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很難在低谷期犯錯,卻容易在鼎盛時期出昏招。2016 年的英特爾如日中天,各路產品線全面覆蓋 14nm,包括高端處理器與服務器產品;當年年底,英特爾又推出了代替了 Skylake 的 Kaby Lake 架構處理器。同期,距離 AMD 經典的 Zen 架構問世還有一年時間,被寄予厚望的 APU 市場反應平平。在 CPU 市場,雙方的份額差距達到了近十年的最高水平。
但 2016 年后,英特爾的老業務和新業務都出現了麻煩:面向移動終端的 Atom 系列處理器停止開發,基帶芯片業務被賣給了蘋果。TMG 部門的工藝迭代長期卡在 14nm,本應過渡到 10nm 的各大業務產能,被迫集體擠在 14nm。臺積電和三星在這個窗口期徹底超過了英特爾。AMD 那邊,Zen 架構經過三代迭代,加上臺積電新制程加持,從 2017 年開始,AMD 在 CPU 的市場份額穩步上漲,并在 2022 年第一季度達到了 27.7% 這一歷史峰值。之前的二季報里,AMD 營收突破 60 億美元,同比增長 70%,利潤暴漲 119%。對比之下,英特爾則拉了大胯,成功打破連續盈利 30 年的不虧金身。伯恩斯坦的分析師看完后表示大受震撼," 這是我們職業生涯中見過最糟糕的報告 "。
英特爾現有制程工藝下,堆疊更多核心不是辦不到,而是需要深入考量功耗、散熱等現實問題。尤其是對于移動端平臺來說更是如此,如果解決不好就會適得其反。因此,架構驅動時代伴隨著特殊的封裝工藝,以及英特爾12代酷睿的出現,開始嶄露頭角。
正如前面所言,每一個時代之間是相互交錯與融合的,頻率驅動與多核驅動時代的集大成者可以說是奔騰D和酷睿2,而頻率、核心以及架構驅動時代集大成者現在來說還為時尚早,但12代酷睿完全可以被看做是這一時代開啟的先驅者。
據外媒VideoCardz報導,英特爾即將在2023 年推出代號Meteor Lake 系列處理器將是具備最大變革的一款處理器。除了會使用新的Intel 4 制程之外,同時采用了Chiplet設計,可以搭配不同制程節點的芯片進行堆疊,再使用EMIB 技術互聯和Foveros 封裝技術來封裝,使得相關性能能夠大幅度提升。
據介紹,英特爾Meteor Lake 系列處理器的性能核心(Performance Core)將采用Redwood Cove 架構,以取代目前的Golden Cove 架構。
以最為典型的12代酷睿i7-12700H處理器為例,它同時擁有三個時代的典型特征,包括:高達4.7GHz的睿頻加速能力,14核20線程的多核心設計,將高頻與多核完美融合的英特爾異構混合架構以及與之匹配的英特爾硬件線程調度器。
12代酷睿發布以來,強悍的高頻與多核性能一舉將以多核為核心的AMD銳龍處理器掀翻在地,重新形成碾壓之勢。不僅如此,異構混合架構除了彌補酷睿處理器核心數量不太夠的問題之外,還巧妙地解決了散熱問題。Intel 7(10nm)與TSMC 6nm工藝的比拼中,前者在散熱方面有著驚人表現。面對日常滿載96℃,甚至100℃的TSMC 6nm銳龍6000系列處理器,Intel 7的12代酷睿滿載平均溫度差一些的90℃,好一些的只有80多℃,架構設計的威力與妙處,從每一個細節都展現的淋漓盡致。反觀AMD,雖然慢了一拍,但也有傳言稱AMD將在2024年通過Strix Point異構架構而邁入架構驅動時代。
“不是我吹牛,目前還沒有中國本土公司對我們能造成威脅!”這是英特爾中國區董事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的一番話!她還表示,很希望國內的公司能夠超越英特爾,但她又強調,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她說的是實話,但她那種夾雜英文的表達方式里確實有著對國產同行業的不屑。
Brookwood表示,十年來“Tick-Tock”充分發揮了其作用。但是,在14納米中稍微“跌了個跟頭”,導致量產時間延遲一年,而且在10納米工藝中徹底“崩塌”。另一方面,臺積電卻保持兩年更新一次的步調,雖然臺積電的性能提高速度不太快,但性能預測的準確度卻極高。實際上,在英特爾還在14納米“徘徊”的時候,AMD幾乎已經將所有系列的產品委托給臺積電的7納米工藝生產。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