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技術先行到服務業成為主角,向新的社會基礎設施邁出了一大步
“終于有了成功的范例!”日本調查公司Seed Planning的荒川信行指的是日本MTI公司提供的Luna-Luna和KDDI公司提供的au Smart Sports服務。兩者都是利用手機,每月收費數百日元的保健服務,利用人數現在都超過了150萬人。
利用手機的保健服務市場日漸活躍。預計日本的市場規模2012年會達到1600億日元。圖表依據 Seed Planning的資料制成。
而日本大商社丸紅的子公司丸紅系統開展了一項利用小型傳感器可同時測量使用者心電(ECG)、體表溫度及體動的保健服務。2010年1月,與開發所利用傳感器的WIN Human Recorder公司簽訂了銷售代理合約,據稱3年后的銷售目標是每年50億日元。
丸紅信息系統2010年1月宣布,將利用傳感器開展心電、體表溫度及體動測量等各種保健服務。
各種服務業者紛紛涌入
積極應用傳感器和便攜裝置等的保健服務,實際上作為一種業務倏然開始啟動。此前止步于電子企業提出要素技術方案的狀況急轉直下,一下子進入了服務業者全面展開業務的階段。
實際上,遠不止是文章開頭的兩個例子,各種服務業者都顯示出積極開展基于傳感器和便攜設備的保健服務的熱情。例如,日本最大的健身俱樂部業者Konami Sports & Life公司,現正開展利用手機的保健服務“身體情況記錄(karada no kiroku)”:用戶如果輸入其運動及飲食內容,即可得到相應的健康建議。“會員數量增長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如果今后隨手機的發展并搭載各種傳感器的話,我們希望用其提供新服務”,該公司在線推進部總監米內雄樹躍躍欲試。
日本最大的安全服務業者Secom公司也認為:“我們沒有認為保健是不同的領域。構筑利用電子技術的服務畢竟我們最拿手的”(該公司公關廣告部部長安田稔語),該公司曾于約15年前推出了坐在椅子上即可測量血壓和心電,并可積累這些數據的服務業務,但因“過于超前”(安田語)而受挫。該公司認為,利用此經驗,今后開展的業務定會成功。
留意身體的細微變化
MTI、KDDI、丸紅信息及Konami Sports & Life等各服務業者,雖然采取的方法各有不同,但其目的卻是一致的,即在日常生活中頻繁記錄用戶的身體活動及變化信息,并基于這些信息為用戶提供健康相關信息和建議。利用傳感器、便攜設備及通信線路可靈敏地捕捉用戶身體的微小變化。它融入日常生活,呵護著用戶的健康狀態,完全可稱得上是“口袋醫生”系統“。
圖中所示為“口袋醫生”企業架構及主要相關廠商。圖下部各種設備的開發此前已取得了進展,而近來,圖上部的服務商的行動也日益活躍。
口袋醫生會注意到我們日常會忽略的健康狀態變化。會在我們明顯感覺不適之前,提示我們身體可能會有潛在問題。
例如,有一個可用手機輕松測量精神壓力程度的“心靈體溫計”保健服務。某企業的健康保險組織采用了日本FBI IT公司提供的這項服務,據FBI IT的F服部文憲表示:“該企業與員工向醫生的咨詢率增加到了1.8倍。”就是說,在陷入憂郁癥等精神疾患之前,用戶對可能潛在的問題可能予以了注意。
詳知自己的健康狀態,是最好的“治療”藥。英國PWB Health公司現在英國等上市了可在家中輕松進行乳癌檢查的手持式“Breastlight”檢驗系統。該公司表示,此儀器的魅力絕不僅是精度高,該公司的董事長Jim Hall表示:“僅就其具有緩和對罹患乳癌的擔憂這一點而言,其就是一個很有效果的工具了”。
PWB Health公司研發和銷售的“Breastlight”家用乳癌傳感器(a)及該公司董事長Jim Hall(b)。
社會關注度高
近來眾多的服務業者之所以對此突然開始顯出積極姿態絕非偶然。其具有社會和技術兩方面的背景。
其社會背景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用戶對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日本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一代,2007到2009年就到了退休年齡,并會在2012年左右開始領到退休金。而且,醫療技術的發展和長壽化,使人們很容易想象“得了大病康復并得以享受長壽命的人會增加”(數家服務業者言)。這樣的用戶層當然會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更為關心。
