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以[單獨成段]的方式對數字經濟進行了表述,與創新、制造業等處于同等地位,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報告直接將[促進數字經濟發展]提高到了新的戰略高度。
而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資產]逐漸成為價值創造、創新驅動的全新生產要素。
從[以票管稅]到[以數治稅]的轉變
今年3月,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深化稅收征管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
到2023年,要實現從[以票管稅]向[以數治稅]分類精準監管轉變;
到2025年,深化稅收征管制度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基本建成功能強大的智慧稅務。
《意見》指出,未來稅務監管新體系將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和“互聯網+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風險]監管為基礎進行建設。
專家提出,[信用+風險]動態監管體系的核心是激勵相容,對于提高稅收征管的精準性和效率十分重要。
從[以票管稅]到[以數治稅]的歷史性轉變,聚焦數據賦能,建設智慧稅務,實現從信息化到數字化再到智慧化是稅收征管的大趨勢。
因此,如何在政府和企業之間建立新的連接點,重構數字經濟生產價值鏈,成為了政府數字化治理和企業合規等多個主題下的生命線。
想要通過科技手段彌合征納雙方的[信任鴻溝],需要廠商積極尋找各地政府機關的數字化,打通空間、領域的信息差,建立中立可信的第三方平臺,成為政府、區域企業和個人之間的全新連接點。
當財務數字化轉型、財務平臺變革的大概念與具體的財務預算,合并,管報,分析等小落地發生著碰撞。
財務數字化轉型需求中存難點
如何適應企業的財務管理需求,真正實現公司的財務數字化轉型,已成為財務行業共同的關注點。
①標準統一難:政策解讀應用、涉稅業務流程、涉稅管理標準等缺乏統一標準;
②發票管理難:涉票系統多而散,發票數據集中管理難、統籌難,稅票處理情況監管難;
③稅險防控難:涉稅風險環節評估難、預防難、控制難、管理難,企業被動跟著稅務機關的評估檢查而疲于應付;
④決策分析難:難以按照風險級次將相應稅務信息提交至企業決策層,決策分析數據提供難,參考難、分析難、決策難。
面對企業自身稅收征管難題和國家稅務機關日趨嚴格的稅務監管要求,企業財稅管理模式亟待轉型。
財稅科技已駛入快車道
目前,財稅科技發展已駛入快車道,數據顯示,自2016年至今,中國財稅科技行業發展規模已從233億元上漲到1032億元,預期2021年行業規模將達1265億元。
《報告》強調,要以《意見》提出的總體要求為引領,全面推進稅收征管數字化升級和智能化改造,不斷完善稅務執法制度和機制,強化稅務組織保障,認真抓好貫徹實施。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在推進數字經濟加快發展進程中可以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
然而,目前我國與數字經濟相關的財稅制度并不完善,財稅政策沒有充分體現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現行稅制和稅收征管體系與數字經濟之間的適應性也有待提升。
在此背景下,需要通過財稅政策手段加快構筑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優勢,積極促進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競爭力的形成;
進一步完善財稅政策,使之與數字經濟產品形態和價值鏈條流轉更為匹配;
積極研究如何更好地分配與數字經濟相關的財稅收入,探索構建財稅助力數字經濟提質增效的新機制。
財稅數字化新基建驅動企業數字化發展
產業數字化是國家在整體性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思路之一,發展數字經濟潛力最大的就是產業數字化。
因此,企業財務部門也需要與專業的數據服務提供商合作,打造堅實的財稅數字化基礎設施,來應對企業數字化轉型中遇到的問題。
充分結合企業財稅管理現狀及需求,建設企業財稅數字化應用,構建企業一站式財稅服務平臺,助力企業財務部門數字化轉型和可持續增長,改善分散低效的財務管理狀態,幫助企業實現成本節約、合規內控、風險管理。
對處于成長階段的新經濟平臺企業來說,首要是如何能夠低成本、高效、合規地獲得業務增長。
而高速發展的互聯網平臺企業,財務部門需要一套完整的票財稅人資全鏈路綜合財稅服務,以應對各種復雜的財稅協同場景。
結尾:
未來,財稅領域或能建立起基于數字化的多邊互信機制,以財稅科技實現產業基礎基建,實現合規在線化、財稅數字化的發展,為納稅人、繳費人帶來更全新的體驗。
財稅合規是合規管理的核心組成部分,而財稅此時也正進入產業革命、功能升級和價值再造的歷史交匯期,經歷著自上而下、全方位的系統性更新與重構。
部分資料參考:《財稅數字化新基建助推數字經濟浪潮下的企業數字化轉型》,東方財富網:《完善財稅政策助推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