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路設計是電路板設計中的一個關鍵因素。本章提供通用的線路設計指導以及包括StratixTMGX開發板示例在內的設計示例。
對于特定的Altera器件的線路設計信息,請登陸www.altera.com并參考特定器件的設計指導。
1.1 設計指導
差分對的阻抗由下面所列阻抗確定:
l 每條接地線的阻抗
l 由于兩條線的耦合產生的阻抗,感性的和容性的。
差分對應選擇緊耦合方式布線。寬線可以減小金屬內的電阻損耗,因此應使用設計允許的最大線寬。差分對邊緣到邊緣之間的距離至少應是線寬的3倍(3W),這樣可以降低串擾。為獲得最好的效果,該設計應該使用2D電磁場解算器(field solver)來驗證,并且應該對場進行分析。Altera應用通過仿真來提供幫助。
1.1.1 設計示例1
設計示例1的配置為一條均勻的帶狀線,參考平面,信號和另一個參考平面。圖28為兩個取樣差分信號對,它們的RLGC參數利用2D電磁場解算器(field solver)來提取。這兩個差分對并行傳輸,間距為3W。
圖28 兩個差分對并行傳輸
該例中線路的量綱見表1所列。
進行模擬時使用的RLGC參數如下:
l + Lo = 3.56013914223368e-007 5.36184274667006e-009 3.563779234163063e-007
l + Co = 1.339953702128462e-010 -2.02513540100207e-012 1.339283788059507e-010
l + Ro = 7.71501953506781 0.07953628386667984 7.71501953506804
l + Rs = 0.001551635604701119 1.982986965540932e-005 0.001501872172761996
l + Gd = 1.266487562542408e-011 -1.886481164851002e-013 1.264473093423482e-011
此處:
Lo為特征電感
Co為特征電容
Ro為特征電阻
RS為趨膚效應的電阻
Gd為分流電導
下面,我們使用趨膚效應的電阻和電感圖來驗證變量W。
圖29所示的趨膚電阻圖顯示了兩個差分對的對稱曲線,每條線的阻抗以同等程度增加。圖29的電感圖顯示電感值在GHz區域變為水平,從而驗證了W模型。
圖29 趨膚電阻和電感
圖30顯示了以3.125Gbps傳輸的1V差分信號以及在較近和較遠線路上的差分信號的串擾。
圖30 設計示例1的串擾分析
在該設計中,串擾相當低。這兩個差分對之間的距離(如果保持在4W內)也對性能的提高有所幫助。在一條線路上的串擾比在另一條上高得多,這就是為什么緊耦合配置的性能會更好。串擾是共模信號。在該例中,線路是松耦合。
1.1.2 設計示例2
該設計示例的配置為Altera的Stratix GX開發板,參考平面,分析信號層,另一個信號層,以及另一個參考平面。在該例中,兩個間距為4W的差分對并行傳輸。圖31為兩個取樣差分對。
圖31兩個并行傳輸的差分對
該例中線路的量綱見表2所列。
進行模擬時使用的RLGC參數如下:
l + Lo = 3.409401825607018e-007 5.501449141453253e-009 3.411299966934827e-007
l + Co = 1.402335722941969e-010 -2.269774507704326e-012 1.402148942746481e-010
l + Ro = 7.715019535067469 0.0795362838666642 7.715019535068349
l + Rs = 0.001607898658567327 2.580280598723906e-005 0.001558791954817931
l + Gd = 1.327358599905988e-011 -2.15902867236468e-013 1.329113742424896e-011
此處:
Lo為特征電感
