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天上有所建樹的國家仍然不多,但是隨著技術的持續進步、以及財政和后勤方面的保證,澳大利亞或將很快成為其中的一員——如果昆士蘭大學和Heliaq高級工程的能夠聯手將50到500公斤(110-1102磅)的載荷送入軌道的話。 該項目名叫Spartan,并且被分成了三個階段,旨在提升大家對小型衛星市場的興趣。
目前正處于開發階段的Spartan二級下側裝有四組3D超燃燒沖壓引擎。
Spartan項目的首個階段,主要著力于一個可重復使用的火箭助推器(Austral Launch Vehicle)。
ALV會垂直于發射運載火箭的上級,并讓超燃沖壓發動機以5馬赫的速度推行大約25公里(15英里)。然后,ALC會加上旋斜翼和鼻置活塞發動機,再借助機翼和螺旋槳來返回基地。
與此同時,Spartan的氫燃料二級“超燃沖壓發動機”(Scramjet)將加速至10馬赫、在海拔大約40公里(25英里)高的地方釋放三級動力火箭、而最終級會以傳統的滑翔方式著陸于基地。
昆士蘭大學超高音速中心主席Michael Smart教授表示:
對于澳大利亞來說,這是一個投身于超高音速航天界的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目前大約有1265顆在軌衛星,但每一顆衛星的發射成本都是天文數字。
我們的項目目標是降低這一成本,并使之更加經濟可行,以便小型國家和組織都能發射屬于自己的衛星——通過一個可重復使用的太空發射系統來發展自己的空間活動。
可重復使用的ALV和Spartan超燃沖壓引擎,使得整套系統的95%都可以重復使用,同時減少對俄羅斯導彈發射架的依賴、或者將更大的衛星送入更高的軌道,且入軌的衛星可以被該國或全球都監測到。
項目團隊正在開發規模稍小一點的ALV和Spartan技術驗證裝置,預計翼展3米的ALV-0號機會在今年晚些時候試飛,順便熟悉一下系統部署和低速處理工作。
Smart教授稱:“它可以像一架正常的飛機那樣起飛、收起機翼、然后重新部署。本次試飛側重于慢速下的處理,以驗證該原型切實可用。我們正試圖專注于新的事物,而不是經典火箭已經做過的那些事情”。
緊接著,研究小組將把精力放到相對初級的火箭動力演示(ALV-1)上。而在后續階段,他們將繼續開發測試全尺寸ALV-2、以及商用運營的ALV-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