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國兩會開幕,會場內,代表們忙著參政議政,而人民大會堂會場外,停靠的幾輛特斯拉也頗為引人關注,不時有兩會代表和上會記者在圍觀拍照。這些特斯拉電動車由新華社作為采訪用車開到會場外,外形新穎時尚,與旁邊眾多的傳統公務用車形成鮮明差異。
不過,在欣賞車輛本身之外,更應該關注特斯拉“開進兩會”透露出來的信號。因為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會議,作為中國最重要的政治活動,兩會在影響和決定未來中國的走向,會場內外的一舉一動,都格外引人注目。特斯拉也不是一輛簡單的汽車,它來自美國硅谷,以“零排放”的理念和技術推動綠色交通,同時因為其發達的車聯網技術被當作高科技的代名詞。那么,在如此重要的場合,作為中國最重要新聞機構的新華社,選擇特斯拉作為報道用車,背后有何寓意呢?
首先,這證明了環保已成為中國社會的核心課題。改革開放前三十年,中國在獲得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客觀上卻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破壞。在日漸富裕的中國,人們對衣食住行的需求得以滿足之后,必將對環保和健康愈加關注。從2015年1月1日,被譽為“史上最嚴”《環保法》的正式實施,到環保部部長的變更,以及近段時間異常火爆的《穹頂之下》的發布,無一不推動著環保成為萬眾矚目的課題,追求環保是民心所向。
汽車行業和中國環保事業未來息息相關。中國已成為汽車消費大國,每年因汽車尾氣排放造成的污染難以計數。隨著技術進步,電動車進入人們視線,它為汽車污染問題的解決帶來曙光:電動汽車已實現“零排放”,不會排放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任何造成霧霾的物質。汽車排放的另一種氣體——二氧化碳,是溫室效應的罪魁禍首,但電動汽車同樣解決了這一問題。根據媒體報道,特斯拉生產的Model S已行駛12億公里,相當于減少排放了3.9億公斤二氧化碳。這是什么概念?16000畝森林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與此相當。因此,作為電動汽車標桿的特斯拉“跑兩會”,才有特殊含義——相比汽油車,每個人都可以選擇更加綠色的出行方式。
其次,再次坐實新能源汽車將是中國未來經濟和產業發展重點。過去一年是中國電動汽車元年,近日中汽協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在2014年產銷兩旺,增速均超3倍。科技部2月16日出臺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實施方案》,其中再次提到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500萬輛的目標。分析認為,新能源汽車作為一種新興國家戰略得到國家和各級主管部委的大力支持,利好政策頻出,且有政策支持力度繼續加碼的趨勢。和其他汽車廠商不同,特斯拉從誕生的第一天就開始生產純電動汽車,特斯拉“跑兩會”更能顯示新能源汽車產業得到大力支持的趨勢。
除環保和新能源之外,此事還有另外一層值得討論的含義。作為中國最權威的國家通訊社,新華社此次選擇特斯拉作為報道用車,展現出一種姿態:中國過去三十余年的高速發展建立在改革開放的基礎上,對外開放是一種成功經驗,中國未來將繼續以開放擁抱的方式對待外來創新技術。昨天兩會上,在談到中國人購買外國產品時,李克強總理說:“消費者有權擁有更多選擇,我們也抱著開放的心態,這也會倒逼我們產業升級。”2014年,科技部部長萬鋼以及工信部部長苗圩先后會見了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正是此種開放姿態的體現。
這兩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有人擔心特斯拉會對中國本土產業制造威脅,這實際上是杞人憂天,只有充分競爭才是讓中國相關產業進步的最佳辦法。正如前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所言:“在電動汽車領域當中,現在中國一些企業對特斯拉有一點競爭上的恐懼心理,這沒有必要。”在他看來,新能源汽車廠商應當加強合作,共同推動技術進步。新能源汽車的未來發展,不但將推動環保問題解決,還能促進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特斯拉跑兩會,目前看來,是一個很好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