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迪顧問5月15日在京發布的《2018年中國5G產業與應用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我國5G在標準研發上正逐漸成為全球領跑者。《白皮書》預測,我國5G產業總體市場規模至2026年將達到1.15萬億元,比4G產業總體市場規模增長接近50%。
賽迪顧問通信產業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李朕表示,5G是通過完善一組技術來提升性能,滿足多樣化的需求。與4G相比,5G具有更高的速率、更寬的帶寬、更高的可靠性、更低的時延。
5G標準主導權非常重要
“當前,國際上的知名企業都在爭,都在角力,主要是標準的領導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員李廣乾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近日,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原董事長王建宙在一次活動中表示,中國的移動通信行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經歷了“1G空白、2G跟隨、3G突破、4G并跑”,即將到來的5G時代,中國正努力成為領跑者。
李廣乾認為,當前世界5G格局,主要是中國和美國在積極主導,其他國家也都在積極參與,都想分得一杯羹,例如韓國的三星。
數據顯示,2017年美國移動寬帶用戶的月均數據流量使用已超過4GB。在中國,2017年全年月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達到2016年的2.3倍,這為5G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見市場規模和政策環境對推動5G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相對美國來說,中國市場的人口基數更大,且具有更為積極的產業政策,中國移動通信產業有望在5G的消費者市場取得更為強勁的發展勢頭。
近幾年,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已經充分參與了5G標準的制定過程,并有了較大的話語權。例如,2016年11月,華為主導推動的Pol ar碼,被通信標準組織3GPP確定為5G eMBB(增強移動寬帶)場景的控制信道編碼的技術方案。這是我國5G移動通信技術研究在通信標準制定上擺脫跟隨,取得重大進展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我們在4G上開始有一定參與,希望在5G標準上獲得主導權,并領跑5G發展,當前,還沒有定下標準,但最終是什么標準,還沒有最終確定,但競爭會很激烈。”李廣乾表示。
5G時代物與物的連接會獲得極大發展
《白皮書》顯示,2017年我國4G廣覆蓋階段基本結束,4G基站達到328萬個,預測5G基站總數量是4G基站1.1-1.5倍。
在5G發展過程中,目前中國的產業鏈相對完備,并且在部分環節已具備一定發展優勢,但中國仍存在一些發展難點。
李廣乾認為有三大難點:第一,雖然我國的企業在5G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稍稍領先一些,但國際競爭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第二,在核心技術方面,如軟件方面則差強人意。第三,芯片方面更是一大短板,中興事件就是一個很大的教訓。
“我們有一部分技術是處于世界前列的,例如人工智能,像人臉識別、智能駕駛等方面是有很大優勢,可以從這里突破。”李廣乾強調。
《白皮書》預計,到2020-2025年,5G直接拉動的智能網聯汽車數量將達到1.3億輛;到2025年中國物聯網連接數將達到53.8億,其中5G物聯網連接數達到39.3億。5G的終端設備不僅包括智能手機,更包括AR/VR、無人駕駛汽車、物聯網設備等更廣泛的接入設備。
“5G打開了萬物互聯時代的大門。5G對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物聯網等發展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李廣乾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5G正在深度滲透到各個行業領域,與工業設備、醫療儀器、交通工具等深度融合,從而滿足用戶在居住、工作、休閑和交通等各種不同場景下的多樣化需求。
因此,可以預見,5G時代,移動通信網絡的主要任務可能會再次發生變化,從以連接人為主轉向連接人與連接物并重。
“將來的重點是物與物的連接,在5G時代,物與物的連接會獲得極大發展,因此,牢牢把握5G的話語權是非常重要的。”李廣乾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