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基地一般是指在民間自發或政府直接推動下,由一群處于相近地理位置或同一區域,并從事同一產業領域或特定專業范疇的關聯企事業單位和機構的產業群體構成,是產業集成創新發展模式的承載體。其中,微電子產業基地是指在特定的微電子專業范疇,遵循著垂直分工模式下的產業發展" title="產業發展">產業發展規律,以市場化的、相互依存的協作機制為保障,構建起產業集群的地域。?
??? 微電子產業基地成功典范?
??? 美國硅谷不但開拓了微電子產業,更重要的是開創了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發展模式:風險投資" title="風險投資">風險投資、孵化器、股份期權、科技園等。其主要特征是:?
第一,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文環境和風險投資環境。硅谷集聚了4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000多位美國科學院院士,是世界上風險投資最發達的地區,源源不斷地提供著創業和創新動力。?
第二,創造和集聚了一批如英特爾、太陽微等年銷售收入超過百億美元的世界頂級跨國微電子公司,還包括一批如高通和博通等年銷售收入超過幾十億美元的世界頂級無生產線半導體公司(Fabless),以及一批在政府資助下的專業從事技術開發的孵化機構。它們為初創企業帶來了最領先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管理驅動力。?
第三,美國政府的引導和支持。如美國政府1993年9月制定的國家信息基礎結構計劃中,就稅收政策、知識產權的保護法規、政府專項撥款、政府的采購政策等作了全面的規定,極大地促進了企業和產業的發展。?
中國臺灣地區的新竹是中國臺灣地區最重要的微電子產業基地,是臺灣區域經濟發展的縮影。在世界IC產業發展中,其首創了以芯片代工(Foundry)為基石的垂直分工模式。其主要特征是:?
第一,新竹微電子產業的發展是臺灣地區主管部門直接推動的結果。新竹在不同歷史階段,制定了微電子產業的重大發展規劃" title="發展規劃">發展規劃,如20世紀80年代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劃,20世紀90年代的亞微米計劃,21世紀初的矽導新計劃和兩兆兩星計劃。由新竹資助成立的臺灣工業技術研究所(ITRI)和其衍生的電子工業研究所(其中,1980年成立的新竹科學工業園中誕生了世界頂級的Foundry企業,如臺積電和聯華電子公司等),以及發展出一批如聯發科等世界級的IC設計公司,創造了嶄新的垂直分工模式,對微電子產業的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第二,新竹集聚了臺灣排名最靠前的兩所大學——交通大學和清華大學的人才,以及工業研究機構ITRI和一批電子整機制造企業。這不僅使新竹的IC企業走上“產學研用”結合的道路,而且通過制定一系列完善的優惠政策,使新竹的微電子產業跨越式地提升到國際級。?
美國硅谷和中國臺灣新竹面臨的問題。在產業大轉移中,以科學園區或高科技園區為核心的產業基地模式已經遍布世界,硅谷和新竹不再擁有獨一無二的產業集群優勢。由于地域的局限,土地和能源等資源的限制,大量高科技企業、人才的集聚,造成地價、房價、工資、科技開發成本的攀升。這種現象,不僅使它們對已在企業和產業向其他區域轉移,有極大的競爭壓力,而且使初創企業的成長空間受到擠壓,面臨更大的困境。針對上述“繁榮綜合征”,它們不得不將自身定位于一個更高水平、創造更高附加值的基地發展模式上,憑借網絡虛擬化的手段,在全球進行資源的整合。?
??? 形成特色和錯位競爭?
??? 我國" title="我國">我國區域IC產業的發展如何形成特色和錯位競爭??
??? 第一,發展三級式的、IC集群創新的微電子產業基地模式。在長三角地區、?
環渤海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包括中西部地區已形成的IC企業群體和產業園區基礎上,建立國家級、區域(或地區)級和省市級的微電子產業基地架構。?
一是國家級。它是從國家利益的全局出發,按照差異性原則,進行我國微電子產業基地的整體布局規劃。目的是著力于區域間的互補合作性,促進各區域協調發展。落實和實現國家“十一五”規劃和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以規劃、制度來進行保障。上海國家微電子產業基地,以及國家發改委最近決定在江蘇省無錫市建設的微電子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就是示范。?
二是區域(地區)級。它是指在一定“交通圈”范圍內,社會經濟形態關聯度緊密的區域,如長三角地區,由該區域中各省和直轄市政府直接領導,基于區域(地區)內相關的微電子產業基地的條件、共同的發展目標和需求,通過建立如同目前長三角地區的16個城市的市長聯席會議的機制,采用市場導向和政府推動相結合而構建成實體或虛擬的區域微電子產業基地聯合體。該基地聯合體根據國家級微電子產業基地的規劃和主體定位,制定區域微電子產業基地的定位。目的是使區域的集群產業基地能協調發展,并與區域自身資源環境的承受能力相適應,與其他區域相配套。?
三是省市級。它根據區域級的產業基地的總體發展規劃,制定各省市微電子產業基地的定位。目的是以一個地區為“品牌”,形成各省市的微電子產業基地布局,并約束不利于IC產業發展的各自行為。?
如,上海以“張江”品牌建設整個上海微電子產業基地。?
第二,推進我國IT(信息技術)和IC產業發展的公共政策" title="公共政策">公共政策體系構建,加速自主創新步伐。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自主創新、自我掌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IT和IC產業,是建立國家創新體系的關鍵所在。?
而IT和IC兩大產業協同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建立兩大產業的公共政策體系。?
其一,公共政策體系的目標和內容。目標是按照國家創新體系功能定位和要求,建立起推動兩大產業發展的公共政策體系。內容是梳理中央和地方有關IT和IC產業發展的現有政策,通過調整和協調,整合和提煉成兩大產業的國家公共政策體系。?
其二,公共政策體系的管理。國家和省市各級政府應按照“步調一致”原則,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制度,構建起IT和IC產業的公共政策管理體系,包括人才政策管理、知識產權創新等。通過透明、公開的信息化服務網絡,避免因區域間、省市間政策的攀比,而造成政策資源的浪費,使政策真正發揮作用,促進IT和IC產業規模的擴大和產業層次的提升。?
其三,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國務院2008年的工作要點明確提出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并要求政府在加強和改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正和社會秩序,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重視發揮行業協會、商會和其他社會組織的作用。這為公共政策體系的建立及實施提供了保障,為基地中的國內外企業提高競爭能力,參與到全球產業分工中,創造了不可或缺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