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2023年A股開盤首日迎來開門紅。中國移動(600941.SH)、中國電信(601728.SH)、中國聯通(600050.SH)為代表的三大電信運營商作為數字經濟、信創領域的重點企業,也迎來大漲。
截至1月3日收盤時,中國聯通漲停,中國移動漲6.3%,中國電信漲3.8%。1月4日,中國移動、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延續漲勢——1月4日收盤數據顯示,中國移動漲2.0%,中國電信漲0.7%,中國聯通漲1.8%。
截至4日收盤時,上證綜指上漲0.2%,收復3100點整數關,報于3124點。深證成指上漲0.2%,創業板指數下跌0.4%。其中,金融、地產、酒店旅游、電子信息等板塊漲幅居前。煤炭、有色金屬、化工、生物制藥等板塊跌幅居前。數字經濟板塊上漲1.5%,信創概念上漲1.5%。兩大板塊漲幅仍高于大盤。
2022年疫情持續影響,但三大電信運營商仍保持了穩健的經營業績。2022年前三季度,中國移動整體營收增速11.7%,凈利潤增速11.7%;中國電信整體營收增速9.6%,凈利潤增速7.4%;中國聯通整體營收增速6.8%,凈利潤增速15.6%。
在基本盤穩固的情況下,三大電信運營商的5G、云兩大新業務在2022年取得了較大突破。5G商業化在持續加速,政企5G To B業務為傳統通信業務帶來了新增長點。數字經濟和自主信創背景下,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的云計算業務連續三個季度保持100%以上增速。
基本盤穩固,云、網兩大新業務受益政策紅利且取得實際進展,這是市場關注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兩大核心原因。
受益政策紅利
所謂“信創”,指的是“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核心是實現信息技術領域的自主可控,保障國家信息安全。2022年12月初,三大電信運營商發布三季度業績報告后,接連召開了業績說明會。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管理層均提到了卡位數字經濟、安全可信、自主可控等趨勢的戰略布局。
除了信創政策,2021年電信運營商加速“云網融合”,2022年“東數西算”加速落地。電信運營商在多重國家政策的支撐下,正在逐漸走到前臺——成為數字經濟云網基礎設施的整合者。
“東數西算”政策引導下,國內將構建統一的算力網絡體系,東部算力需求將被引導到西部。一批數據中心將在西部建設。三大電信運營商,正在成為數據中心的重要建設者。
按“云網融合”政策規劃,電信運營商將是國家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統一向全社會提供算力資源、網絡資源。
有數字化企業高管對《財經十一人》表示,數據要素如同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一樣,被視為重要生產要素。作為國家的戰略資源與核心資產,數據要素需要掌握在安全可信的企業手中。傳輸存儲數據要素的算力網絡、通信網絡,也需要由“國家隊”主導。因此,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或中國電子等國資背景數字化企業扮演的角色將愈加重要。
受益于政策紅利,電信運營商正在重新被市場認知。中國聯通管理層在2022年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中稱,傳統的估值模型無法反映出電信運營商的真實價值。5G和數字經濟為電信運營商提供了轉型升級、動能調整、價值提升的空間。中金公司在最新研究中則稱,投資者對上市國企的價值認知的逐步改善。電信運營商作為優質國央企資產正在價值修復。
為順應政策引導,三大運營商為5G網絡和數據中心建設方面投入了龐大的資本開支:2022年上半年,中國移動資本開支為920億元。按照中國移動此前公布的計劃,全年資本開支1852億元中,5G支出為1100億元,752億元為云與數字化支出。中國電信同期累計資本開支417億元,5G投資175億元,云業務、數據中心、產業數字化相關投入共179億元,投入力度超過5G投資。
這些投資在5G和云計算領域帶來了實際的產品投入和市場轉化。
主導云網市場
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的巨大投入實際產出了主導市場的產品:一是5G網絡,二是算力網絡。
在5G網絡方面,三大運營商已經具備壟斷能力。數字經濟高度依賴網絡傳輸,這意味著三大運營商可以收取網絡傳輸費用。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末,中國5G基站數已達到222萬個。目前占全球5G基站數超過60%。工信部推測,未來2年-3年,國內5G基站將保持年均60萬站以上的建設節奏。三大運營商2022年上半年業績報告則顯示,中國移動在2022年上半年累計開通5G基站超過100萬個。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共建共享5G網絡基站,2022年上半年共建共享5G基站18萬個,在用5G基站達到87萬個。
