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已經曲終人散,各大品牌和電商平臺都在盤點各自的收益和相應的數據,雖然側重點各有千秋,但起碼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總體表現還算說得過去。不過,對于國產手機企業來說,今年的6·18乃至今后一段時間內的發展都將是一次異常艱難的過程。
1.各種優惠刺激的疊加,6·18的數據并不難堪
眾所周知,各地政府都出臺了一些數字優惠券的政策,各種優惠券的疊加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著用戶的消費熱情。但這種刺激程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熱烈,也就是說雖然搶券薅羊毛的依舊不少,但鯰魚效應并沒有被有效放大。我們關注到,各地的優惠券預約搶奪非常熱絡,很多地方都是秒殺,但人們消費的刺激依舊是消費優惠券為止,并沒有帶來一種報復性的消費激情。筆者所在的太原市云閃付平臺曾經的消費券甚至都很難搶到,但真正消費的熱情,以及最終的“兌付率”有多高,并沒有一個完整的數據來佐證。
甚至有網友還表示,有的人使用一些“特殊手段”來搶券,并在一定的市場上還出售搶到的優惠券,雖然無法求證比例有多大,但券難搶是肯定的,幾乎都是秒殺。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售賣優惠券的非法獲利行為在一定范圍內想尋找到最適合的方式還比較難。后來優惠券改為日搶日清模式,依舊是不好搶,真正搶到的是否及時去消費了也不得而知。
結合6·18大促,我們看到今年的促銷手段以及熱絡度還是大打折扣了。除了京東的宣傳和造勢還是一如既往的熱絡,并且也依托長期堅持的供應鏈優勢獲得了不錯的成績。這也是這場6·18盛宴中極大的贏家。對于我們關注的手機廠商來說,今年的發展脈絡還是比較艱難。畢竟,此前連續多個月的銷售量和業績都難以令人滿意。手機廠商也希望能夠借助6·18的市場銷售高潮獲得不錯的利潤增長,但事實呢?
2.國產手機的出路在哪里?
國產手機廠商的出貨量持續走低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觀察主要有幾方面的因素影響:其一是用戶的消費熱情不高了。對于所謂的新興智能手機的追逐熱度不高了,用戶已經習慣了自己在用的手機,既然還可以繼續使用,何必非要去換一臺貌似變化并不大的所謂新興5G手機呢?這是用戶的一種消費習慣的改變。短時間內手機廠商還有點不適應。
其二是智能手機廠商的新品技術迭代性不強。包括蘋果公司在內皆是如此。即使蘋果iPhone系列的出貨量還不錯,但那也是在全球市場,在中國市場,iPhone13系列手機的出貨量也開始下滑了。說明用戶的消費熱情真的不高了。不過,這次6·18如果說最大的受益者是誰?在手機行業無疑蘋果是最大的獲利方。無論是電商平臺還是地方消費券的推出,首先受益的就是那些價格不菲的產品,這一點iPhone13系列產品恰好符合這種預期,5000多元的智能手機,在各種優惠疊加下,可以優惠1500左右的空間,很多用戶會忍不住“剁手”的。
其三國產手機廠商的苦衷是多方面的。人們覺得國產手機廠商的價格定得有點偏高了,尤其是一些旗艦產品已經和蘋果iPhone 13手機價格很接近了,甚至有一些產品的價格已經超越了普通版iPhone 13價格。用戶如果可以承受這樣的價碼,那么很容易會進而選擇更加“高顏值”的iPhone 13 Pro系列。這是國產手機在定價時的一種“失誤”,但是不這樣定價,成本壓力又無法釋放,只能迫使國產手機廠商不得不做出這樣的改變。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國產手機廠商在華為之后,并沒有扛起技術的大旗;用戶在選擇的時候,經過市場多方比較之后的選擇幾乎是不言而喻的。此外,國產手機廠商的供應鏈優勢遠不如蘋果公司,在全球芯片荒的時候,蘋果雖然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總體影響不大,尤其是其自身調整了一些產能互補策略之后,并沒有影響其全球出貨量;但是國產手機廠商面臨的壓力就不小了。沒有真正叫得響的產品,用戶摒棄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四是國產手機廠商在構建5G應用的市場培育期并沒有和市場同頻共振。或者說市場應用基礎并沒有給國產手機廠商搭建了一個適合的舞臺,我們看到國內的互聯網巨頭都面臨著發展的一種轉型或者跨越期。這個是大市場環境決定的,并非一家企業就可以左右的,即使是那些傳統的互聯網巨頭也無能為力。在整個市場應用環境并沒有得到有效改善的時候,國產手機廠商可以借助的市場紅利就非常稀薄。這時候,如果還想獲得用戶的追逐熱度,那也基本是不可能的。再加上用戶本身也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在消費的時候,變得更加“摳摳搜搜”,在手機還能使用的情況下,不愿意換機。
3.后618時代,國產手機廠商應該如何發力?
在618之后,市場一度有一種觀點是國產手機廠商可以借機清一下庫存,為下半年的發展積攢一些力量。借著各種消費券和優惠活動的刺激,趁機把現有的手機庫存清理一下,下半年新品的研發也會變得更加輕裝一些。
從各大品牌公布的數據來看,618的促銷可謂喜憂參半。對于京東來說,收益還是可觀的,供應鏈優勢得到進一步釋放。對于國產手機廠商來說,面臨的壓力還是持續的。有電商平臺的數據顯示,6000元以上價位手機銷量排名中,蘋果iPhone13、iPhone12占據前兩名,而且在4000元以上價位這兩款手機還是居于前兩名,三星的Galaxy S22 ultra和Z Flip位居第四名、第五名,可見在收益率最高的市場,還是蘋果三星的天下。位居第三的是華為P50 Pro。
常規的國產手機廠商中,小米手機的官方數據顯示全渠道累計支付金額破187億,去年小米是190億,小米并沒有顯示某款手機的銷量,而是直接說全渠道的銷量。相對來說,榮耀給出的數據還不錯,其中618 當日天貓平臺安卓手機品牌銷量冠軍、榮耀京東官方自營旗艦店獲手機品類服務排名 TOP1。此外,OPPO品牌銷量獲京東平臺安卓手機品牌第三、天貓官方旗艦店銷量&銷售額獲天貓平臺安卓手機品牌官方旗艦店第三。在下半年的新品研發中,國產手機如何發力才是關鍵。可折疊屏手機已經成為國產手機廠商競相追逐的關鍵技術,但是如何在和三星、華為競爭中脫穎而出才是關鍵。
尤其是三星如今在折疊屏手機市場的地位是明顯的,在價格方面也做出了不小的讓步,國產手機廠商在這方面需要超越的還是技術的積累。目前國內手機廠商的技術還難以和華為折疊屏技術相媲美,在和三星的競爭中,也沒有技術優勢可言。在下半年的市場布局中,一是價格,二是技術,三是供應鏈能力,將是決定國產手機廠商能不能絕地反擊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