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車未來發展的方向是新能源化,或者說是電動化,已經成為全球各國和企業的共識。過去,很多國家對這點存在爭議和搖擺,而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一直在增長,不斷邁上新臺階。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新能源化這個不可逆的態勢已基本形成。目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超過10%,即汽車增量中電動化的比例超過10%,預計到2025年會突破 30%。美國、歐洲等的滲透率也在增長,特別是北歐,挪威電動汽車的新車銷售占比已接近100%。當然,各國電動化的技術路線不一樣,如中國以純電為主,歐洲以插電為主,日本則以弱混為主。
現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從之前的“野蠻發展”,變化為更具針對性與合理性的有序生長。新能源汽車企業將更加看重車輛的整體品質,以及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諸如智能駕駛、車網互聯等方面,都成為了考量一輛優秀新能源汽車的重要標準。當然,機遇與挑戰向來是并存的,新能源汽車的未來發展仍然需要面對諸多問題。
低碳化是汽車供應鏈面臨的第一個巨大挑戰。全球碳中和愿景下,整車企業、零部件企業都高度關注供應鏈的變革,供應鏈如何實現綠色化、低碳化或者凈零排放是企業必須解決的問題。大型汽車企業碳中和的時間表大多定于2035年或2040年前,屆時將實現產業全鏈條的凈零排放。這意味著,不僅是整車制造環節,從上游零部件的生產制造到物流運輸都要實現凈零排放。
疫情后,由于購車人群收入水平因疫情封控等受到影響,新能源車市場格局也將發生變化:高收 入人群受疫情影響較小,仍然具備較強的購買力,因此高端車型能夠憑借自身品牌實力以及出眾 的智能化功能等繼續吸引高收入人群購買,從而使得高端品牌車企在疫情后繼續維持市場份額; 而低收入人群在疫情后將受到更顯著的影響,購買力將明顯下降,在此背景下,低收入人群在購 車時將較疫情前更注重中低端車型的產品力、性價比等因素,導致中低端車型市場出現分化:比 亞迪等領先車企憑借自身高產品力、高性價比優勢,能夠獲得低收入人群青睞,從而在后疫情時 代迅速搶占市場份額;而部分缺乏產品力的中低端車型在疫情后將不再受低收入人群歡迎,銷量 將加速下降,從而導致對應的車企市場份額加速下滑。在后疫情時代,預計新能源車行業將加速 洗牌,部分產品及技術實力不強的新能源車企將被加速淘汰。
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能源側變革將讓電動汽車用上可再生能源,真正實現綠色發展。同時,新能源汽車可通過接入電網實現車網互動。風電、光伏、儲能、電動汽車加智能電網這一理想模型會提前實現。未來3~5年,技術和政策會進一步支撐電動汽車的綠色化,從小范圍試點逐步走向規模化發展的軌道,能源革命和汽車革命將實現實質性協同。
中國新能源汽車作為我國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經歷著技術創新到產業化全過程的全面挑戰,包括技術研發、應用研究、基礎設施研究、制度創新等。政府政策扶持力度較大,相關部門、企業對發展新能源汽車積極性大幅增加,但新能源汽車面臨著價格高,續航里程短等問題,需要我們認真思考,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技術路線、商業模式和協作關系,在培育和發展新能源汽車戰略性新興產業中不斷取得進步。
目前來看,新能源汽車想要成為全用途汽車市場的主流,仍然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接下來的時間里,新能源汽車將與燃油汽車處于長期共存的關系。因為,二者各具特點,也各有對方無法企及的優勢和能力。可以預見的是,新能源汽車在前進道路中將會遇到不同的考驗與阻礙。不過,我們并不畏懼困難,憑借著夯實的技術優勢與市場積累,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腳步已經走在了世界的最前端,新能源汽車的前景一定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