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三水高新技術產業各領域目前已集聚了一定數量的高新技術企業,三水將重點打造三大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其中一大產業集群就是抓住三水新城打造電子通信產業園機遇,發揮廣東盛路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路通信”)、粵海信等通信龍頭企業的引導作用,打造電子通信產業集群,把三水建設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一流的電子通信產業基地。
將時間軸回撥到上世紀90年代,三水乃至佛山的電子通信產業演繹了群雄逐鹿的“產業江湖”,創造了一段時期的產業輝煌。當年的三水,除了健力寶,最讓人引以為傲的就是電子通信產業。
物聯網前夜,盛路通信、佛山澳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澳信科技”)都已經開始提前布局。
在新的發展機遇面前,三水能否再創電子通信產業輝煌?
提前布局5G時代
盛路通信贏得
中國移動及華為的大訂單
“從4G走向5G,就像是鐵路到高鐵的轉變。”盛路通信董事長楊華表示,5G是非常廣的范圍,涉及萬物互聯、工業4.0。未來自動停車系統、環保自動監測系統、人工智能、遠程醫療都將改變人們的生活。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盛路通信早已做好了準備。從傳統通信產業向萬物互聯轉變,盛路通信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去年年底,盛路通信中標了中國移動的載帶物聯網業務。今年,盛路通信又以微波天線第一名的優勢中標了華為的業務。在董事長楊華看來,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關鍵所在。“去年9月份,室分天線的市場突然就戛然而止了,所幸我們早在2015年底就開始研發智能化天線轉型,所以當別的企業因為室分天線失去市場的時候,我們已經提前搶占了新市場。”楊華說,他早已預判5G時代不可能再使用室分天線這一傳統產品,所以早已開始提前布局。
在4G向5G轉變的過程中,盛路通信從未停止奔跑的腳步。早在2016年,盛路通信就投入3000萬元在深圳建立盛路物聯,擁有600多項專利以及通信協議的盛路物聯與華為一同參與了載道物聯網國家標準的起草,目前該標準已經進行公告。“這可以說是我們在5G到來前已經占領了制高點。”楊華的底氣來自于不斷積累的技術實力。
2015年,盛路通信以7.5億元收購了南京恒電。作為一家有著20多年技術積累的軍工企業,南京恒電為盛路通信帶來了不可復制的技術。將軍工技術民用化,盛路通信研發了面向第五代移動通信的智能終端系統,與華為、美國康普進行大規模合作。如今,在歐洲發達國家,盛路通信的新產品已經得以運用。
盛路通信的產品遍布全球,這也讓楊華很自豪。去年在非洲納米比亞的一家賓館中,楊華看到了華為設立的一個基站,其中就有盛路通信的天線。隨后,他前往美國參加女兒的畢業典禮,在女兒所在的大學體育館也同樣看到了盛路通信的天線。“每到一個國家一個城市,我都會去留意是不是能看到盛路通信的產品。”楊華坦言,每當這個時候都有一種油然而生的自豪與喜悅。
跟著技術人才走
造人才培養沃土讓企業不孤單
從1996年開始與華為進行合作,盛路通信已經成為華為最高級別“P”級供應商,可以享受合作優先、貨款優先等諸多便利。如今,盛路通信每年與華為的合作份額超過3億元。“華為成就了盛路的今天,盛路也支持了華為的發展。”楊華這樣評價盛路通信與華為之間的合作。
“華為有想法,我們馬上跟上做研發。”楊華介紹,盛路通信會依據華為的需求進行研發。目前盛路通信研發的5G主站天線就已經與華為、愛立信進行深入合作。今年2月,這一款新研發的天線已經在巴塞羅那進行展出。“目前在全國能夠做出這一款天線的企業不超過3家,我們的技術領先了1至1.5年。”楊華頗為自豪的說道。
盛路通信的成功,與其科研創新是分不開的。“每年盛路通信的研發經費都占到了營業額的5%,一直是逐年增加的。”楊華介紹,今年盛路通信投入300萬元研發經費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合作。
今年9月,盛路通信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合作培養的9名研究生就將來到盛路通信進行為期一年的實訓。
事實上,三水打造電子通信產業集群,楊華認為最重要的就在于本土人才的培養。“有人才才有技術,要做好電子通信產業園必須聚集人才,最好能夠有自己的大學或者研究院。”楊華坦言,自己在10多年前就一直呼吁佛山建設自己的高水平理工大學。
