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雷軍宣布造車以來,小米汽車便一直備受網友關注,其中近期討論到最多的問題就是造車資質的問題。根據業內消息,小米汽車正接近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或將收購已倒閉的寶沃汽車造車資質。不過截至目前,小米集團公關部的回應是“不予置評”。
但在筆者看來,這種回應相當于就是默認了,原因有兩點,首先,是小米的別無選擇,這里需要先普及一個知識點,造車新勢力獲得整車生產資質的方式包括三種,一是代工生產,二是收購資質,三是獨立申請資質,自建廠。
由于國內出現了太多造車新勢力,現在已經很難獲得生產資質,根據消息人士的說法:像第一種代工模式如今已經行不通,蔚來算是特批;而第三種自建廠模式,小米此前試過,也沒了下文;所以小米僅剩下第二種可選,但是第二種收購資質也出現新規定,接下來國內汽車的生產資質已經不允許銷售了,只能注銷,小米汽車被北京特批,“破例”成為最后一家;換言之,這將是它最后且唯一的機會獲得生產資質,你覺得它會不抓住嘛?
其次,收購寶沃的生產資質,對于小米來說并不虧。根據小米汽車的規劃,首款車型將在2024年量產,目前僅剩下1年多的時間,要按時量產,就必須解決造車資質的問題,否則自建工廠的巨額投入不僅要打水漂,就連首款車的量產時間也要延后。
對于小米汽車而言,一旦解決了造車資質,就相當于半只腳踏進了汽車行業了,這就衍生到另一個問題,解決了造車資質,小米造車就能說成功“一半”了嗎?
從時間線,結合造車資質申請通道關閉的傳聞來看,小米無疑是坐上了新勢力的末班車。而眼下隨著國內車市的電動化、智能化浪潮加劇,一眾傳統車企已下定決心全面投入到新能源轉型中,這也意味著從2023年開始,新能源領域的競爭日漸白熱化,而等到明年小米汽車“閃亮”登場時,中國的新能源車市又將呈現怎樣的競爭格局,目前沒有人能夠打包票。
不過面對這樣的情況,小米汽車創始人雷軍似乎表現得很淡定,其信心滿滿地說道:小米汽車入局時間是剛剛好,同時其還立下了一個大目標:小米造車爭取15~20年內,進入世界前五。
雷軍之所以如此有自信,手里自然是有好幾張王牌的。首先,小米作為全國領先的互聯網企業,于智能網聯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與技術實力,亦如現在智能汽車主打的“萬物互聯”,便是小米此前的強項,后期若是能夠將移動智能設備、智能家居等同小米汽車實現無縫連接,那么小米汽車的核心產品力勢必能強過其他新造車企業的產品,這點我們參考蔚來、吉利造手機即可,只是大家的路線是相反的罷了,但它們最終的目的是一樣的。
其次,除了我們所熟知的智能技術以外,小米造車更大的王牌在于“用戶積累”。小米深耕手機市場多年,“米粉”對于小米有著比較高的忠誠度,對其“新品”向來是抱有較高的期待,此前小米官方曾在論壇做過調研,其中超過90%的米粉表示會考慮小米汽車。也就是說,如果小米汽車繼續延續品牌年輕、科技及高性價比的產品標簽,其小米手機用戶轉向汽車用戶是有很大可能的,具體的,大家參考華為即可。
最后,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這里借用網友的一句評論“沒有小米,你用不起手機。”這便是小米迄今為止的立身根本——超強的產業鏈整合能力。截至目前,小米汽車已經投資了超過40家企業,涉及半導體、動力電池、激光雷達等領域,若小米能夠高度整合供應商資源,在保證質量的同時降低生產成本,那么在汽車界,小米亦能夠造出年輕人買得起的智能電動車。
寫在最后
總而言之,2024年入局的小米汽車,也并不是沒有攪動新能源市場的機會,但這一切都取決于小米汽車首款車型的價格,如果像此前爆出來的那樣,30萬以上走高端路線,那就很懸,畢竟到了2024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會更加理性化,這樣的定價對于一個新品牌來說明顯吸引力不足,所以該如何定價,是小米汽車與雷總接下來需要重點考慮的。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