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理解標準在制造業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標準的起源和發展很大程度上與制造業發展歷程緊密相關。在傳統工業時代,標準作為組織現代化生產的重要技術基礎和互換性保證,在制造業的發展中起著重要基礎的作用。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全世界的制造業向著全球化發展,這要求標準的統一與協調。只有標準化才能將人力資源、物料資源、信息資源融合成一個協同制造的整體,實現制造業企業整個生產過程的有序化,從而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市場的多樣化和個性化,使用戶對制造業產品需求從單純的滿足基本應用功能的要求向重視個性化需求方向發展,并要求制造業不僅提供應定制目標和短時間交貨的產品,而且還要能夠提供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延續和服務保證,產品的內涵從單一的實物延伸到為用戶提供全面解決方案。在瞬息萬變,消費者需求個性化、多樣化的市場環境中,只有通過標準,進行簡化、優化和統一化,才能形成各種標準化模塊,為產品的大規模定制奠定基礎。
二、標準對未來制造業有什么意義?
標準化讓代表規模經濟的大批量生產得以實現,讓市場公平有效的進行交易。標準已經成為制造業中普遍的基礎設施,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著以技術為基礎的工業經濟。在傳統制造業中,標準作為技術規范的參考體系,或者作為不同技術間相互比較的工具,相互兼容的接口,其功能主要體現在信息提供商,減少復雜多樣性和不匹配等傳統范疇。但在“工業4.0”時代,隨著制造業互聯網化,或者工業互聯網化,多數產品具有顯著的網絡效應和鎖定效應,所以,標準也已經不再局限于那些傳統的功能,標準中的兼容性和互用性功能開始顯得至關重要。正是由于標準化經濟效應的存在,產業領先企業之間的技術標準之爭往往十分激烈,因為如果能在標準競爭中脫穎而出,就會極大改善和增強企業的市場地位和競爭優勢。
三、為什么“工業4.0”對標準高度重視?
德國工業影響力的一個側面就是“標準化”。工業4.0工作組認為,推行工業4.0需要在8個關鍵領域采取行動。其中第一個領域就是“標準化和參考架構”。標準化工作主要圍繞智能工廠生態鏈上各個環節制定合作機制,確定哪些信息可被用來交換。為此,工業4.0將制定一攬子共同標準,使合作機制成為可能,并通過一系列標準(如成本、可用性和資源消耗)對生產流程進行優化。以往,我們聽到的大多數是“產品的標準化”,而“工業4.0”將進一步推廣“工廠的標準化”,借助智能工廠的標準化將制造業生產規模推廣到國際市場,以標準化提高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的市場化效率,繼續保持德國工業的世界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