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3年12月23日,美光科技發言人通過郵件對外宣稱,與福建晉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的知識產權糾紛已經達成全球和解,兩家公司將在全球范圍內撤回起訴,結束所有訴訟。
既然是全球和解,代表雙方過去在全球范圍內都有相關訴訟和紛爭,其主要歷程包括:
① 2017年12月,美光在臺灣地區和美國加州聯邦法庭以跳槽員工竊取商業機密、專利侵權等為由起訴聯電與福建晉華。
② 2018年1月,福建晉華、聯電在中國大陸反訴美光產品專利侵權,請求法院判令美光停止制造、銷售相關產品,求償2.7億人民幣。
③ 2018年10月,美國商務部以危及美國國家安全為由,將福建晉華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
④ 2020年10月,聯電公告稱美國北加州聯邦地方法院已核準聯電與美國司法部的和解協議,聯電承認侵犯一項商業秘密,同意支付6000萬元美元的罰金,美國司法部撤銷對聯電的指控。
⑤ 2021年11月,聯電與美光達成全球和解,各自撤訴,聯電向美光支付一筆金額保密的和解金。
⑥ 2023年3月,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發布公告,對美光在華銷售的產品實施網絡安全審查。
⑦ 2023年12月,美光發言人通過郵件對外宣稱,就與福建晉華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的知識產權糾紛已經達成全球和解。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只是美光單方面宣布雙方和解,福建晉華還未官宣;其次,按美光的口徑,雙方只是達成和解,撤回訴訟的動作還沒執行,和解的條款也是保密狀態,消除這一切帶來的負面影響,仍然需要流程和時間。
接下來的文章,我們將重點從幾個方面展開,1)美光和福建晉華紛爭的真實背景,雙方和解的后續流程,尤其是如何推動福建晉華從美國商務部的實體清單中剔除;2)美光是如何舉起知識產權大棒的,它的軟肋是什么;3)除福建晉華外,還有誰在商業戰場上,與美光“火力全開”。
美光與福建晉華之爭
福建晉華與臺灣地區半導體企業聯電(UMC)自2016年起開始開發DRAM存儲相關技術。
2017年12月,美光在美國加州聯邦法庭起訴福建晉華及其臺灣合作伙伴聯華電子,指控兩家公司竊取其存儲芯片商業機密。
上圖為美光向中國專利復審委員會發起無效請求的四項專利,疑為雙方專利訴訟焦點,引用來源:姚南 知識產權分析師
跨國企業之間的專利戰并不新鮮,以美國市場為例,專利糾紛等主要在聯邦法院起訴,其中加州、德克薩斯州最多,主要原因包括法院的經驗、保護權利人的傾向。此外,這兩個法院判決的賠償金額更高。
在美國,法院的管轄權非常大,即便當事主體都不在該地,只要客觀上在該地區有銷售產品、有用戶也可以接案。一般情況下,被訴的中國企業,如果美國市場無足輕重,可能放棄應對,但更多企業積極應訴,或主張管轄權,或深入質證直到判決或和解。
例如,2020年4月14日,美國聯邦巡回法院就曾裁定,瑞典愛立信通訊有限公司在德克薩斯州東部地區訴中國TCL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專利侵權案中專利無效,撤銷了TCL對愛立信的1.1億美元專利賠償。
回到美光-晉華的訴訟上來,美光發起的訴訟以及相關的游說活動,客觀上導致了福建晉華被美國商務部列入管制名單,而臺灣聯電由于歷史悠久,美國客戶多、產業鏈影響力大,因此能夠通過和解和賠款和罰款,獲得區別對待。
美光-晉華案同期,還有中興、華為先后被美國調查和制裁在進行,以至于這場訴訟長期膠著,受關注度也遠不及中興與華為案,但其復雜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戰線從中國到美國,還有臺灣地區的分戰場,且中間還出現聯華“獨善其身”的插曲。
2021年11月,聯電與美光達成全球和解,各自撤訴,聯電向美光支付一筆金額保密的和解金,于是美光將火力集中到福建晉華。
美光與晉華、聯電的訴訟,除了民事上的專利侵權,也牽涉到了侵害商業秘密的問題,因此美國司法部也加入到調查當中,美國加州北區聯邦檢察官辦公室還以刑事起訴福建晉華謀竊取商業機密。在商業機密這個問題上,作為當事方的聯電2020年則以6000萬美元的罰金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和解。
案件牽涉民事、刑事問題,多方參與且跨地區,加上新冠疫情三年,案件懸而未決,對于美光和福建晉華,都會產生負面沖擊。
首當其沖的是福建晉華,由于重要技術合作伙伴聯電被迫離場,在尚未形成產能的情況下,被納入實體清單,無法采購美國相關設備;而對于美光,由于中美之間沒有法院判決互相承認和執行的正式安排,要執行美國訴訟需要從外交到司法走程序,現實中難以執行,索賠并不一定能夠兌現。
更重要的是,這邊戰事未決,那邊硝煙四起——同期成立的長鑫存儲和長江存儲都發展順利,盡管技術路線有差異,但都逐漸成長為美光的競爭對手,再加上虎視眈眈的三星和海力士,中國市場如果出現意外,是美光無法承受之痛。
隨著美光率先對外宣布即將和解的消息,爭議將告一段落。
基于此前美光和聯電和解后,釋放出雙方共創商業合作的機會,外界也在猜測,美光與福建晉華是否有可能進行商業合作?