“目前電子通信產業園的企業普遍規模小,缺乏核心技術,所以要發展必須要足夠的人才支撐。”楊華以中山為例,中山有自己的電子科技大學,每年有近1萬名畢業生,對于當地電子通信產業的發展無疑帶來了很好的基礎。
楊華坦言,找人留人一直是企業面臨的大問題。“哪里有技術,哪里有人才,就去哪里。”楊華介紹,近期盛路通信將投資3000萬元在北京設立公司,與北京郵電大學進行合作,開發5G光前傳設備,這是萬物互聯時代“兵家必爭之地”。
“還是希望三水能夠有更多的本土人才培養機制,同時在企業招人留人方面有更多的實在舉措。”楊華介紹。
招人難留人難一直困擾著盛路通信。“工業園區的產業鏈條還不夠完善,我們在這里還是比較‘孤單’的。”楊華坦言,目前盛路通信每年有3億元的采購在外地,甚至設備配件都需要去到東莞采購,本土企業無法滿足技術要求,這一點讓他覺得頗為可惜。“想當年都是別人來佛山采購設備零件的,我們錯過了一段發展的黃金時期,不能再錯過了。”
盡管如此,作為專業從事通信天線生產制造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亞洲第一大通信天線專業制造商,盛路通信一直將總部放在三水,甚至為此放棄了東莞松山湖200畝工業用地指標。“三水乃至佛山的營商環境是真的很好,我也是故土難舍了。”楊華坦言,希望三水乃至佛山能夠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科研院校培育,這樣才能讓電子通信產業園有活力有生機,企業也就不會“孤單”了。
提前10年研發產品
從豐巢APP看澳信科技的成長故事
隨著網購興起,豐巢已經進入了大眾的視野。事實上,豐巢中就有著澳信科技的身影。物品放進豐巢,所有信息數據就會傳送給顧客。當顧客取走物品以后,信息也會傳送到快遞公司。這一整套的信息傳送流程,就是澳信科技在物聯網領域的應用。
澳信科技總經理鄧崇毅介紹,目前澳信科技的產品主要在豐巢、摩拜單車、珠寶零售以及電子車牌等領域應用。
隨著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澳信科技的市場占有份額逐年擴大。“早在10年前,當時物聯網市場還只有10億元的時候,我們就斷定絕對是未來發展的方向,隨著一直不間斷的研發、試點應用,如今單單是物聯網零售領域市場就已經達到了100億元。”鄧崇毅告訴筆者,得益于提前規劃布局,澳信科技在同行業有了領先的地位,相信將來有爆發式發展。澳信科技最近在進行電子車牌的試點,通過無線標簽實現繳費等多種功能,目前已經在5座城市進行試點。“未來這一塊將是很大的市場,我們很看好這一領域。”鄧崇毅介紹,早在2014年,澳信科技就已經幫助一汽-大眾安裝了一條汽車零配件輸送生產線檢測帶,也就是說車子只要經過這一條檢測帶就可以檢測到各個零件是否都安裝齊全。
在珠寶零售領域,澳信科技的產品更是早已運用。所有珠寶出倉進倉都有實時的數據更新監測。而一旦珠寶售貨員離開珠寶托盤一定距離就會自動響起警報。
“我們每年都會把利潤的50%用于研發,去年投入了500萬元的研發經費。”鄧崇毅坦言,人才的缺乏一直是困擾企業的難題。澳信科技每年都會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等專業院校招聘,但是很多畢業生并不愿意來三水工作。
三水提出打造電子通信產業集群,在鄧崇毅看來,是非常迫切的現實需求。“三水當年電子通信產業非常的發達,現在在電子通信產業園區5公里直徑范圍內就有30多家企業,上下游企業200多家,通過招商引資讓上下游企業形成集聚效益是非常有必要的。”鄧崇毅坦言,電子通信產業是有前景的朝陽行業,三水曾經錯過了一個發展的黃金時期,現在必須快馬加鞭,下真功夫迎頭趕上了。
要打造電子通信產業集群,鄧崇毅表示,除了大力度的招商引資,更加是要注重人才培養。這一點與楊華所想的不謀而合。“三水可以和院校合作辦分校或者研發機構,這樣有了人才也就有了產業的基礎。”鄧崇毅坦言,電子通信產業發展速度非常快,人才就是最大的資源財富,這恰恰也是當下的三水所最缺乏的。
此外,電子通信產業園的配套問題也成為企業共同的訴求。“我希望園區能夠學習一下深圳園區建設的經驗,目前電子通信產業園區生活配套還是非常不完善的,人才公寓、員工飯堂等還是應該有統一的規劃。”鄧崇毅坦言,現在園區企業還是“單打獨斗”,應該實現資源整合實現園區面貌的大改觀,才能讓全國知名品牌示范區創建更有抓手。
已經在三水工作創業20多年,楊華也一直有一個期盼。那就是希望有一天,企業所在的南豐大道能夠變成佛山的“季華大道”。“更好的規劃、更好的配套,豐富的文化底蘊,才可以讓園區更有生氣與活力,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楊華說。
