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輿論和各地新政的步步緊逼下,ofo智能鎖的更新換代步伐似乎在加快了。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ofo智能鎖,果真如ofo宣稱的那樣,完全符合市場需求,甚至可以引領共享單車的智能鎖潮流嗎?
有好事的技術人員,對ofo投放于市面上的智能鎖進行了“解剖”,結果卻讓人震驚。
從拆解圖可以看到,肩負著改頭換面使命的ofo智能鎖的內部結構很簡單,一根天線、Mini-USB、通訊模塊和一張聯通USIM卡。
也許是出于資金考慮,或許運營思路還未轉彎,在智能鎖上,ofo將低成本的策略發揮到了極致,當然,省錢所帶來的缺陷也是相當明顯的。
作為ofo智能鎖中的重要部件電池,是一顆紐扣電池和一枚昊誠CR17450鋰錳電池 (LMO)電池。
在專業人士看來,在目前各種動力鋰電池中,LMO電池高溫范圍最低,綜合性能最差,不僅在高溫下很容易出現問題,甚至會出現錳離子溶出現象并對環境帶來破壞,除了部分國內廉價電動車還在使用,已經很少作為戶外用品使用。
共享單車的使用環境復雜,特別是即將到來的酷暑,所以很擔心到時候大批ofo小黃車會因為沒電而無法使用定位系統。
這種電池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是不可充電,屬于一次性產品,使用一段時間后必須回收、換電池。
既然如此不靠譜,那ofo為何還要選擇這種電池?答案可能主要就是成本最低!
電池如此,作為智能鎖核心的“CPU”仍然讓人大跌眼鏡。技術人員在ofo智能鎖電路板上找到了Quectel M26模塊,不過它只是一顆GSM/GPRS芯片,而并沒有ofo官方曾大肆宣傳的“北斗導航芯片”。
也就是說,ofo實現定位功能主要是基于GSM/GPRS,也就是移動蜂窩網基站的三角定位,在精準度上只能呵呵了,偏差太大。這就解釋了,ofo的紅包車為何只能是紅包區,而無法精確到每一輛。
精準度無法保證,密碼的動態管理也成了一紙空文,騎完ofo上鎖后密碼依然沒有變化,這本質上和傳統機械鎖并沒有兩樣,所謂的安全也就無法保證。
智能鎖作為ofo改變形象和契合各地新政的重要一環,卻遭遇如此應付了事,如此看來,ofo要么是技術無法跟上,要么就是有意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