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集成電路行業持續快速增長,專家認為,中國市場已成為全球集成電路市場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之一。但是從目前來看,我國集成電路核心技術仍然比較缺乏。作為后起之秀,我國集成電路要想擺脫競爭壓力,快速趕超國外,并購或將成為有效的途徑。
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趨勢良好
《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提出到2015年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500億元的目標,到2030年產業鏈主要環節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提出成立產業基金等創新支持模式。受益于政策的利好與資本的投入,2015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已經展現出可喜的發展態勢。
在政策與資金雙效利好下,我國形成了集成電路已經初具規模:芯片設計領域,我國有海思、展訊與銳迪科等企業作為代表;制造環節,我國有中芯國際等企業;封裝測試環節,則有長電科技等企業。2014年我國集成電路整體營收為3066億元,同比增長27.7%,凈利潤為185.6億元,同比增長13.6%。;2015年第一季度營收為752億元,同比增長24.3%,凈利潤為41.8億元,同比增長17.7%,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趨好。
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5年上半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在設計業、制造業快速增長帶動下增速較快,上半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1591.6億元,同比增長18.9%。其中,設計業銷售額為550.2億元,同比增長28.5%;制造業銷售額395.9億元,同比增長21.4%;封裝測試業銷售額645.5億元,同比增長10.5%。
作為全球電子產品制造大國,近年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全球地位迅速提升,產業鏈日漸成熟,這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提供了機遇。特別是去年《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推動綱要》的細則落地,大基金項目啟動,地方各基金紛紛建立,更是推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迎來新的黃金發展期。
賽迪智庫認為,在國內整機市場增長的帶動下,2015年中國集成電路企業實力將持續提升,開始步入全球第一梯隊,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有望被洗牌。
并購將成我國集成電路趕超國外的有效方式
我國是芯片消費大國,不過長久以來我國芯片進口金額超過石油等大宗商品進口規模,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嚴重依賴國外技術,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都面臨考驗。在此背景下,我國出臺了包括《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在內的多項“強芯”政策,并成立國家產業投資基金以扶持本土芯片產業發展。
中國市場的旺盛需求已然成為全球半導體市場的主要推手之一。中國半導體企業的數量與規模都在持續增長,然而中國以外的全球半導體企業仍然是目前中國市場主要的半導體供應商。研究機構ICInsights最近發布的企業排名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球半導體企業銷售額排名前十位企業中,尚未有一家中國大陸集成電路企業入圍。核心技術缺乏仍舊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軟肋”。
中國作為集成電路領域的后起之秀,在當前的競爭中壓力巨大,預計并購將成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快速趕超國外的有效方式。
通過并購,集成電路上游可以快速提升相關技術,中下游制造和封裝環節有望通過并購形成競爭外企的規模優勢。在產業資金與政策支持下,未來集成電路產業在本土以及海外的并購趨勢將增強。
據普華永道統計,截至2014年底,中國擁有3家年收入至少達到10億美元的半導體企業。“未來幾年預計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半導體企業通過自身增長或者并購,使得公司年收入超越10億美元大關。”普華永道中國通信、媒體及科技行業主管合伙人高建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