不只是老年人,能令人窺見年輕人對保健的關注度也頗高的事情也在增多:日本Tanita公司在2009年4月業界首先面向普通消費者上市了卡路里儀 “Calorism”。銷售量在第一年間就達到了最初目標的2.4倍。其購入層“與設想有異,為30多歲等年輕人所廣泛接受”,該公司稱。
社會背景的另一項重要因素,是醫療費用的居高不下。例如,日本的醫療費中有1/3為生活習慣所導致的疾病所占據。換言之,如果可以降低生活習慣疾病的發生, 就可以大幅減少醫療費用。為此,口袋醫生這種可望對生活習慣病的改善發揮效果的保健服務就備受期待。日本神奈川縣預防醫學協會(Kanagawaken Yobouigakukyoukai)中央診療所循環器病預防部長栃久保修甚至認為:“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地控管血壓,就可能使心臟病和腦血管疾患減少一半。”
例如,全日本糖尿病死亡率最高的德島縣美馬市,決定采用Tanita2010年5月上市的普通睡眠計“sleepscan ”的監視器。該市市長牧田久表示:“睡眠與糖尿病有著密切的聯系。如能有效利用這個工具,就有可能減少醫療費用支出”。預計這種需求將來會日益增加。
技術已達實用水平
使服務業者顯示積極態度的技術背景,是傳感器和可計測生物信息等設備的不斷發展。其不但具備一定水平的性能,還實現了某種程度的小型化且價格便宜,這使得達到服務業者“可使用”水平的產品不斷亮相。
健康服務業者的積極行動,有社會和技術兩方面的背景。
前述WIN Human Recorder開發的可同時測量心電、體表溫度及體動的小型傳感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將要推出越30mm見方、5mm厚、7克重傳感器的丸紅系統表示,“佩戴使用時幾乎沒有不適感”。價格預計為每臺3萬日元左右。
現在,不只是這種傳感器,各種可輕松測量生物體信息的技術開發都十分活躍,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技術背景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通信基礎設施的完善。近幾年在人們身邊實現的價格便宜且高速的通信服務,使服務業者構筑口袋醫生的系統環境日漸完善。
實際上,前述Luna-Luna、au Smart Sports和Karada no Kiroku等利用手機的保健服務,均受惠于固定費率套裝服務的普及。
還要進入醫療領域
如今剛起步的口袋醫生服務,完全以保健為目的。尚未涉及診斷等即設想的與醫療領域的合作。但實際上,考慮將來開展與醫療相結合服務的服務業者不在少數。
設想與醫療相結合的口袋醫生,將來可能是這樣:用戶基于日常生活中記錄測量的身體情況及行動等,會直接收到來自醫療機構而非保健康服務業者的意見和信息。而醫療機構則可將用戶的日常生活數據,充分用于診斷等。換句話說,就是成為一種包括醫療機構在內的社會基礎設施系統。
醫療機構也加入圖3所示的架構。
瞄準這種社會基礎設施系統的普及,有的服務業者已經開始了行動。日本NTT DoCoMo 公司2009年8月,與東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聯手,為進行共同研究而開設了一個社會合作講座。其目的是建立一個環境,使用戶可以利用便攜設備管理自己的健康,并可接受到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醫療。NTT DoCoMo前沿服務部專司前沿服務的坪谷壽一解釋說:“我們要推動以手機為中心的醫療革新。為此,與醫療界的合作就變得非常重要。”
醫院和用戶都有需求
包括醫療機構在內的“口袋醫生”社會基礎設施,提供了解決已進入高齡化地區的醫療機構疲于應付問題的可能性。這是由于,其可以作為因醫療資源短缺而無法全部滿足的上門護理等需求的有效補充手段。如,在已進入高齡化的日本三重縣東員町,利用電子技術進行了地區醫療改革的東員醫院院長村瀨澄夫(日本遠程醫療學會前主席)指出:“令口袋醫生發揮社會基礎設施的作用,對于解決現今各地區存在的醫療各種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與醫療相結合的“口袋醫生”社會基礎設施,不僅對改善醫療狀況很有必要。其還可充分契合用戶的需求。村瀨表示,在東員町實施的遠程醫療中,高齡用戶的滿足度特別高:“隨時都可聯系到醫生和護士令人感到放心”。這種需求,決不僅僅限于老年人。例如,由日本3M公司提供的,可向從業醫生直接咨詢的服務“AskDoctors”的會員數量,現在已超過50萬人。最大的會員年齡層是30多歲的女性。
M3公司推出了可直接向醫生咨詢的AskDoctors服務(a)。會員數持續增加,現在已超過50萬人(b)。
