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航天發射動態消息
(1)俄羅斯發射一顆軍事秘密衛星,隨后抵近美國NROL-87衛星
2022年8月2日3時許,俄羅斯在普列謝茨克發射場使用聯盟-2.1v運載火箭發射了一顆軍事秘密衛星,代號Cosmos-2558,該衛星被送入436km×450km、97.2°的太陽同步軌道,俄羅斯國防部證實該衛星為軍事用途。三天后,該衛星被美國航天愛好者和媒體關注,發現其接近1顆美國軍事秘密衛星NROL-87(今年2月發射入軌),不僅軌道平面吻合,最近距離還在80公里以內。
(2)我國成功發射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等三顆衛星
北京時間2022年8月4日11時0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四號乙遙四十運載火箭成功將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以及搭載的交通四號衛星和閔行少年星順利送入488km×500km、97.5°的太陽同步軌道,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衛星主要用于陸地生態系統碳監測、陸地生態和資源調查監測、國家重大生態工程監測評價,并為環保、測繪、氣象、農業、減災等領域提供業務支撐和研究服務;交通四號衛星由北京和德宇航技術有限公司研制,主要用于船舶、航班狀態數據及物聯網信息采集和遙感試驗;閔行少年星由上海航天空間技術有限公司研制,主要用于推動中小幼學生共同參與衛星設計、研制、搭載、發射等航天系列科學研究與工程實踐,同時開展天地一體化碳源監測應用的科學研究。
(3)火箭實驗室公司再發美偵察局軍事秘密衛星
北京時間2022年8月4日13時00分,火箭實驗室公司在瑪希亞半島發射場使用“電子”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美國國家偵察局的一顆秘密航天器,代號NROL-199。NROL-199是該機構與澳大利亞國防部合作開發的兩個項目中的第二個,第一個是NROL-162衛星,已于7月13日入軌。這兩項任務都是NRO與澳大利亞國防部聯合開發的機密間諜衛星,有效載荷由它們合作設計、建造和運營,用于向監測國際問題的政府機構和決策者提供關鍵信息。此次發射是2022年度“電子”運載火箭的第6次發射,也是新西蘭瑪西亞半島的第7次發射。
(4)美國完成最后一顆SBIRS衛星發射任務
北京時間2022年8月4日18時29分,聯合發射聯盟公司在卡納維拉爾角天軍基地使用宇宙神-5運載火箭成功將“天基紅外系統”(SBIRS)的最后一顆地球同步軌道預警衛星(代號:SBIRS-GEO-6)送入5218km×35335km、17.6°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隨后衛星將利用星載推進系統調整自己進入地球靜止軌道。SBIRS-GEO-6衛星是SBIRS計劃中的最后一顆衛星,該計劃包括在赤道上空地球同步軌道GEO軌道上運行的平臺,以及在極地區域覆蓋范圍更廣的HEO大橢圓軌道上運行的傳感器。這些衛星攜帶紅外傳感器,以探測來自導彈尾氣的熱羽流,并為可能瞄準美國本土、盟國或部署軍事力量的導彈發射提供發射警告。
2006年美國在橢圓軌道發射了第一顆SBIRS有效載荷(搭載在其他衛星平臺上),2011年軍方發射了第一顆進入地球同步軌道的SBIRS衛星。SBIRS計劃取代了美國軍方的國防支援計劃(DefenseSupport Program),即DSP,也為后續“下一代高空持續紅外地球同步軌道(OPIRGEO)系統”奠定了基礎。
(5)我國成功發射可重復使用試驗航天器
北京時間2022年8月5日凌晨,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將一型可重復使用的試驗航天器送入345km×590km、50°的近地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試驗航天器將在軌運行一段時間后,返回國內預定著陸場,其間,將按計劃開展可重復使用和在軌服務技術驗證,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
