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以來,戰爭所指對象便不再限制于人或動物之間。當眼下諸如“抗疫”或“戰疫”類的標語時而出現,人類與病毒的對抗更是一場戰爭。
如今,處在抗疫前線的醫護工作者不再是“單打獨斗”,一大批商用機器人走入防疫一線,成為了人類戰勝疫情的“新型武器”。在抗疫“戰爭”中,智能機器人顯示出四大優勢:
一是機器人在殺菌消毒、安防測溫等方面全天候執勤,緩解醫護人員工作壓力,以便他們投入到更需要專業技能的工作領域中;二是推動“無接觸智能診療”,避免了醫患交叉感染;三是降低失誤率,鐘南山院士就曾指出,機器人能“提升生物樣本采集的規范性、保證樣本質量”;四是社交機器人可緩解因疫情隔離而造成的老人等獨居人群的寂寞感。
因此,智能機器人與醫療技術的有效結合能達到科學抗疫“1+1≥2”的效果,具有極廣的應用前景,我國為何有能力將商用機器人大規模應用在抗疫一線?抗疫大戰,機器人的加入又將怎樣改變戰局?
早在武漢疫情期間,包括鈦米機器人、普度科技、優必選科技等機器人研發企業便紛紛加入到抗疫一線當中。其應用場景主要集中在五個領域:送藥/送餐機器人、導醫機器人、聊天機器人、心理輔導機器人以及掃地機器人。在2022年的上海防疫攻堅戰當中,商用機器人已然成為當地防疫工作的主要力量。截至目前,包括鈦米機器人與擎朗智能生產的消毒機器人;YOGO的配送機器人;艾利特的協作機器人,以及行深智能研制的物流機器人等大批智能商用機器人已經投入到了疫情防控工作當中。
除了消毒效果顯著,機器智能效率的效率也遠高于人工。上海本輪疫情所遭遇的奧密克戎變異株BA.2亞型,具有隱匿性強、傳播力強等特點,對醫院環境的消殺提出了更高難度和更高頻次的要求。傳統高強度消毒工作十分耗費人力,為本就吃緊的醫院人力提出極大挑戰。而采用擎朗智能消毒機器人作業,不用穿上厚重的防護服,也不用擔心成為病毒載體,只需??15 分鐘即可完成??1000㎡的消毒殺菌工作。同時,消毒機器人還可以在消毒完成后,自動儲存至云端平臺,完整記錄消毒程序。其本身帶有自主乘梯的功能,可以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交叉感染風險。
除了這樣實地參與抗疫一線工作的機器人外,還有著無接觸的AI智能語音機器人支持著前期排查工作。而資本也很早就關注到了這個賽道,今年以來,云啟資本、聯想創投、經緯創投、高瓴創投、惟一資本等主流VC都紛紛出手,就連碧桂園、格力、大疆等產業資本也按奈不住對機器人的熱情下場競逐。
據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達到839億元,2016-2023年的平均增長率達到18.3%。其中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達445.7億元,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達302.6億元,特種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達90.7億元。此外,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顯示,目前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滲透率僅為3%-5%。
就在上周機器人解決方案提供商超能機器人完成1000萬人民幣戰略融資,由財信創投、滬鼎基金投資。湖南超能機器人是一家“人工智能+互聯網+機器人”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公司重點布局大健康、大安防兩大領域。目前已研發出10余款全國首創的機器人產品。
藍馳創投合伙人曹巍對媒體表示,從性能、成本兩個維度來看,機器人對人的替代,至少在未來20-30年,它的確定性是非常高的。這也是我們在機器人賽道押注的底層框架。翻看機器人創業公司的團隊,不難發現其核心技術合伙人都有高校背景,從實驗室到場景落地的商業轉化也是機構在投資前的一個重要判斷,但可以發現隨著場景多元化的完善,機器人也將會從目前的單一作業向全領域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