■鏈接
三水電子通信產業的“前世今生”
三水區是華南通信天線產業的“發源地”,也是我國通信天線制造企業最集中的縣域地區。1988年,“三水市西南電子設備廠”(現為“佛山市三水區西南通訊設備有限公司”)成立,標志著三水開始參與通信天線的研發與生產,區域通信天線產業開始起步。該公司以生產拉桿天線、對講機天線、模擬手機天線為主,是全國生產通訊天線時間最早、規模較大的專業公司,1990年在全國率先獲得國家移動通信質檢中心頒發的生產許可證,其產品暢銷全國,遠銷歐美、東南亞國家。歷經兩年多的發展和企業改制,在1991年至1998年期間,先后分離出來了8家通信天線企業,三水區通信天線產業進入快速成長階段。廣東盛路通信股份公司的誕生是最大亮點。
1999年至2009年,三水區又有14家通信天線生產企業相繼成立,并催生了100多家以通信天線用的五金、塑料等為主要產品的本地供應商,帶動了上游產業的快速發展。2009年,三水區規模以上通信天線企業達到23家,全區通信天線年生產能力達到5400萬套。通信天線產品已遠銷歐美、日本、印度、東南亞市場。
隨著移動通信3G、4G業務的開展,物聯網應用的啟動,三水天線業形成了以廣東盛路科技股份公司為龍頭的通信產業集群。目前,三水區現有規模以上天線骨干企業20多家,圍繞這些天線產品的生產應用的電子、五金、塑料等企業近150家,已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體系。盛路通信成為中國該行業的首家上市公司,該公司建立了“通信天線公共技術檢測中心”,促進了無線與射頻行業的健康發展。2011年,成功申報全省首個天線行業集群示范區——佛山市三水通信天線行業集群升級示范區。
電子通信產業歷經多年發展,也有自己的苦惱。據統計,占有國內90%以上通信天線市場份額的21家國內主要通信天線企業,主要分布在國家五大通信產業園區(基地)。這五大園區(基地)分別是國家(西安)通信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北京亦莊“移動硅谷”、大唐上海產業園、天津濱海高新區、佛山三水通信產業園。三水的企業主要以基站天線(室外/內)為主產品,上海和蘇州的企業主要以終端天線為主產品,西安的企業主要以微波天線為主產品。
三水通信天線產業的產業結構以生產制造為主,產業結構梯度不明顯,以研發為主導的核心企業比例不高。企業在高端產品尤其是智能天線領域占有的市場份額不高,企業總體上的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制約了三水通信天線企業的發展空間和競爭力。
目前,三水正加大引進通信天線龍頭企業,培育本土企業。到2020年,三水通信天線產業年產值4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0%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4億元以上,占聚集區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0%以上,占全國的市場份額達到40%以上。到2020年,主導或參與制定國家標準、聯盟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10項以上,參與聯盟標準企業達20家以上,廣東省名牌產品企業5家以上,實現通信天線企業中國馳名商標和廣東省著名商標達到5項以上。
此外,三水通過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加大與高校及研究機構的產學研合作、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加大公共技術服務等措施,提高通信天線企業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到2020年,產業集群的研發投入比重達到總產值的5%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家以上。微型化、智能化、一體化、集成化等高端產品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通過研發成果的市場轉化,使研發成為增強企業競爭力、推動企業發展的主要動力。
在產業公共配套方面,三水將加快建設企業和產業集群門戶網站、協同電子商務平臺;完善物流配套服務;開放公共檢測設備和測試場等,建立公共技術支持中心,優化產業集群公共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