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因為芯片短缺導致的汽車廠商減產停產的新聞不斷。繼大眾和本田之后,豐田、福特、菲亞特克萊斯勒等紛紛宣布減產,通用、戴姆勒和寶馬也在密切關注芯片供應問題。
12月上旬,上汽大眾和一汽大眾就爆出受困芯片短缺而減產的消息。不久,大眾集團發布正式聲明,由于芯片短缺將調整在中國、北美和歐洲等地的汽車生產,以適應2021年第一季度的供應形勢,減產數量約為10萬輛。其中,在德國,大眾主力車型“高爾夫”將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中旬期間停產。大眾集團麾下的西亞特公司將從1月下旬至4月在西班牙實施減產。
1月7日,本田汽車宣布也因芯片短缺調整生產計劃,鈴鹿制作所負責生產的小型車將在1月減產大約4000輛。此前,日產汽車公司將在1月將Note產量從最初計劃的15000輛削減至5000輛。
1月8日,福特表示,其位于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的裝配廠將停產。菲亞特克萊斯勒表示,將推遲其墨西哥工廠生產重啟時間,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布蘭普頓的工廠也將停產。豐田表示,將削減美國得克薩斯州圣安東尼奧工廠部分皮卡的產量。
通用、戴姆勒和寶馬雖然沒有調整生產計劃,但也在密切關注芯片供應問題。戴姆勒首席執行官奧拉·卡列紐斯(Ola Kallenius)表示:很高興在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依賴戴姆勒靈活的生產系統,我們正在竭盡所能降低芯片供應短缺的影響。
國外行業分析人士表示,如果芯片短缺問題得不到解決,部分汽車廠商從2月起,每周產量可能會減少10%至20%。
為什么芯片產能汽車搶不過手機?
在細分市場中,汽車芯片一向以供應穩定、利潤高而聞名,怎么突然出現由于供應短缺而導致整車廠的停產限產的狀況,而且這些財大氣粗的整車廠居然拿不到產能,為什么?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汽車芯片市場規模不大,在產能吃緊時被晶圓代工廠策略性犧牲。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HS Markit估計,2020年全球車載半導體規模約為380億美元,在全球半導體總銷售額占比不到10%。相對而言,通信(手機)和PC(含服務器)大約各占30%左右,在產能緊張需要在客戶中做取舍時,汽車用戶的優先級就不夠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前五大汽車半導體廠商中,英飛凌、恩智浦、瑞薩電子、德州儀器和意法半導體都有自己的工廠,他們只是部分產品外包給代工廠,例如MCU,這樣算下來晶圓代工廠在汽車上的營收占比非常少,在產能吃緊的背景下,“小客戶”自然就容易被犧牲。
臺積電2020年一季度(上)和
三季度(下)按應用分類的業務構成
以臺積電為例,2020年一季度汽車營收占比約為4%,2020年3季度汽車營收占比下降到2%,銷售額環比下降了23%。顯然,汽車產能被擠占了。
一位整車廠高管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就表示,汽車應用在半導體供應鏈中地位較低,對半導體供應商的影響力比不上蘋果和惠普,“汽車客戶在半導體上花錢不多。”
為什么沒有替代品?
既然汽車芯片價格好、利潤高,部分廠商由于鬧罷工或者拿不到產能又交不出貨來,為什么市場份額靠后的廠商或場外廠商不趁機取而代之?這里有兩個原因。
首先,這次缺貨是全行業短缺,小廠商到哪里也拿不到產能。前五大車載芯片廠商之外,其他廠商在產能上同樣受限于代工廠,在全面吃緊之時,前面的廠商還拿不到產能,后面的廠商更不要想。在近年越來越輕制造的背景下,很少廠商再建新廠,大多數維持原有投入,新開發的芯片直接找代工廠,所以即便某家廠商自有產能還有空間,其產能滿載之后也不能填補多少當前的市場空缺。
其次,汽車零部件前裝市場有嚴格的限入行規,汽車不是主導業務的芯片廠商,短時間內沒有批量進入這個市場能力。一顆芯片要進入原裝車,生產商要通過IATF16949認證,產品本身要通過AEC-Q應力測試標準,如果是MCU等功能復雜的產品,還要通過ISO26262功能安全標準,如果原來沒有做過汽車級產品,即使看到機會,在短期內也無法供應現貨,通過認證的時間,可能就要花上年許。所以,主流車載半導體廠商在交不出貨時,市場機會并不會旁落。
現有廠商交不出貨,外面的廠商進不來,在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市場,短期內看不到供應增加的可能性,整車廠不得不削減產量來應對供應短缺
對汽車供應鏈的影響
零庫存曾經是汽車行業追求的目標之一,尤以日本廠商為甚。這次吃癟,仍然與汽車廠商的低庫存策略有關。這次率先受到沖擊的除了大眾,就以日本廠商為主。
其實,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之后,汽車行業已經開始反思供應商地理位置集中與極致零庫存管理等在應對突發災害的不足之處。提出要對零部件生產供應按照地理劃分,實現分散和備份,防止過分聚集造成潛在的關鍵零部件短缺。同時,推進零部件標準化,增加標準件和通用件比例,防止由于特殊零部件短缺造成的供應鏈危機。
當然,對于汽車制造這種重資產行業,提高庫存會帶來運營上較大的壓力,推進零部件標準化,引入更多供應商,多元化供應,才是化解供應風險更好的辦法。
所以,這次缺貨對中國汽車芯片廠商是一個絕好機會,雖然我國車載芯片廠商實力還比較弱小,恩智浦和意法半導體等供應不上的空缺多數看得到吃不到,但借助這個機會,走進主流汽車廠商的視野,得到測試機會,甚至進入供應商名單,就是進步。只有這樣,在下一次危機時,才能真正實現替代。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