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汽車再不能給出一些利好消息,叫停的流言在未來勢必還會愈演愈烈。
近日,一則關于小米造車項目被叫停的消息在網上不知不覺流傳了開來。對于傳聞,小米方面人士表示,不針對傳言回應,小米汽車項目正在順利推進。
但就是這一則,沒有出處,沒有由來,甚至沒有說出叫停方的傳聞,仍舊引發了外界無限的遐想。事實上,這不是第一次傳出小米造車受阻的消息。從小米2021年3月份宣布造車開始,官方發布的造車信息少之又少,僅僅靠著小米以及其創始人雷軍自帶的話題屬性和偶爾被爆出的小道消息活躍在人們視野之中。
此番叫停流言,最大的問題出在了資質身上。即使各種供應商已經就位,工廠已動工,但造車資質問題未解決成了縈繞在小米頭頂的難題之一。
以目前市面上的造車新勢力為例,除蔚來時至今日仍由江淮代工外,其他企業均通過收購的形式,拿到了生產資質。去年年底,零跑汽車全資收購了福建新福達汽車。小鵬汽車以1600萬元認繳金額收購了廣東福迪汽車100%股權獲得生產資質。早些時候,理想更是耗資6.5億元收購重慶力帆獲得的生產資質。
也就是停產消息曝出的同時,也有另一則消息作為回應。11月初,亦莊新能源汽車研究院披露,預計小米汽車工廠于2023年6-7月獲得汽車生產資質,新車預計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產。
在此之前,美國彭博社就報道稱,小米在最近幾個月一直在與國家相關部門進行溝通,但至今未獲得批準,若造車資質未獲批,小米最終或走向收購或代工。
而一直以來,也有小米收購寶沃汽車工廠、北京現代第二工廠或者找北汽代工等傳聞爆出。但小米至今未就以上消息作出正面回復,也導致這些傳言也愈演愈烈。
可以想象,接觸小米與這些企業的接觸是有的,不排除有別有用心的人放出假消息“哄抬物價”。
目前,除了在造車資質上努力外,小米依舊在擴大其朋友圈。近日,傲芯科技完成數千萬元 Pre-A 輪融資,本輪融資由小米產投獨家投資。這也是小米宣布造車后,在汽車上游核心芯片環節進行的又一筆投資。值得注意的是,本輪融資將用于傲芯科技在車內網絡系列芯片方面的研發。
去年9月份,在投資激光雷達、自動駕駛、動力電池等領域之后,小米旗下的長江產業基金再次投資黑芝麻智能,正式進軍芯片市場。預計黑芝麻智能已完成戰略輪及C輪兩輪融資后。估值將達到20億美元,分別由小米長江產業基金領投。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9月底,小米在智能汽車領域投資布局的企業合計62家,其中智能駕駛17家,智能電動13家,智能座艙6家,有22家企業是2021年新增投資。大力投資雖是一種布局方式,不過,也恰恰暴露了小米的科技短板。另外,巨大的耗資也讓小米在資本市場迎來滑鐵盧。
今年上半年,小米發布2022年第一季度財報。財報顯示,該公司第一季度總收入達到人民幣734億元,同比下滑4.6%;經調整凈利潤達到人民幣29億元,同比下滑52.9%。
在之后的電話會議中,小米表示,供應短缺給一季度業績造成很大困難。全球智能手機市場是下滑的,第三方的估計是10%-11%,除去北美之外,下滑幅度是12%-13%,小米面臨的是一個不斷下滑的市場。一季度由于低端芯片的供應不足,造成了1000萬左右的缺口,也給小米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而半年報中的小米更是在進一步擴大虧損。今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小米上半年實現營收1435.22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2.8%;凈利潤8.35億元,同比下降94.8%。經調整凈利潤49.4億元,同比下降60.1%。
財報公布前的“2022雷軍年度演講”中,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雷軍披露了小米造車的最新進展。在創新業務方面,2022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費用為6.11億元;在自動駕駛領域,小米已組建超過500人的研發團隊,首期規劃研發相關投入為33億元。雷軍還透露,小米汽車的目標是2024年進入行業第一陣營。
反向造車,是雷軍的“最后一次創業”。在主要資金來源——手機的銷量不斷滑坡的背景下,造車成為小米唯一的稻草。
在資本市場上,小米集團股價已經從從36港元跌到不到10港元,較最高點跌超70%,智能手機銷售低于市場預期,陷入了負增長的困局,宏觀方面則有海外央行加息壓制科技股股價,是小米股價不盡人意的主要原因。
如果汽車再不能給出一些利好消息,叫停的流言在未來勢必還會愈演愈烈。
-END-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