這是我國該類航天器的第2次發射,此前在2020年9月4日,進行了試驗飛行器的首次發射,并在2天后成功返回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預定著陸場。
(6)韓國首顆月球探測器升空入軌
北京時間2022年8月5日7時08分,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卡納維拉爾角天軍基地使用“獵鷹”9-1.2型運載火箭成功完成了韓國Danuri航天任務,將探路者月球軌道器KPLO送入了地月轉移軌道,開啟了韓國探月之路。該航天器將于4個月后的12月16日抵達月球并運行于100km×300km、90°的繞月軌道,火箭首先將航天器送入近地停泊軌道,然后進入橢圓轉移軌道。KPLO將使用弱穩定性邊界(WSB)/彈道月球轉移(BLT)方法到達月球。WSB/BLT方法可以節省燃料,與傳統的月球轉移方法相比,可以平均節省160m/s的脈沖。KPLO將被送入相對于月球傾角為90°的最終繞月軌道。在預計大約15天的月球捕獲階段,KPLO將進行5次軌道捕獲制動,最終進入任務軌道。
(7)印度新型運載火箭發射,衛星未能入軌
北京時間2022年8月7日11時48分,印度航天局在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使用SSLV小型運載火箭發射對地觀測EOS-02和教育資源AzaadiSAT兩顆衛星時,由于火箭識別傳感器出現故障,導致衛星未能入軌,發射任務失敗。發射任務原計劃將衛星送入356公里高度的圓形軌道,實際進入了76km×356km的橢圓軌道,無法再使用。
印度航天局(ISRO)在2016年首次提出開發小型衛星運載火箭SSLV。根據ISRO的數據,這個開發項目已經花費了大約2100萬美元。該機構的目標是每枚SSLV造價約400萬美元,足以與火箭實驗室(Rocket Lab)和維珍軌道(Virgin Orbit)等公司成熟的商業小型衛星運載火箭競爭。ISRO稱,該火箭能夠將重達500公斤的有效載荷送入500公里的軌道。
印度SSLV火箭是四級(三固一液)小運載火箭,屬于印度極軌衛星運載器PSLV”的衍生型號,長約34米,起飛重量120噸,可將0.5噸有效載荷送入中等傾角低地軌道,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則是0.3噸。據介紹,這種火箭只需5-6人的團隊即可在72小時內完成組裝,其成本至少是目前使用的火箭的十分之一,每周都可以進行太空發射任務。而且這是一種專門針對小型和微型衛星的火箭,目前這類衛星占印度發射所有衛星的90%以上。
(8)我國成功發射泰景一號、東海一號衛星
北京時間2022年8月9日12時1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谷神星一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將泰景一號01/02星和東海一號衛星共3顆衛星順利送入437km×548km、97.4°的太陽同步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泰景一號01/02星主要用于提供商業遙感服務,東海一號衛星主要用于驗證微小型偏振光相機多模式遙感探測技術。
(9)俄羅斯完成一箭十七星發射任務,包括伊朗遙感成像衛星
北京時間2022年8月9日13時52分,俄羅斯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使用聯盟-2.1b運載火箭成功執行了一箭十七星發射任務,順利將衛星送入495km×585km、97.5°的太陽同步軌道,其中包括伊朗的Khayyam-1遙感成像衛星,另外十六顆分別是:CubeSX-HSE2、CYCLOPS、Geoscan-Edelweiss、ISOI、KAI-1、Kuzbass-300、Monitor-1、MIET AIS、Polytech Universe-1/2、ReshUCube、Siren、Skoltech B1/B2、UTMN、VIZARD SS1衛星。
(10)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完成5次“星鏈”衛星發射
8月“星鏈”首發,即第54次專項發射任務,總發射數量突破3000
