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消息,在發布了連續5年首次扭虧的財報之后,后張汝京時代的中芯國際新管理團隊終于首次公開面對媒體。
中芯國際總裁兼CEO王寧國作為新管理層的代表,昨天在上海對外公布了公司未來5年的發展規劃,包括2015年銷售收入計劃達到50億美元,12英寸晶圓產能計劃達到200萬片等。這兩個數字均為2010年水平的3倍以上。
中芯國際董事長江上舟預計,未來5年擴大產能的資金需求量在120億美元左右,他透露中芯國際目前正在尋求新的戰略投資。
5年首次扭虧
2010年中芯國際的財報可以用“亮麗”來形容。銷售收入15.5億美元,同比增長45.2%;毛利率20%,是中芯國際2004年上市之后的最好毛利;凈利潤6870萬美元,自2005年連續5年虧損之后的首次全年扭虧。
而一年之前,中芯國際連續十余個季度虧損,身陷與臺積電的官司糾紛,并最終導致創始人、靈魂人物張汝京離職。
在回憶當初的情景時,接班人王寧國說,“張汝京把公司從無到有,做了那么大的規模很不容易。但公司不賺錢,氣氛肯定不好,要賺錢,必須要有一個很強的團隊。我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組建團隊,在制造、技術、財務等部門配置專業人才,慢慢帶動了下面好幾個階層和團隊的變化。在最初的6個月的時間內,上面三層的經營團隊已經基本成型。”
不過中芯國際能夠快速扭虧,也與2010年整個半導體市場的復蘇有關。“去年的市場非常好。如果讓我2008年底加盟中芯,可能就不能那么快地扭虧了,”王寧國坦言。
未來5年大擴張
而在未來幾年時間內,全球芯片代工業市場仍將快速增長。第三方數據顯示,未來三年這一市場的增速在10%-15%左右,王寧國認為這是中芯國際發展的關鍵時期。
另一個預期是,國內芯片需求的快速增長。去年中國電子消費品的市場規模為1440億美元,約為全球的1/10,不過全球的增長率為2%,中國為9%。王寧國預計,5年之后國內的消費電子市場將占到全球的20%,這將帶來更多的芯片訂單。
目前在中芯國際的前十大客戶中,有5家來自國內,來自本土的訂單對收入的貢獻已經從過去的21%上升到32%。isuppli的數據顯示,去年國內芯片代工廠的整體規模為16.8億美元,其中中芯國際為3.96億美元,超過了臺積電位列第一。
在中芯國際對未來5年的戰略規劃中,目標是到2015年實現50億美元的銷售額,平均每年的增速在25%左右。
目前中芯國際在北京、上海、武漢三地擁有12英寸晶圓工廠,接下來將分階段的進行擴張,以逐步提高產能。
尋求戰略投資
對于芯片代工廠來說,不斷的擴充產能和提高工藝水平,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甚至提升現有的地位。而對于剛剛實現扭虧的中芯國際而言,擴充資金無疑是個問題。
“每萬片的投資約在9億美元左右,”江上舟估算,未來5年中芯國際的產能擴充需要投入120億美元左右資金,平均每年25億美元。
不過在2010年的財報中,中芯國際公布的資本支出僅為10億美元。
“產能提升需要技術、團隊和資金。技術我們基本可以依靠自己,在團隊管理上,芯片生產的良品率也達到了96.8%,目前缺的就是資金。”江上舟透露,目前正在尋找有實力、有戰略眼光的戰略投資人。
此前,中芯國際曾在2008年11月引入大唐電信入股,2010年11月大唐電信增資1億美元,目前持有中芯國際20%的股份,為第一大股東。此外2009年底,在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官司糾紛中,作為和解協議的一部分,臺積電通過購買增發股獲得中芯國際8%股份。
“一方面我們擴充產能,現金流增加的很快,另一方面我們對未來市場的分析還是比較保守的。我們可以保證投資人可以獲得15%的投資回報,”江上舟如是說。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