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導體之父”、前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將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開始第三次創業人生。
這次,他攜大批合作伙伴,共同投資68億元建設協同式芯片制造(CIDM)項目,建成投產后,預計達產產值為31.6億元,將改變廣州“缺芯”的產業格局。
今年6月,不再擔任上海新昇半導體總經理一職的張汝京去向成謎,被媒體競相追逐采訪。見證了中國半導體事業發展的風風雨雨,他在多個公開場合說,接下來最想做的是,是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中國開啟領先的CIDM項目。
如今,年過七旬張汝京的再次出發,選擇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開啟他另一段事業版圖。這次合作是否將為中國芯片帶來新一輪成長勢頭?
在中國半導體行業里,無人不識張汝京。
他的資歷和輩分甚高,也從不安于過去的輝煌。從創立世大半導體、中芯國際、新昇半導體,從事投入的領域橫跨晶圓代工、邏輯IC、DRAM/Flash、后段封測、太陽能光伏、LED、上游硅材料等,不斷“跨界”、不斷創新,張汝京堪稱是見證中國半導體發展的“第一人”。
“他為中國的半導體業發展嘔心瀝血,有目共睹。在產業發展的關鍵時刻,他總是毅然出山?!边@是中國半導體行業評論家莫大康的看法。
卸任后,張汝京面向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關鍵時刻,反復重申一個新名詞“CIDM”。
要理解“CIDM”,先明晰“IDM”。后者是集成器件制造的主流商業模式,比如英特爾、三星、東芝等都是這一模式的代表,廠商的經營范圍涵蓋了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等各環節,對資金、產品、人才等有非常高的要求。
然而,“CIDM”模式卻是開放性的,完全拋棄“單打獨斗”的模式。數家設計公司共同成立工廠,由此帶來資源共享、風險分擔、協同能力增強的效果。“這種模式‘進可攻,退可守’,產能分配可以內部協商,產能過剩時就發展其他客戶。”張汝京此前向外界傳達清晰的觀點。
據了解,這種模式已經在全球開始實踐。新加坡的TECH就是有名的CIDM公司,它由德州儀器(TI)、新加坡政府經濟發展局(EDS)、佳能(Cannon)、惠普(Hewlett-Packard)四家公司共同投資而成,成立后的第二年已產生一定的盈利,后被美光收購。
“我覺得CIDM這個項目要做,但是國內還沒有這個概念,我很想及時把這個項目做起來,國內其他的地方也可以考慮復制、改進??傄腥碎_頭,我們就不怕當先吃螃蟹的人。所以現在開啟CIDM,我們愿意來開頭。” 張汝京說。
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就是這位“中國半導體之父”下一段征程的出發點。
相中該區集成電路的全產業鏈格局
今年9月,黃埔區政府、廣州開發區管委會與張汝京博士簽署協同式芯片(CIDM)項目合作備忘錄。張汝京及團隊計劃聯合芯片設計公司、終端應用企業與芯片制造廠,共同投資68億元建設協同式芯片制造(CIDM)項目。
選擇這里,也選擇了廣州乃至廣東廣闊的市場,給制造“廣州芯”一個強而有力的支撐。目前,中國對于芯片的需求量居世界首位,而國內消費性電子、通訊產品最大的生產基地——珠三角地區,無疑是最重要的客戶源。
當前,廣州正大力發展IAB產業,計劃到2019年底新一代信息技術總產值突破7000億元,這衍生了巨大的芯片市場需求。光是黃埔區、廣州開發區,2016年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產值就超過2300億元,占全市的80%,足以為芯片項目提供龐大的用戶對接和市場資源。
從產業格局而言,為了加快集成電路的發展,該區經過多年耕耘,已初步形成了全產業鏈格局。目前區內集成電路產業主要集中在設計、封裝、測試領域,已經聚集了海格通信、安凱、慧智微電子、泰斗微電子、興森快捷等20多家企業。
該區正在中新廣州知識城規劃建設4.2平方公里新一代信息技術價值創新園,重點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將來將全面進軍計算、存儲和移動通信芯片領域,在新材料領域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
“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投資環境優越,市場廣闊,政府務實高效,相信能在這里干出一番新的事業?!睆埲昃┱f。
項目的“明星效應”
上下游加速集聚
近70歲的張汝京再度創業,回到集成電路制造領域,意圖補足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鏈條中所欠缺的CIDM這一環節,讓人對中國半導體制造新模式充滿期待。
這一重磅項目,無疑給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帶來“明星效應”。借助張汝京半導體的“老將經驗”以及行業的號召力,可以在人才、運營與資金招募上進行加分,可以少走點彎路。
其效果堪稱“立竿見影”。據悉,張汝京與該區簽約后,國內尤其是廣東省內一批集成電路的上下游企業紛紛響應,表示希望參與協同式芯片制造(CIDM)項目。
更為可喜的消息從10月26日傳來,當天,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與廣東高云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簽署投資合作協議。2015年、2016年,高云半導體連續兩年被國際半導體權威機構評為“全球最值得關注的60家初創半導體公司”,如今總部落戶廣州科學城總部經濟區,將推動地區產業的高端化發展。
制造“廣州芯”
預計達產產值31.6億元
芯片,極為微小的電子器件,它被喻為“工業糧食”,是所有整機設備的“心臟”。在當下智能化、信息化的時代,它從來沒有像現在這么重要,足以撐起一個龐大的市場。
日前,一篇《中國前10個月進口芯片花了1.2萬億,比原油花費都多》的文章刷屏,指中國許多廠商已成了國外芯片巨頭的“提款機”。
有關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芯片市場達到3397億美元,在這么大的蛋糕面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費國,但這背后卻是殘酷的事實——
我國國產芯片的自給率不到30%,產值不足全球的7%,市場份額更是不到10%,也就是說,中國芯片90%以上依賴進口。近10年,中國的芯片進口額竟是原油的兩倍。
國人無不期望“中國芯”發力。長期以來,廣州也缺乏大型芯片制造項目,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大背景下,“廣州芯”產業破局在即。
據了解,張汝京及團隊計劃聯合芯片設計、封裝測試、終端應用、產業基金等企業,建立協同式芯片制造(CIDM)項目。該項目一期總投資約68億元,用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產能設計為8寸芯片每月3萬片、12寸芯片每月1萬片,預計達產產值為31.6億元。
該項目順利落地建設后,將有望成為廣州發展IAB產業的標桿性項目,填補廣州“缺芯”的空白,將為廣州乃至廣東帶來巨大的集成電路產業鏈區域示范帶動效應,吸引大量專業技術人員扎根落戶,帶動一批集成電路設計、封裝測試、設備材料、設計服務等上下游產業集聚,從而帶動消費電子、工業控制、裝備制造等產業的高端化與優質化發展。(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