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作為全球第一大3C產品和半導體設備的代工企業,是過去30年中國工業化進程中非常典型的代表。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從事代工制造,逐步積累技術經驗提升規模效應,形成先發優勢,最終做大做強。目前富士康有200多個子公司,120多萬員工遍布全球。
毫不夸張的說,也許你日常用的智能設備的品牌不是富士康,但它的整機或者零件或多或少都是來自富士康的流水線上。
但不爭的事實是,隨著內地的勞動力成本逐步提高,廉價的勞動力已經難覓蹤跡,富士康代工的利潤率實在太低,轉型迫在眉睫!
最近幾年,富士康也一直在嘗試摘掉“全球代工之王”的稱謂,通過資本操作進行了大量的產業鏈資源整合與戰略投資,其涉及領域也相當廣泛,從電腦、電源到數碼專營店,再到電商、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智能家居等等。雖然結果有些不盡如人意,但這絲毫不影響富士康繼續嘗試。只能說:富士康有自己的大謀略!
不懼碰壁 不斷嘗試
從轉型的最開始,富士康還是想好好地打造“富士康”品牌,產品類型從電腦機箱、電源,然后延伸到電腦主板。但是運氣不佳,剛好PC時代在富士康轉型這幾年沒落!
然后是收購賽博電腦城,黯然退場。布局數碼專營店,卻遇上電商的快速擴張,而自己的電商上線時,市場已經被巨頭壟斷了。
到處碰壁并不能阻擋富士康繼續探索投資的腳步,而且投資的范圍更加廣了。
入股滴滴出行、成立6家全球電子產業鏈金融服務公司、聯合ARM成立半導體研發和設計中心,更是和阿里巴巴、騰訊、軟銀合作投資的動作不斷。
多方布局 謀略初顯
在富士康眾多的投資和并購中,夏普是一個不得不提的案例。2016年富士康以38億美元收購夏普,在業內普遍被認為是加速向品牌化方向轉型的信號,這筆投資也很快獲得了回報。
連續虧損的夏普電視在被收購后的前五個季度連續實現盈利,但這不是重點,日本顯示器制造商夏普帶來的OLED面板技術才是富士康看中的。收購夏普可以讓富士康的客戶和自己不再受限于韓國面板技術的壟斷。也讓富士康有了涉足電視和手機市場的急先鋒,畢竟這兩個國內的紅海市場,多少也能分一杯羹。
而在AWE2018展會上,富士康和夏普首次高調展示其智慧生活智能家居戰略及產品解決方案,也充分體現了富士康發展方向的轉變。
在3月27日鴻海集團以8.66億美元收購美國貝爾金公司后,更直接的表明了富士康轉型的方向,劍指智能家居大市場。
貝爾金,1983年始創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霍桑(Hawthorne),主要產品和服務包括WIFI路由器及域展器、家庭自動化解決方案、移動設備充電、機箱、覆蓋和對接解決方案、平板電腦鍵盤、電源與數據電纜以及KVM切換器。貝爾金擁有超過700項專利,并在14個國家擁有22家附屬公司,業務遍布美國、加拿大、南美、亞太及歐洲。
富士康此舉意圖十分明確,借助貝爾金的研發實力與消費電子產品的銷售通路,進一步布局高端消費電子產品的周邊商品以及智能家居市場。在研發制造上實現大躍進的同時,聯手擴張在美國以及全球市場的版圖。
抓住機遇 順勢而上
富士康只用36天就完成了A股的IPO驚呆眾人,這除了自身實力過硬之外,還得益于國家政策的支持。相關部門早已持續發聲表態支持“四新”,對生物科技、云計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四個行業的“獨角獸”企業開啟快速上市通道。
對于富士康來說,政策之門如此開闊,不順勢而上,更待何時!
在此次募集資金規模超過270億元的IPO中,富士康方面表示,所募集資金主要聚焦于工業互聯網平臺構建、云計算及高效能運算平臺、高效運算數據中心、通信網絡及云服務設備、5G 及物聯網互聯互通解決方案、智能制造新技術研發應用、智能制造產業升級、智能制造產能擴建八個部分進行投資。
郭臺銘也多次在對外演講中表示,過去五年,富士康一直致力轉型成為工業互聯網的智能制造平臺,在此期間,把云計算、移動資訊、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網絡平臺和機器人技術結合起來,整合為一個垂直集成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并將向中小企業開放。富士康將全力推動智慧工業互聯網生態平臺建設,以工業互聯網協助制造業轉型智能制造。
大謀略
富士康作為傳統電子制造業智能制造轉型的領軍者,已積累了豐富的先進智能制造經驗,而將此次IPO的募投項目鎖定在了工業互聯網與智能制造這一領域的原因之一,就是智能制造,這與自身布局智能家居市場的謀略遙相呼應。政策和資本的大力支持+智能家居智能制造全方位布局,毫無疑問富士康轉型的步伐將走得更快更穩。
同時,在富士康曾經龐大的代工模式、供應鏈體系下,這家制造巨頭想要真正實現轉型,成為一家輸出智能制造相關技術的平臺,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不管怎么說,這艘巨輪已經開始調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