基礎設施構筑存在的課題
然而,包括醫療的“口袋醫生”社會基礎設施的建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亟待解決的問題極多。尤其是,堅定的社會基礎設施如何與現有已定形的醫療體系接軌最為關鍵。
“口袋醫生”要發展成為包括醫療機構在內的社會系統,與現有醫療系統的合作不可或缺。
其中存在的問題是,醫療和保健領域的法律制度有很大差異。現在的醫療保險制度,對基于日常的身體狀況數據等的預防醫療行為,未給予基本的保險分數(醫療報酬),醫療機構見不到收入。日本總務省的信息流通行政局地方通信振興科科長助理馬宮和人說:“依目前的情況,醫療機構投資導入此系統只會賠錢。”
并且,醫療和保健之間還橫亙著藥事法*的壁壘。如果將用戶量測的信息用于診斷等醫療活動,則量測的設備就要適用藥事法。考慮到為獲得藥事法的許可要付出的時間和金錢負擔,有此意愿的企業不會太多。另外,還有用戶的身體狀況信息管理方法的統一、安全性的保證等,要解決的問題不勝枚舉。
藥事法:就藥品、準藥品、化妝品以及醫療設備作出規定的法律。“醫療設備”的定義涉及從心臟起搏器等直接牽涉到人命的裝置到家用電子體溫計和血壓計等的廣泛范圍。制造、銷售“醫療設備”的公司須取得日本厚生勞動大臣的許可。必須通過制造、品質管理以及制造銷售后的安全管理等能力的審查。
政府和民間均開始行動
但解決這些問題的腳步正在逐漸加快。例如,在日本總務省及厚生勞動省兩大臣參加的懇談會上,目前正在評估利用日常生活的身體狀況數據等的醫療行為,是否具有醫療效果。如果通實證試驗等證實確有療效,則可重新審視這種醫療行為的定位,并考慮修訂診療報酬制度,使得醫療機構能夠受益。
不依賴于國家,民間企業也開始了行動。如,從事與醫療和保健相關服務策劃等業務的日本Medical-i公司目前正和地方政府及醫療機構聯手進行實證試驗,目標是構筑一個“口袋醫生”的平臺。該公司總裁山口典枝表示:“由企業創出成功事例后加以推廣是一條捷徑” 。
并且,還有為促進民間企業涉足的活動在開展。如,首倡醫工合作的日本國立循環器病研究中心研究所副所長妙中義之是其代表的“為了生命的日本技術委員會”。與該委員會協作的日本醫療設備中心研發部資深研究員中野壯陛透露:我們將推動形成這樣的社會輿論:這一領域的企業與“環保”同樣也是社會性企業,希望沖破“藥事法”的壁壘,以便于企業進入這一領域。
將日本作為實驗場
與醫療相結合的“口袋醫生”,不僅限于日本,而是會成為全世界都需要的社會基礎設施。但實際上,誠如Medical-i的山口所言:“世界上還沒有成功的范例。”
反過來考慮,世界對日本作為實驗場寄予很大的期待。這是由于,到2050年,日本將面臨高齡化率(65歲以上的人口比率)接近40%,先于全世界進入“超高齡”化社會,預計會有極高的需求。以技術引致醫療變革為目標的非盈利組織Continua Health Alliance的總裁兼主席Rick Cnossen也表示,“希望日本一定會發揮領先的作用”。
日本將先于其他國家進入老齡化(a)。Continua Health Alliance的總裁兼主席Rich Cnossen如此闡述其對日本市場的期待(b)。(圖(a)依據日本國立人社會保障及人口問題研究所的資料制成)
今后在“口袋醫生”社會基礎設施的構筑和充實的過程中,進一步的技術進步是不可缺少的。“更加小型和便宜的設備、感覺不到正在測量的傳感器以及從測量的數據中有效提取有意義的部分的方法等”(數位醫學界人士)所希望的技術無窮無盡,對電子企業的期望會越來越高。
奧巴馬政府的經濟刺激政策可能使EHR加速普及
實現“口袋醫生”社會基礎設施,電子健康記錄(electronic health recorder, EHR)的建立必不可少。HER是將個人的健康信息及來自電子病歷等的醫療信息進行一元化累積的方式。這種EHR可能會在美國加速普及。
奧巴馬政府2009年2月推出了美國經濟復蘇和再投資法案(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ARRA)。該法案對建立EHR等給出了190億美元的預算。其中一部分將用于對醫院采用EHR的獎勵和補助。
受此推動,具體的行動也已經開始。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 Human Services, DHHS)已開始制定EHR認證相關標準規定。例如預計對面向個人的醫療設備標準將以2012年制定完成、2013年實施為目標。美國Gartner公司的副總裁兼著名分析師Wes Rishel估計:“診療所的EHR利用率,2013年之前會增至目前的2到3倍,達到10%至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