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網”是一個陌生的東西,那時候要想用家里的電腦聯網,需要去電信局申請服務號,寬帶范圍只有14.45-56k,不及現在的2G網絡。
撥號上網被淘汰后,寬帶ADSL的出現使得網速大幅度提升,互聯網才真正開始熱鬧起來,盡管電腦依舊很奢侈,卻不那么難見,網吧里玩《傳奇》的都是清一色的靚小伙。
10年后,寬帶升級成了“光纖”,無線上網的時代來臨,從2011年至今,WiFi和4G讓年輕人們成了互聯網原住民,隨時隨地的高速上網,而這在30年前卻比登天還難。
目前我們使用的4G網速在10-100Mbps之間,相當于50-100M寬帶的網速,峰值速率在300Mbps,下載速度在每秒1.5M-10M之間,是3G網速的10倍左右。
4G的網速相當于是百兆級寬帶,5G網速則相當于千兆級寬帶,截止2021年底,我國的5G用戶數已達到3.55億戶,但早在2年前4G的用戶數已達到12.96億,占比80.9%,5G仍不夠普及。
這和成本和需求有著巨大關系,對于運營商來說150多萬座5G基站和4G基站的數量根本沒法比,加上運營成本高,常廣受詬病;而對于用戶來說,5G的速度與4G沒有區別,4G處在需求范圍內、價格范圍內的絕佳地段,而5G的套餐價格昂貴,專家認為普及還需5-6年的時間。
“2022世界5G大會”上,鄔賀銓院士指出“當前研究6G與10年前研究5G相比形勢更嚴峻,供應鏈市場遭遇國際國內標準化小圈子的風險,面臨對中國的排斥和封堵”,同時他也強調“我們還是要堅持6G的標準化,本著開放合作的理念,以更大的精力開展6G技術與未來產業的國際合作,加大創新力度,貢獻6G標準應用”。
鄔院士準確點出了當前6G研究的關鍵問題。雖然距6G標準化工作正式啟動尚有時日,但當下正是全球移動通信產業構建6G愿景、凝聚產業共識的關鍵階段,將為形成6G全球統一標準奠定基礎。目前,產業界已開始積極推動6G國際合作。美國、日本、韓國及歐洲的行業組織和政府紛紛啟動關于6G研究的雙邊合作,我國IMT-2030推進組也與歐洲6G-IA簽訂了6G合作備忘錄。地緣政治形勢確實為6G國際合作帶來了不確定性,但我們也必須看到,當前全球5G發展節奏的差異同樣會影響產業界對未來需求的理解與判斷,并可能最終影響6G的愿景與需求共識。
在4G時代,中國系統設備廠商已在全球市場占據重要位置,為4G的發展普及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作為5G先鋒市場,擁有完整成熟的5G產業鏈,完全有機會,也有必要在芯片、終端、應用、服務等更多領域提升國際影響力。尤其是在5G to B領域,行業專用5G頻譜的分配為數字化服務企業跨國開展業務創造了機會,日本NTT、美國Verizon等運營商以及AWS、Azure等公有云廠商都在進行積極探索。中國數字化服務企業完全可以利用在國內市場積累的項目經驗和產業生態,進軍國際5G行業應用市場。這樣既能開辟新的業務增長點,又可帶動國際5G產業鏈均衡發展,為6G時代的國際合作奠定基礎。
預計到2030年6G會形成標準的固化
中國信科集團副總經理、專家委主任、無線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山枝表示,6G的愿景是全域覆蓋、場景智聯。6G的兩大標志性技術分別是衛星通信與地面移動通信融合和以用戶為中心的接入網架構。
特別是,人工智能將從5G應用走向6G內生,實現內生智能,利用人工智能實現網絡的自優化、自演進,提高網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陳山枝也透露6G研究時間點,他認為按照移動通信的代際特征,從前沿技術研究階段,到2025年左右開始標準化,預計到2030年會形成標準的固化。目前學術界和工業界處在儲備6G的前沿技術研究階段。
另外,陳山枝還指出6G將實現全域覆蓋,改變目前陸地移動通信覆蓋的情況。“從技術角度,采用6G統一空口傳輸技術,支持空天地一體化網絡建設和運維,避免‘煙囪式’的網絡發展,未來6G要采用統一的空口、統一的核心網、統一的接入認證,大家拿著手機可以在城市、偏遠地區、沙漠、森林等地域無感地接入到地面移動通信或衛星通信。”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