就雙方的存儲廠商定位來看,合作的空間很低,未來更可能的是達成知識產權,特別是專利和技術許可協議來覆蓋爭議的知識產權,這樣就不存在技術侵權爭議的基礎了。
目前,福建晉華還在美國商務部的實體清單中,如果不存在侵權糾紛,也具備從實體清單移除的可能,可以自主向美國商務部申請,移除后就可以正常進口美國設備以恢復生產,不排除美光協助提供有助移除的輔助資料。
巨頭的屠刀與軟肋
美光作為數十年屹立不倒的半導體企業,商戰經驗來自于上世紀美日半導體戰爭,而且屢試不爽。
上世紀八十年代,存儲芯片是美日芯片戰的核心,日本企業原本占據市場半壁江山,但美國政府和企業聯手,迫使日本主動限制存儲芯片出口,又對日本產品征收高額關稅,日本企業最終讓出市場份額。資料顯示,1985年,美光先后向美國商務部投訴了富士通、日立、NEC、Oki、東芝和松下等企業傾銷DRAM產品。
彼時,英特爾退出存儲芯片市場,美光成為美國存儲芯片唯一巨頭。
隨后韓國企業加入戰局,美日韓企業大戰后,存儲芯片進入美韓平分秋色時代,美光與三星、SK海力士三足鼎立,這一格局延續了二十年。
2016年以來,新的挑戰者中國的長江存儲、長鑫存儲、福建晉華紛紛成立,美光預判到危機,開始復用美日芯片戰的手法,于2017年率先對福建晉華下手。
美國眾議院、聯邦法規要求披露的數據顯示,美光長期游說美國政府部門,指責中國對美的競爭和知識產權問題,而且獲得成效。
根據集微網的整理,2018年至今,美光科技逐年加大游說力度,5年支出相關費用954萬美元,以打擊中國存儲產業作為其核心目的之一,游說的內容超過170項,涵蓋技術、貿易、稅收、制造以及移民等諸多方面。
集微網整理的美光在游說方面的歷年投入
在這個背景下,美國商務部于2022年10月的規則規定美國供應商向中國生產18nm或以下的DRAM芯片、128層或以上的NAND閃存芯片的企業出口設備應獲得許可證,直接影響中國存儲芯片制造企業的正常經營,而美光等海外制造商直接受益。
中國是美國半導體企業的巨大市場,英特爾、英偉達等在中國市場大賺其錢,絕大多數都不輕易與中國企業為敵。作為對比,美光對中國企業下手狠辣業內共知,盡管中國是其第二大市場,銷售收入超過30億美元,約占其總收入10%。
由于中國在早期一度沒有頒布類似的“實體清單”,美光在相當長一段時間沒有被對等處置,直到中國商務部推出“不可靠實體清單”,相關情況開始出現轉機。
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商務部正式發布不可靠實體清單制度,對不遵守市場規則,背離契約精神,出于非商業目的對中國企業實施封鎖或斷供,嚴重損害中國企業正當權益的外國企業組織或個人,將列入該清單。
2023年2月,中國商務部宣布,對臺灣地區軍售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雷神導彈與防務公司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并采取包括禁止從事與中國有關的進出口活動、禁止在中國境內新增投資、禁止上述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入境、不批準并取消上述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在中國境內工作許可、停留以及居留資格、對上述企業分別處以罰款,金額對臺軍售合同金額的兩倍的處理措施。
美光雖然對中國半導體企業有敵意,但其行為以商業目的為主,其產品為民用品而非軍品,“不可靠實體清單”超出商業競爭范疇,因而未被直接納入其中,但“網絡安全審查”作為替代,成為處置美光這類企業的關鍵手段。