北京時間2022年8月10日10時14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肯尼迪航天中心使用“獵鷹”9-1.2型運載火箭成功執行了第54組“星鏈”衛星專項發射任務,代號“星鏈”v1.5G4-26,將52顆V1.5型“星鏈”衛星送入232km×335km、53.2°的近地軌道,隨后衛星利用自帶的氪離子推力器升往540公里的工作軌道。本次發射是今年第21批“星鏈”衛星專項發射,也是向殼層4的第22批“星鏈”衛星發射。
太空探索公司完成向殼層3的第三批“星鏈”衛星發射
北京時間2022年8月13日5時40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范登堡天軍基地使用“獵鷹”9-1.2型運載火箭成功執行了第55組“星鏈”衛星專項發射任務,代號“星鏈”v1.5G3-3,將46顆V1.5型“星鏈”衛星送入308km×321km、97.6°的太陽同步軌道,隨后衛星利用自帶的氪離子推力器升往560公里的工作軌道。本次發射是今年第22批“星鏈”衛星專項發射,也是向殼層3的第3批“星鏈”衛星發射。
太空探索公司再向殼層4發射53顆“星鏈”衛星
北京時間2022年8月20日3時21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卡納維拉爾角天軍基地使用“獵鷹”9-1.2型運載火箭成功執行了第56組“星鏈”衛星專項發射任務,代號“星鏈”v1.5G4-27,將53顆V1.5型“星鏈”衛星送入330km×336km、53.2°的近地軌道,隨后衛星利用自帶的氪離子推力器升往540公里的工作軌道。本次發射是今年第23批“星鏈”衛星專項發射,也是向殼層4的第23批“星鏈”衛星發射。
太空探索公司完成本月第4次“星鏈”專項發射,單次總數加1
北京時間2022年8月28日11時41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卡納維拉爾角天軍基地使用“獵鷹”9-1.2型運載火箭成功執行了第57組“星鏈”衛星專項發射任務,代號“星鏈”v1.5G4-23,將54顆V1.5型“星鏈”衛星送入330km×336km、53.2°的近地軌道,隨后衛星利用自帶的氪離子推力器升往540公里的工作軌道。本次發射是今年第24批“星鏈”衛星專項發射,也是向殼層4的第24批“星鏈”衛星發射。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發射任務中該公司修改了發動機推力設置,并進行了技術改造,提升了火箭運力,因此比以往多了一顆“星鏈”衛星,總重超過了16.7噸,這是所有發射任務中最大的載荷重量。
太空探索公司完成向殼層3的第四批“星鏈”衛星發射
北京時間2022年8月31日13時40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范登堡天軍基地使用“獵鷹”9-1.2型運載火箭成功執行了第58組“星鏈”衛星專項發射任務,代號“星鏈”v1.5G3-4,將46顆V1.5型“星鏈”衛星送入308km×321km、97.6°的太陽同步軌道,隨后衛星利用自帶的氪離子推力器升往560公里的工作軌道。本次發射是今年第25批“星鏈”衛星專項發射,也是向殼層3的第4批“星鏈”衛星發射。
自2019年5月“星鏈”衛星組網發射啟動以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迄今已通過58次組網專項發射任務將3193顆“星鏈”衛星送入軌道。另外,該公司還借其去年1月的首次自營拼單發射任務把10顆“星鏈”衛星部署到傾角97.6度的極軌道,去年6月30日又在第二次自營拼單發射任務下把3顆“星鏈”衛星部署到一條類似軌道。加上2018年初發射的2顆“丁丁”原型衛星,已發射“星鏈”衛星總數為3208顆。不過,根據在軌航天器數據統計,目前“星鏈”星座在軌衛星總數約為2940顆。
(11)我國成功發射吉林一號高分03D09星等十六顆衛星
北京時間2022年8月10日12時50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六號遙十運載火箭成功將“吉林一號”高分03D09、“吉林一號”高分03D35-43、“吉林一號”紅外A01-06等16顆衛星順利送入530km×545km、97.5°的太陽同步軌道,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12)我國成功發射遙感三十五號04組衛星
