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硬體代工利潤持續下降之際,鴻海(2317)董事長郭臺銘親口證實鴻海將跨足半導體領域。郭臺銘上周六在香港接受《日本經濟新聞》獨家訪問時表示,鴻海正與剛納入旗下的日本夏普公司聯手發展半導體生產能力,鴻海初期希望生產用于聯網電視的晶片。
郭臺銘說:「如果夏普能與鴻海整合,我們能藉由利用夏普的技術、臺灣的半導體制造能力和中國的年輕工程師,創造許多成長空間。」
郭臺銘坦承目前夏普擁有的半導體技術有限,因為該公司過去主要聚焦于面板事業,不重視晶片部門。除了聯網電視晶片,郭臺銘暗示鴻海的半導體野心也將跨足云端運算等新興技術。
改善獲利砍中國成本
《日本經濟新聞》上月報導,在日本科技巨擘軟體銀行旗下晶片設計商安謀(ARM)協助下,鴻海正在中國深圳成立晶片設計中心。郭臺銘未對這項結盟透露更多細節,但他的回答似乎證實這項消息。他向記者說:「你們怎么知道這件事?」
除了進軍晶片領域,鴻海也希望透過削減在中國的勞動成本來改善獲利。郭臺銘說:「目前我們在生產線部署6萬名機器人,我們打算讓這個數字每年成長20%至30%。」
鴻海的機器人其實是機械手臂,這些機械手臂名為「Foxbot」,由鴻海自己生產。郭臺銘表示,拜大舉部署機器人之賜,鴻海部分工廠已不用開燈,這類工廠未來會更多。
鴻海近期將公布第3季財報,這是鴻海收購夏普后公布的第1份財報。《華爾街日報》報導,盡管蘋果最新智慧手機iPhone 7熱銷,處于虧損的夏普預料仍將拖累鴻海第3季獲利。
Capital IQ訪調的9名分析師平均預估鴻海第3季純益為333億元臺幣,比1年前的約379億元臺幣下滑逾12%。鴻海已公布第3季營收為1.074兆元臺幣,略高于1年前的1.066兆元臺幣。
營收成長今年難到10%
鴻海今年1至9月營收下滑3.22%至2.95兆元臺幣,今年營收成長率可能無法達到郭臺銘訂下的10%目標。
郭臺銘為強化鴻海獲利能力,不斷嘗試供應客戶更多關鍵零組件,鴻海收購夏普是這項遠大計劃的一環。鴻海曾表示,該公司將協助夏普加速量產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華爾街日報》曾報導,蘋果考慮最快明年讓iPhone改用OLED顯示器。
不過,夏普社長戴正吳上周二在夏普公布上季財報時表示,他不確定OLED是否有未來,強調這項技術不夠成熟,無法創造高品質產品。戴正吳尚未決定夏普要全心投入OLED,還是固守較普遍的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顯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