運營商網絡基礎設施的規模效益也在逐漸凸現。一位數據中心技術人士此前曾對《財經十一人》表示,所有云廠商都需要向電信運營商支付高額網絡帶寬費用。數據中心綜合運營成本主要包括能源電力、網絡傳輸、硬件攤銷三部分。其中能源電力成本超過50%,網絡帶寬費用約占30%。百萬臺服務器的企業,每年網絡帶寬成本就高達數十億元,這意味著其大部分利潤都被用于支付網絡費用。
隨著5G商用加速,數字化對網絡帶寬的消耗持續增長,電信運營商的網絡帶寬收入還將進一步增長。
此前中國移動管理層公開表示,2020年-2022年是5G投資建設高峰期,2022年是5G投資高峰期最后一年。隨著5G投入高峰期基本結束,資本開支占收比將逐漸下降。此外,電信運營商節省的資本開支將投入到云計算和技術研發之中。這帶來的影響是,5G商業化將提速,收入兌現期將來臨。
在算力網絡方面,三大運營商在市場中雖然暫時沒有壟斷市場,但正在借助政策優勢擴大自身影響力,并引發了市場劇烈調整。這帶來的結果是,2022年,在云計算市場,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暫時進入戰略收縮階段,而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轉為戰略性擴張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三大運營商本身就是IDC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的主導者。電信運營商掌握了全國54%的數據中心機房,還在“東數西算”政策下進一步在全國擴建數據中心。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國移動對外可用IDC機架達42.9萬架,中國電信IDC機架達到48.7萬架,中國聯通IDC機架數量為32.9萬架 。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等云廠商除了自建機房,需要大量租賃電信運營商的部分數據中心機房。
運營商云還在成為越來越多政府數字化項目的總包商?!敦斀浭蝗恕?022年8月曾根據啟信寶“全國招投標信息”系統查閱近一年來1億元以上的政企數字化大單。數據顯示,中國電信獲得訂單104個、中國移動68個、中國聯通34個,阿里云9個、騰訊云9個(注:不完全統計,大量政府采購項目未公示,因此統計只包含已公開部分)。電信運營商的拿單量已經遠遠超過阿里、騰訊等云廠商。
一位互聯網云廠商資深人士告訴《財經十一人》,目前在政企數字化市場,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在政府和國企的招投標項目中,因為自主可控和國資背景更容易拿到訂單。成為總包商后,三大運營商又會把一部分自身技術無法滿足的業務分包給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等企業??偘套鳛榇笮驼箜椖康姆峙湔?,在大單收益的分配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大的話語權。
這使得運營商云的收入增速在快速增長,而互聯網云廠商的收入增速在下滑。三大運營商2022年上半年業績報告顯示,運營商云營收增速均超過100%。與之相反,國內最大云廠商阿里云2022年二、三季度收入增速從去年的50%-60%降至15%以下。
其中,中國電信旗下天翼云收入281億元,同比增長101%;移動云收入234億元,同比增長234%;聯通云收入187億元,同比增長143%。三大運營商2022年上半年云業務收入總計702億元,約為阿里云同期367億元收入的兩倍。
從市場份額來看,運營商云市場份額目前的狀態是在擴張,并侵蝕互聯網云廠商的份額。國際調研公司IDC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天翼云在國內公有云市場份額為11%。天翼云打破了2017年以來阿里云、騰訊云長期領先的格局,超越騰訊云成為國內第三大云廠商。移動云目前在公有云市場份額位列第七。
在這個空間廣闊的市場,民資隊和國家隊的合作進一步夯實。2022年11月-12月,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分別與一批互聯網企業簽署了在云計算、數字經濟等領域的戰略合作協議。其中包括中國電信與阿里的戰略合作,中國移動與京東科技的戰略合作,中國聯通與騰訊、京東、阿里、百度的戰略合作。
一位互聯網云廠商高管解釋,和運營商戰略合作現實考量因素之一是,雙方可以形成聯合體共同獲得訂單。在他看來,電信運營商是互聯網云廠商的集成、銷售、服務伙伴。電信運營商手里有云網資源、有政企訂單、有政策優勢,還有地方公司做售前售后服務。但是,電信運營商對互聯網企業的技術也有依賴。強化競爭會導致與運營商無謂的價格戰和資源消耗,強化合作反而可以實現互補。
不過,市場普遍認為,電信運營商目前在數字化市場的收入質量、人才儲備、技術能力、組織效率仍有待提升。此外,利用國資背景獲得市場優勢地位的做法,也引發了部分市場人士的擔憂。
2023年開年,市場更關注的是,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快速擴張獲得市場份額后,將如何補足短板,與民營企業形成良性、公平競爭。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