2022年8月20日01時3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五號04組3顆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488km×500km、35°的近地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發射的遙感三十五號04組衛星A星、B星、C星主要應用于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產品估產及防災減災等領域。其中,A星、B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抓總研制;C星由八院抓總研制。
(13)我國成功發射中科院創新十六號衛星
2022年8月23日10時36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成功將中科院創新十六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590km×596km、29°的近地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衛星主要用于科學試驗、新技術驗證等領域。
(14)我國成功發射北京三號B星
2022年8月24日11時0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北京三號B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596km×615km、97.9°的太陽同步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該衛星主要為國土資源管理、農業資源調查、生態環境監測和城市綜合應用等領域提供遙測數據服務。
本次發射的北京三號B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長城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城公司”)作為總承包提供發射服務。衛星由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研制,其用戶為二十一世紀空間技術應用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用于國土資源管理、農業資源調查、生態環境監測、城市綜合應用等領域。
二、航天發射數據統計分析
2022年8月,全球共進行18次航天發射活動,17次成功、1次失敗。
其中美國8次、中國7次、俄羅斯2次、印度1次(失敗1次)。
圖1航天發射活動次數分布圖(按國家/地區)
成功向太空送入300個航天器
297個運行在近地軌道(含1個月球軌道器、5組251顆“星鏈”衛星、1個可重復使用試驗航天器、1顆秘密衛星,其中133個運行在太陽同步軌道)、1個運行在地球靜止軌道、1個運行在繞月軌道、1個運行軌道未知。
圖2入軌航天器運行軌道的數量分布圖
包括251顆網絡服務衛星、21顆遙感成像衛星、1顆地球環境探測衛星、1顆導彈預警衛星、17顆技術試驗衛星、6顆多功能衛星、1個月球航天器、2顆未知用途衛星。
圖3入軌航天器主要用途的數量統計圖
其中253個屬于美國、28個屬于中國、17個屬于俄羅斯、1個屬于韓國、1個屬于伊朗。
圖4入軌航天器所屬國家/地區的數量統計圖
三、航天器簡介
(1)SBIRS-GEO-6衛星
圖1 SBIRS-GEO導彈預警衛星示意圖
(2)探路者月球軌道器KPLO
圖2 探路者月球軌道器KPLO示意圖
探路者月球軌道器KPLO是韓國航天研究院在NASA幫助下研發的探月航天器,重約678公斤、在軌壽命1年,載有6個有效載荷,其中5個來自韓國、1個來自美國,包括月球地形成像儀、廣角偏振相機、磁力計、伽馬射線光譜儀、網絡試驗有效載荷、陰影探測傳感器(美國)。月球地形成像儀(分辨率大于5m)用于探測月球表面特殊圖像以選擇未來可能的著陸點;磁力計用于測量月球表面100公里左右的磁場強度;伽馬射線光譜儀用于勘察月球資源分布情況,包括稀有元素、礦物等;網絡試驗有效載荷用于開展空間網絡抗干擾太空數據傳輸試驗;陰影探測傳感器用于繪制月球永久陰影區的反射率/分辨率/信噪比圖像等,同時尋找冰雪沉積的證據。
(3)Khayyam-1衛星
圖3 Khayyam-1衛星示意圖
Khayyam-1衛星是伊朗委托俄羅斯研制并發射的遙感成像衛星,重約600公斤,成像分辨率優于1米,伊朗聲稱該衛星主要用于加強農業、自然資源、環境、水資源、采礦、災害管理等多個領域的“管理和規劃能力”,但西方國家不這么認為,美國《華盛頓郵報》稱該衛星將幫助俄羅斯加強對烏克蘭的軍事目標監視的同時,還用于掌握以色列和海灣地區的敏感設施情況。