3月底,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發布公告,對美光在華銷售的產品實施網絡安全審查,為這場“芯片大戰”的和解埋下伏筆,也可以理解為“用魔法打敗魔法”。
公告一出,美光在中國的銷售備受打擊。6月份,美光發布2023財年第三季度財報,當季總營收37.52億美元,同比下滑56.6%。
同樣是在6月,美光宣布在未來幾年,計劃對美光在中國西安的芯片封裝測試廠,投資人民幣43億元,可以理解為安全審查和業績承壓之后的示好動作。11月,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會見了美光總裁兼CEO桑杰。一個多月后,美光與福建晉華在圣誕節前達成和解。
另一家中企主動出擊
美光未能如愿“擊倒”福建晉華,反而多了一個新的商業對手——長江存儲。
2023年11月,我國NAND存儲器生產商長江存儲,向美國法院提起了專利侵權訴訟,指控美光侵犯了公司的多項3D NAND技術專利,并稱這些侵權行為已用于其固態硬盤產品中,包括96層、128層、176層與232層等3D NAND產品。
長江存儲對進口設備依賴程度非常高,大部分是進口設備,其128層、232層3D NAND 更是在美、日、荷等國設備的基礎上實現生產的,面對技術力量雄厚,在美國有數以萬計的專利儲備,且過去三十年幾乎沒有遭遇同業的專利訴訟的美光,此時發起專利侵權訴訟非常耐人尋味。
首先,美光在中國境內受到網絡安全審查,5月份的消息是未通過審查,銷售一落千丈。其次,美光管理層剛剛到訪中國,承諾加大投資釋放善意,長江存儲如果意在搶奪美光丟失的中國市場,基于掌握的美光侵權證據,在中國起訴更具有天時地利。
從商業角度來看,長江存儲在美國法院發起訴訟的關鍵在于海外市場——其雖然被納入了實體清單,但美國商務部基本不限制美國企業采購長江存儲在中國自產的產品,因而完全有機會和理由反攻美國市場。
公開資料顯示,長江存儲的存儲器在中國處于領先水平,2022年就有消息指出長江存儲的128層NAND Flash存儲芯片已通過了蘋果驗證,將成為iPhone的Flash供應商,相關產品也已經供給國產手機品牌商。
業界人士估計,長江存儲產品雖然與韓國、美國企業在技術節點上存在代差,但成本比美光、三星等低20%左右,蘋果、戴爾這些客戶,如果控制不好成本,最終傳導到終端價格上,進而讓消費者埋單。
另一方面,長江存儲與國際巨頭直接競爭,也將限制國際巨頭對價格的控制能力,這正是蘋果這類終端企業所樂見的。
在存儲器市場,業內普遍認為行業周期性決定企業徘徊在暴利和虧損兩個極端,而美韓企業一直被指責在價格上揚時有操控價格的嫌疑,相關存儲器產品漲價直接會影響手機、電腦等消費電子產品價格,因此被中國、美國、歐洲等監管機構關注。
早在2002年,美國司法部的DRAM反壟斷調查案件中,針對美光聯合三星、海力士、英飛凌于1998-2002年間操縱DRAM價格的行為,三星、海力士、英飛凌三家總計被處罰6.45億美元。
總結下來,長江存儲依靠其長期的專利布局,反客為主,在美國提起訴訟,可以理解為以攻代守,防止美光率先在美國提起訴訟或以知識產權為由申請禁令影響其在美國銷售產品,致使措手不及。同時,以技術說服客戶,用訴訟傳遞自身技術過硬的信號,打消客戶顧慮從而深挖美國客戶。此外,以戰養戰,通過在美國訴訟中搜集的證據和情報,以備隨時在中國大陸另行發起專利訴訟,利用主場作戰更有優勢,爭奪國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