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碳的層狀形式,很少會出現像鐵編織網一樣的完美的六原子環狀結構。通過化學氣相沉積方法,通常會形成“疇”,或者多個片層分別從熱催化劑延伸生長后,重疊在一起。
片層相遇的地方,原子間正常排序被打亂。因此,為了形成一個連續的石墨烯平面,原子間結構必須調整。調整后形成一個界面,由不規則排列的五原子環和七原子環構成,彌補取向角的改變。
萊斯實驗室的理論物理學家Boris Yakobson通過計算,得出七個碳原子的環狀結構會成為降低石墨烯強度的位置。但萊斯大學的新研究顯示,在某些情況下,蜿蜒的界面會起到多晶的強化作用,幾乎與原始石墨烯強度相同。
根據萊斯大學科學家的計算,石墨烯中周期性的界面可能會提高其強度和半導體特性。
同時,根據論文里的描述,它們也可以形成一個“足夠大的電子運輸缺口”,或稱為能帶隙。完美的石墨烯可以快速傳輸電,但是電子設備需要具有能控制電流開始和停止特性的材料,這類材料被稱為半導體。從石墨烯(和其他二維材料)中,獲得類似半導體特性是一個重要目標。
發表在先進功能材料期刊的文章提到,Yakobson和Zhuhua Zhang的博士后研究小組發現,在某個角度上,這些“蜿蜒”的界面會釋放那些可能弱化片層的應力。
“如果界面附近的應力被降低,石墨烯的強度會提高,” Zhang說,“但只適用于蜿蜒的界面。”
Yakobson和他的團隊計算了晶界的機械強度,來確定它們彼此如何影響:哪些地方邊界傾向于連接,在拉力作用下,哪些位置會斷裂。界面可以通過形成位錯對環,來降低石墨烯片之間的界面能。對環通過一個碳原子從六原子環的位置移動到相鄰環的位置,形成一個五原子環和一個七原子環。
有時疇的角度決定是形成蜿蜒的界面還是平直的界面。通過模擬這些蜿蜒的界面,Zhang和他的同事們計算它們的抗拉強度和帶隙特性。他可以確定在哪些地方是周期性的,即當它們的形狀沿邊界的長度方向重復時,這種特性適用于整個多晶片。
值得注意的是,他所模擬的能量“擇優”蜿蜒界面,對于對稱邊界來說,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匹配。透射電鏡圖像顯示帶有近似位錯排列的原子晶界結構。觀測到的幾百個環里,只有一對環與不在原位,可能是由顯微鏡的電子束輻照引起的畸變。
根據萊斯實驗室的預測,科學家將必須解決如何得到這種具有精確偏差的多晶石墨烯,但這是很難做到的事。
“但是到目前為止,假設石墨烯可以通過預定晶粒取向在多晶金屬襯底上成核,那么出現的碳團簇便遺傳了底部模板的不規則性,”Yakobson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