金池也相對充實了,這就相當于建房子有了鋼筋水泥,最起碼基礎更堅實了。

至少它們可以摸著微軟過河。

04

當然了,“沒有××的時代,只有時代中的××”,對互聯網也適用——互聯網沒法跳脫時代的地心引力,自行立地飛升。

坐落在時代坐標軸里的互聯網,能走向何處,不只是自己說了算,就眼下看,有兩個因素就是巨大的變量。

一是監管。

當下人們都很關注互聯網反壟斷。反壟斷原本是正常的市場監管動作——壟斷會擠壓創新紅利,所以中國在反,美國也在反。

可現在有個詭譎情形:反壟斷、個人信息保護、數據安全、算法治理、游戲防沉迷、直播帶貨規范……這些動作每一祭出,總會被各類“信號體”包圍,被視作“一盤大棋”里的落子。

在這類氛圍的渲染下,“規范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很多人只看到“規范”的并蒂物“規訓”,卻沒看到“為了更好地發展”的初衷。

這就指向了一點:要穩預期。

國家金融委的“3·16會議”,就給互聯網行業吃下了定心丸。

二是資本。

駱軼航老師說,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真正的最大的不確定性在于:一個全球規模第二的互聯網經濟體,其資本和證券交易幾乎完全建構在全球第一大互聯網經濟體所在國(美國)的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之上。

就目前看,中國資本市場還沒做好給互聯網產業“內供血”的準備,中國互聯網仍需華爾街資本的輸血——這點一時半會改變不了。

但毫無疑問,內資對中國互聯網的支持力度仍需發掘,至少機制上得更活些。

而輿論也要更開放和成熟些:納斯達克一出現短線波動,就跟著踩踏式看衰,罔顧基本盤,這就有些盲目了。

事實上,就連很多人當做風向標的摩根大通評級,也不是上下一盤棋:3月14日左右,摩根大通發研報表示,中概互聯短期內已失去估值支撐;3月16日晚,摩根大通亞洲及中國股票首席策略師劉鳴鏑表示,中國互聯網行業被“低配”了……評價基準隨著短期波動而游移,顯然難言明智。

還是得看長遠。

05

說這些,倒不是要將美國互聯網的×年前跟中國互聯網的今天等同,也不是要將“BATJTMD”跟今日的“FANNG(F幾乎可以去掉)”一一對應。

看好中國互聯網的將來,不等于看好所有互聯網企業的將來。在將來,不是所有中國互聯網企業都能重獲勢頭更猛的“第二春”,中國互聯網會進入分化期,而非普遍上行期:有的會更強,有的會掉隊。

2022年初,裴培老師對中國互聯網做過前瞻性分析:

在今年3-5月之間將出現最后一波下跌,勢頭不一定很兇猛,但足以讓許多投資人喪失信心;此時,絕大部分互聯網公司的股價將非常便宜。

在8-10月之間將出現急劇反轉,不一定有明顯的信號,投資人會在遲疑中逐漸入場;但這次上漲的幅度絕不會有2020年的那么大。

10月以后,互聯網行業將明顯分化:如同現在的美股科技股一樣,強者恒強,商業模式得到驗證的公司享受高估值,大部分公司被冷落。

今后多年,優質的產品型、內容型公司將崛起,在資本市場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能完成產品/內容轉型的平臺型公司將逐漸落伍。

對照當下,這些分析可資參考。

值得一說的是,“3·16會議”過后科技板塊指數已大漲,但相對于2021年2月的高點仍下跌了70%左右。不難預見,隨著不確定性漸次消退,估值修復是必然,問題只在于快或慢

中國互聯網能否在“逢2的年份”走出來,仍待觀察——得看產業政策與宏觀形勢能否站在互聯網這邊。但它肯定會加速走出來。

有時候,說“堅冰深處春水生”,不是什么樂觀偏誤,只是因為看到了冰面上裂開了縫。

所以我堅信,中國互聯網正醞釀一場“真香預警”——到時候,那些看衰者會“人均一個王境澤”。




1最后文章空三行圖片11.jpg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综合在线 | 丝袜制服中文字幕 | 18男女很黄的视频 |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三级香港三级三级人 | free性欧美高清另类 | 77久久| 日韩毛片| 中文字幕亚洲 综合久久 | 美日韩在线视频 | 97免费视频在线 | 精品伊人网 | 丝袜三级 |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张柏芝 | 久久成人a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 黄色香蕉视频网站 | 午夜影院伦理 |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 激情五月情 | 涩涩亚洲| 2020国产欧洲精品视频 | 国产91精品高跟丝袜在线 | 国产欧美一区视频在线观看 | 日日摸夜夜| 天天综合网天天综合色 |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奶水 | 香蕉视频免费版 | 黄色大片子 | 成人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国产大片免费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亚洲第一牛牛 | 日日操天天操 | 国产aⅴ片 | 在线观看色视频网站 | 视频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网站 | 国产成人aaa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一级a爱片久久毛片 | 亚洲另类电击调教在线观看 |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在线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