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是下一代運算的材料新寵,如今,研究人員們還為其找到一種可望應用在未來量子電腦的新方法。
“能谷電子”(Valleytronics),這個名稱類似于與其競爭的自旋電子(spintronics),能夠讓量子位元(qubit)在雙層石墨烯之間的波谷傳導時,實現新的編碼技術。相較于自旋電子在旋轉的電子上編碼量子位元的量子資訊,能谷電子藉由電子波沿著雙層石墨烯磁疇壁穿越多個波谷,從而為編碼量子位元提供動能。
此外,針對未來量子電腦需要越來越高的量子位元密度,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Tech)和Honeywell已經制造出一種離子阱架構了。
“量子位元可在雙層石墨烯磁疇壁沿著經拓撲保護的1D電子傳導通道實現波谷極化,”喬治亞理工學院教授Feng Wang表示,“在2D石墨烯晶格中的1D波谷極化傳導通道,為未來的量子電腦開啟了新機會。”Feng Wang與博士后研究人員Zhiwen Shi、博士候選人Long Ju共同進行這項研究。
在中介層晶片上方的離子阱晶片(中間)扇出1x3mm布線至1cm正方形球閘陣列(BGA)
Feng Wang的研究團隊已經針對這個主題研究長達八年了,還曾經分別使用過砷化鋁、鉍、碳奈米管、硫化物、金剛石、石墨烯、矽烯與矽等各種不同的材料進行研究,但一直未發現能谷電子。后來,Feng Wang的研究團隊利用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BNL)的先進光源,首先在可調諧的2D半導體(雙層石墨烯)中詳細表征1D波谷。他們發現,在4℃開氐溫度下,雙層石墨烯中的波谷編碼電子彈道長度大約為400nm,使其成為在未來量子電腦中進行過濾與閾值的理想技技術。
透過紅外線(IR)光(黃色部份)能聚焦雙層石墨烯成像于涂覆金屬的原子力學顯微鏡(AFM),并以反向散射紅外線輻射測量波谷。
接著,研究人員們打算在雙層石墨烯中增加彈道長度,從而創造出電子波谷濾波器以及其他小型元件。
研究人員們利用近場紅外線(IR)顯微鏡發現雙層石墨烯磁疇壁之間的1D電子導電通道
美國能源部(DoE)科學辦公室為這項研究提供資金贊助。
量子離子阱
儲存量子位元的另一種方式是透過離子阱,藉由雷射方式在離子原子上編碼量子資訊。喬治亞理工學院與Honeywell日前共同展示一種新的離子阱架構,可使一顆晶片所能容納的離子阱增加好幾倍。在離子阱中所容納的量子位元可透過雷射方式進行讀寫。
透過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的近場IR顯微鏡,研究人員們發現雙層石墨烯磁疇壁上的明亮線路。
離子阱以往只能儲存圍繞晶片的周邊,以便使電極可輕易地存取,如今透過新的中介層技術,離子阱可均勻儲存在整個晶片上,從BGA背面進行存取。透過將表面與邊緣電容器轉換成溝槽式電容器,可為中介層量子位元離子阱釋放更多空間。
研究人員表示,新的微加工技術還可應用在制造其他原子級元件上,包括感測器、磁力計以及晶片級原子鐘。美國情報先進計劃研究署(IARPA)為這項研究提供資金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