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機普及以前,手機和醫療最大的關系大概是手機輻射會多影響人的健康,不過隨著手機功能完善,各種醫療應用的發布,讓現在的手機也可以是人身健康的另一重保障,醫療健康應用已經是現在最有前景的應用領域之一,雷鋒實驗室,就來探討一下移動醫療的各種可能性。
移動互聯網對健康產業的影響有多大?隨著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的不斷普及,移動互聯網的覆蓋人群越來越龐大,健康醫療作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越來越多的移動信息化產品嵌入醫療行業中。
手機如何應用于醫療?
相信看醫生的經歷大家都不陌生,一般來說百姓獲得醫療救助的過程不外乎以下幾步:1.感到不舒服->2.忍耐->3尋找醫院->4掛號->5看診->6治療(無論是吃藥手術還是調理)->7.痊愈。根據病情的輕重的不同,則會出現跳過或者是重復某些步驟的情況,小感冒忍幾天就直接痊愈了,一些重癥則需要反復4到6的流程.不過總的來說,一個醫療應用能滿足的功能總不會跳出這個流程之外。而一部電腦或者智能手機功能再強大,也沒有辦法代替藥物和醫生治療病人,所以醫療應用能參與的流程也只有2-5這幾步,如果要做個醫療應用,就要考慮怎么讓手機實現或者優化這些流程。
一步步進行分解,在忍耐這流程,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病狀并不嚴重,需要一些緩解的手段,讓患者可以撐到痊愈,或者病情很嚴重,需要一些急救和緩解的手段讓病人能撐到獲得治療,手機能為病人做的,就是提供病人需要的急救護理方面的知識和指導,結合現在手機的表現能力,除了一般的圖片和文字講解,還可以顯示人體的3D模式和視頻語音進行更高效的講解。而在未來最理想的設計應該和Google Glass相關,號稱能共享視覺的這款設備應該能在為用戶提供最貼合實際情況的急救指導。
接下來,尋找醫院則更直觀,無論是突發的狀況需要尋找藥店,還是在陌生的城市找不到醫院,在這個階段用戶需要的都是附近的相關位置信息,只要利用手機的定位功能設計為藥房及醫院信息的LBS功能即可,因此這類功能更適合潛入其他應用中作為一個輔助功能,而不是單一作為一個應用。,不過這類信息一般的地圖應用也可以搜索到,因此這類功能很容易變得雞肋,開發者應該把目光定位在更簡單的操作和更精準詳細的分類,如何讓患者在受傷,不舒服等身體異常的狀況,用最簡單的的操作還能最快速的搜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才是它體現價值的地。
掛號到看診之間的階段,在現實中是最花時間卻最沒意義的,患者排隊填表掛號,然后尋找合適的科室再次排隊,對于一些簡單的常見病癥,為了十幾分鐘的填表和醫生看診時間,而患者則不得不把數倍至十幾倍的時間在醫院中徘徊及排隊等待上,效率實在太低,雖然這個階段需要醫院和患者的配合,不過其實說到底也只是醫院需要知道這個有病人來,而病人則需要告知醫院已經到了醫院而已,約見一個醫生其實和約炮也沒太大區別,只是治療有更明顯的利益交換和供需關系,而且由于往往會1個醫生對N個病人的關系的建立,需要增加一個時間安排的步驟而已。
看診的階段,現在有兩種發展方向,其一是用APP實現電子病歷,展示檢查數據等各種在看診過程中輔助醫生和病人交流的功能,不過醫院這塊圣地里的流程大多是一般創業者無法踏足的,所以一般創業者還是傾向于第二種做法:開發一個能完成遠程看診的應用,但是看診的流程并不容易通過應用實現,即使相對流程相對簡單的中醫講究的“望聞問切”四個階段也會因為手機無法代替老中醫的手指而無法完成,更別說手機也無法代替西醫聽診器,抽血,體溫計等各種儀器,即使是簡單的感冒喉嚨痛,每次看醫生的時候至少還是要咳嗽兩聲給醫生聽才能確診。用手機解決所有看診的麻煩以現在的技術而言只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夢而已。當然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例如心理,皮膚,或者一些不太嚴重的跌打損傷,應該可以通過視頻聊天進行診斷,專注于在這些方面發展做一些功能相對單一的醫療應用,應該是不錯的出路。
不過說到底,這些都只是空想,那么現有的應用,在這四個階段,實際開發出的成品功能又是怎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