(4)CubeSX-HSE2衛星
圖4 CubeSX-HSE1/2衛星示意圖
CubeSX-HSE2衛星是由俄羅斯SPUTNIX公司研制并所有的3U立方體技術試驗衛星,載有遙感成像相機和船只自動識別系統,與CubeSX-HSE衛星具有相同設計,主要用于北極地區表面航線觀測及海上船只移動通信等技術驗證。CubeSX-Sirius-HSE、CubeSX-HSE兩顆同項目資助的衛星于2021年3月22日由聯盟-2.1a運載火箭發射入軌。
(5)CYCLOPS衛星
圖5 CYCLOPS衛星示意圖
CYCLOPS衛星是由俄羅斯SPUTNIX研制、為烏斯蒂諾夫軍事機械學院所有的3U立方體技術試驗衛星,主要為了后續登月任務和研制分布式遙感星群而開展光學系統穩定設計、地球表面觀測、能量儲存效率研究、月球車技術方案設計、電子器件在太空環境的特性及退化特性分析等試驗。
(6)ISOI衛星
圖6 ISOI衛星示意圖
ISOI衛星是由SamaraMedex公司、俄羅斯科學院光電研究中心、薩馬拉大學共同研制并所有的3U立方體技術試驗衛星,載有一臺超光譜成像儀,主要用于開展圍繞地理信息超光譜圖像的靜態分析。
(7)KAI-1衛星
圖7 KAI-1衛星示意圖
KAI-1衛星是由KNITU-KAI大學下屬公司研制并所有的3U立方體技術試驗衛星,主要用于開展衛星周圍空間全景模擬圖像合成、基于布拉格光柵原理的溫度計測試試驗,另外還為無線電愛好者提供通信試驗服務。
(8)Kuzbass-300衛星
圖8 Kuzbass-300衛星示意圖
Kuzbass-300衛星是由俄羅斯庫茲涅茨克國立科技大學研制開發的3U立方體技術試驗衛星,載有地球觀測傳感器、數據傳輸系統,主要用于火災監測、遙測數據傳輸、語音圖像發送等方面的技術試驗。
(9)MIETAIS衛星
圖9 MIET AIS衛星示意圖
MIETAIS衛星是由莫斯科電子技術研究所研制的3U立方體技術試驗衛星,載有AIDS接收器、等離子推進系統,主要用于開展AIDS數據分析、等離子推進系統試驗。
(10)PolytechUniverse-1/2衛星
圖10 Polytech Universe-1/2衛星示意圖
PolytechUniverse-1/2衛星是由電子信息研究所和空間技術學院研制的一對3U立方體技術試驗衛星,主要用于探測地球表面各種電磁頻率范圍的輻射強度,為電視廣播、導航定位誤差估算等方面提供數據支持,同時也利用兩顆衛星探索小衛星模塊化、標準化組裝模式。
(11)ReshUCube衛星
圖11 ReshUCube衛星示意圖
ReshUCube衛星是由Reshetnev大學研制的3U立方體多功能衛星,該衛星類似于一個小型空間實驗室,載有多類型的測量設備和傳感器,可以開展包含測量電離層輻射水平、地球表面測距在內的多個試驗,在整個衛星運行期間,衛星運控人員可根據中小學生實驗需求,設計衛星運控計劃,支持開展教學活動。
(12)Siren衛星
圖12 Siren衛星示意圖
Siren衛星是由俄羅斯BSU航天工程中心研制的3U立方體技術試驗衛星,主要用于研究在失重條件下微克隆植物(丁香幼苗)的生長發育情況。
(13)SkoltechB1/B2衛星
圖13 Skoltech B1/B2衛星示意圖
SkoltechB1/B2衛星是Skoltech空間系統實驗室研制的3U立方體技術試驗衛星,載有星間通信模塊、伽馬探測器、遙感可見光相機,主要用于開展星間通信技術試驗,伽馬射線快速閃光數據交換試驗。
(14)UTMN衛星
圖14 UTMN衛星示意圖
UTMN衛星是由SamaraMedex公司研制的3U立方體遙感成像衛星,載有成像傳感器,主要用于監測北極地區石油泄露情況、北極地區生態實時狀態。
(15)第54組、55組、56組、57組、58組“星鏈”衛星
圖15 V1.5型“星鏈”衛星示意圖
(16)“吉林一號”高分03D35-43、09衛星
(17)“吉林一號”紅外A01-06衛星
(14)AstrobioCubesat衛星
Astrobio Cubesat衛星示意圖
AstrobioCubesat衛星是意大利羅馬LaSapienza大學研制并所有的3U立方體技術試驗衛星,載有一個以芯片技術為基礎的微型實驗室,該衛星主要用于測試該實驗室性并提供一個高密度集成的平臺,該平臺重點用于開展化學品、生物分子的相關測試試驗。
(15)GreenCube衛星
GreenCube衛星實物圖