Co為特征電容
Ro為特征電阻
RS為趨膚效應的電阻
Gd為分流電導
圖32的趨膚電阻圖顯示了兩個差分對的對稱曲線,該圖表明阻抗線性增加。電感圖顯示電感值在GHz區域變為水平。
圖32 趨膚電阻和電感圖
圖33為以3.125Gbps傳輸的1.0V差分信號,以及在較近和較遠線路上的差分信號的串擾。
圖33設計示例2的串擾分析
圖33為原始的1.0V差分信號以及離該差分對較近和較遠線路上的串擾。串擾非常小(在微伏范圍內)。應該保持差分對的間距為4W,這樣耦合量才非常小。但在設計示例1中,保持差分對的間距為3W時也非常有效。
1.2 配置選項
在電路板上采用帶狀線配置與采用微帶線配置相比,高速信號應用的性能會更好。帶狀線電路板配置提供更好的電路板輻射保護。在設計時可以使用不同類型的差分帶狀線配置(例如,寬邊耦合或邊緣耦合)
采用帶狀線電路板配置時,你可以采用多種配置來組織電路板層。例如,你可以使用以下配置:
l 寬邊耦合:參考平面,信號層,另一個信號層,以及后面的另一個參考平面。
l 邊緣耦合:參考平面,信號層,以及另一個參考平面
你可以利用提取的RLGC參數進行模擬來比較這兩種配置的性能。
3.125Gbps信號通過這兩種配置進行傳輸。圖34表明損耗相同。變量W擴大到9英寸,因而每條線9英寸長。圖34顯示了這兩種配置在傳輸線之后的信號。
圖34配置選項A和B的損耗
1.2.1 相移最小化
為了避免相移,應確保差分對的兩條線等長。如果在這兩條線之間存在相移并且如果這兩條線是松耦合,則線路可以按圖35所示設計。為了控制線路長度,這兩條線一起分開,一起回來。由于它們是松耦合的,阻抗只稍微受點影響。
圖35 蛇行線上的45°轉向
在使用蛇行線時,應使用45°走線(見圖35)。圖36為另一個使用蛇行線的例子,但在使用圖36中的設計時,需確保相鄰線之間沒有耦合。將蛇行線用于高速應用時,在任意點處都應避免平行走線。見圖35中的示例。
圖36 蛇行線示例
圖37為緊耦合差分對的相移控制。由于線路是緊耦合的,當線路分開然后回來時阻抗發生了變化。在緊耦合差分對中,相移匹配管腳電平端實現。
圖37 緊耦合差分對中的偏移控制
在相鄰信號層上設計線路時,這些線路不應該相互交叉,除非它們幾乎是垂直的。相鄰信號層上的平行線將在線路間產生耦合。
1.2.2 高速信號的參考平面
與高速信號(200MHz或更高)相關的線路應該與地平面而不是電源平面參考。不管設計中內置的去耦合到何種程度,電源平面的噪音始終比地平面更多。參考電源平面會在高速信號上引入噪音。
高速信號的線路設計示例使用Stratix GX開發板。圖38為電路板層分布。信號從層1(即微帶線)開始,傳輸大約0.5英寸然后通過一個導通孔下到層13。在層13,信號又傳輸1.5英寸然后通過另一個導通孔返回到頂層,到SMA連接器。
圖38 Stratix GX電路板層配置
圖39為傳輸路徑的TDR。由過孔引入的容性不連續為0.7pF。由SMA連接器引入的容性不連續為1.196pF。帶狀線設計為50Ω單端,但在生產過程中,產生了一些誤差。電路板上的阻抗上升到56Ω。阻抗的不連續引起了反射。圖39顯示了:
l 差分對中其中一條線的TDR
l 差分對采用松耦合
l 兩條線間幾乎沒有耦合
l 導通孔
l 93mil厚的電路板
l 1/2oz厚和5mil寬的信號,間距為15mil
l 電介質為FR4(εr=4.25)
圖39 傳輸路徑的TDR
3.125Gbps(Stratix GX高速I/O)信號通過圖39中的線路發送。振幅設置為1,000mV(VOD)。圖40為從采樣示波器上獲得的合成信號。合成信號呈現矩形,上升時間非常陡,反射也非常小。但如果56Ω電阻下降到50Ω,信號看起來會更好。
圖40 眼圖,3.125Gbps,VOD=1,000mV
圖41為振幅增加到最大的相同信號(即,VOD=1,600mV,預增強沒有使能)。
圖41 眼圖,3.125Gbps,VOD=1,600mV
在設計線路時,應盡量減少傳輸線上元件的數量。如果這些元件是必需的,則選擇會引起最少的不連續量的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