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經濟新聞》5日報道,目前中國汽車芯片的國產率僅一成左右,因此中國計劃在10年內加大企業研發力度,形成國產替代進口的態勢,構建不受美國出口管制影響的國內供應鏈。
報道稱,在中國從世界銷量最大的“汽車大國”成為世界領先的“汽車強國”的背景下,芯片成為了中國汽車行業發展的“軟肋”。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958.7萬輛和949.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5.8%和37.9%,市場占有率達到31.6%,高于上年同期5.9個百分點。半導體行業分析師林子恒5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汽車行業正走向電動化、智能化時代,相比傳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搭載的芯片數量要多數倍。
林子恒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稱,汽車半導體包含主控和計算類芯片、功率半導體、傳感器、存儲器等多個種類,車輛的控制、車載娛樂系統、動力控制系統以及輔助駕駛系統等都需要半導體。整體而言,該領域主要由瑞士意法半導體公司、荷蘭恩智浦半導體公司、德國英飛凌科技公司等國外企業主導,中國國產化率較低。《日本經濟新聞》援引蓋世汽車的數據顯示,控制電流、影響新能源汽車性能的功率半導體的中國國產比例僅為15%左右,用于實現自動駕駛等功能的尖端芯片國產化率則不到5%。
與此同時,此前出現的供應鏈問題也讓中國汽車行業認識到自主可控的重要性。今年1月,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編制印發《國家汽車芯片標準體系建設指南》。這份文件提出,到2025年,制定30項以上汽車芯片重點標準;到2030年,制定70項以上汽車芯片相關標準。文件稱,通過建立完善的汽車芯片標準體系,引導和推動我國汽車芯片技術發展和產品應用,培育我國汽車芯片技術自主創新環境,提升整體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打造安全、開放和可持續的汽車芯片產業生態。
近年來,中國半導體企業和一些頭部車企不斷加碼汽車半導體,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等國內主要半導體廠商繼續發力,比亞迪、蔚來、吉利等車企也開始布局。公開資料顯示,比亞迪半導體在2018年就推出第一代8位車規級MCU(微控制單元)芯片,國內企業地平線也已經發布多款智能駕駛芯片。半導體研究公司芯謀研究上個月發布的一篇文章分析稱,中國的MCU公司已經超過400家,但國產替代多數發生在成熟領域。對于《日本經濟新聞》聲稱的中國汽車芯片國產率僅一成的報道,《環球時報》記者5日聯系比亞迪,比亞迪拒絕置評。
林子恒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汽車半導體目前多為幾十納米的成熟制程,國內企業有能力提高市場占有率。目前用于智能駕駛的芯片正在向先進制程發展,考慮到一些國家的單邊制裁措施,中國在汽車芯片領域需要加強基礎能力建設。《日本經濟新聞》援引汽車專家高翔的話稱,在政府支援政策等的推動下,即使是技術難度極高的芯片,中國也有望在5至10年內實現國產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