GreenCube衛星是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學與ENEA公司研制并所有的3U立方體多功能衛星,載有微型照相機、生命支持系統、環境探測器、照相機等,主要用于1)開展微重力環境中植物的生長與評估實驗;2)測試中地球軌道以上高度的測距系統;3)測試信息傳輸與通信系統。
(16)TRISAT-R衛星
TRISAT-R衛星示意圖
TRISAT-R衛星是斯洛文尼亞馬里博爾大學研制并所有的多功能微型,重約5公斤、設計壽命6年,載有電離輻射計,主要用于繪制中地球軌道的電離輻射圖,并在高輻射環境中測試商業衛星組件和人工智能算法、演示軌道誤差減緩技術,在試驗開展期間,學校老師、學生將同步開展教學活動。
(17)CELESTA衛星
CELESTA衛星示意圖
CELESTA衛星是法國蒙彼利埃大學研制并所有的1U立方體系統/儀器測試衛星,重約1公斤、設計壽命2年,載有輻射監測器,主要用于測試輻射監測器和高能加速器混合裝置的在軌運行性能。
(18)MTCube-2衛星
MTCube-2衛星示意圖
MTCube-2衛星是法國蒙彼利埃大學研制并所有的1U立方體系統/儀器測試衛星,重約1公斤、設計壽命2年,主要用于測試COTS存儲器在太空環境中的抗表面聲波性能。
(19)ALPHA衛星
ALPHA衛星示意圖
ALPHA衛星是意大利ARCADynamics公司研制并所有的1U立方體技術試驗衛星,重約1公斤,主要用于探測太陽風和宇宙射線的輻射強度,以更好地了解與磁層有關的天文現象,并展示為減輕輻射而開發的創新技術。
(20)BeaverCube衛星
BeaverCube衛星示意圖
BeaverCube衛星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制并所有的3U立方體多功能衛星,除了用于向高中生介紹航天科學技術外,還將用于測量云的特性、海洋表面溫度和顏色、校準展示形狀記憶合金技術等。
(21)CLICK-A衛星
CLICK任務雙星激光通信示意圖
CLICK-A衛星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空間系統試驗室研制并所有的3U立方體系統/儀器測試衛星,除了用于測試光學激光通信元件外,還將測試精調節鏡能夠達到與地面望遠鏡的對接指向精度。該衛星開展的測試項目主要是為了降低后續CLICK任務中雙星激光通信的風險。測試成功后,CLICK-B/C衛星將開展25至580公里之間的20Mbps數據傳輸速率測試試驗。
(22)D3衛星
D3衛星示意圖
D3衛星是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研制并所有的2U立方體技術試驗衛星,重約2公斤,主要用于驗證一種近地軌道阻力調節裝置和相關控制算法的新技術。
(23)JAGSAT-1衛星
JAGSAT-1衛星示意圖
JAGSAT-1衛星是美國南阿拉巴馬大學研制并所有的2U立方體地球環境探測衛星,載有快速阻抗探測器TDIP,主要用于探測400至800公里的等離子體密度。
(24)CapSat-1衛星
CapSat-1衛星示意圖
CapSat系列衛星是美國佛羅里達州韋斯學校研制并所有的1U立方體教學資源衛星,旨在建立一個開展科學計算、技術工程的研究平臺,通過個人和團隊比賽促進學生學習航天知識、激發學習興趣。CapSat-1衛星主要是提供測量電容器作為電力系統代替鋰電池的工作效率的平臺。
(25)TUMnanoSAT衛星
TUMnanoSAT衛星示意圖
TUMnanoSAT衛星是摩爾多瓦的國家首顆星,屬于1U立方體教學資源衛星,重約1公斤,目的是向參與該項目的學生提供實踐動手能力,入軌后能夠開展天地通信、地球圖像拍攝的相關教學演示和實驗。
(26)南粵科學星
南粵科學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八院上海航天空間技術有限公司研制的多功能衛星,裝載了八院804所自主研制的GNSS-R雙基雷達探測載荷,主要用于土壤濕度探測、海面風場探測、數據傳輸等科學實驗、教育科普和研學活動。該星以北斗、GPS等GNSS衛星L波段信號為發射源,利用天基平臺接收并處理地球表面反射信號,對海洋、陸地水資源環境要素進行綜合探測,具有刈幅寬、功耗低、重量輕、成本低等優點。南粵科學星在有針對性地滿足南粵地區青少年科普教育和科學調查需求的同時,也將帶動科研人員開展海表風速、土壤濕度等地面反演應用研究,推動天地一體化應用場景的創新實踐。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