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將產品落地,一批AI公司將死掉。”優點科技創始人兼CEO劉江峰曾表示,人工智能目前仍是從0到1階段,企業家不要因為技術理想去創業,一定要想好怎么將產品落地。
AI雖然“落地”難,但誰都不想被時代拋棄。
智能貨柜行業,一邊是成百上千的AI柜機公司;另一方卻是需求疲軟的品牌方。熙熙攘攘又冷冷清清。智能貨柜“卡殼”,到底卡在哪里?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你看外面到底有多少柜機呢?非常少,對吧!”零售商王吉表示,他對智能貨柜的盈利前景看不清。
“賺錢難!”他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賬。普通柜機,不計算場地費用下,流水2000元/月,毛利算30%,電費加運營成本。6000元的貨柜想要收回成本要,50個月,也就是4年多。
這是極其理想的狀態,他喝了口水長嘆一聲,“你知道現在布一個點位有多難!”
和王吉有相同感覺的,還有一位購物中心mall的管理者。這位身經百戰的高管說,“在mall里面,便利店或其他小品類專營店,完全可以代替柜機。”
據他介紹,購物中心并不太關注智能貨柜。與貨柜廠商多是合作關系。并沒有自己做柜子的計劃。這是因為智能貨柜價格高,回本周期長。
難道智能貨柜的邏輯是錯的?
不可否認,各項報告顯示智能貨柜的市場潛力巨大。2017年我國商用柜機存量超過40萬左右,整體市場規模約180億,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將突破450億。
同時,賽道里的創業者不斷增多。娃哈哈2017年6月向外界公布3年10萬臺智能售貨機訂單,農夫山泉從2013年就開始布局,如今有超2萬臺智能售貨機。除此之外,深蘭科技、YITunnel、猩便利等創業者也紛紛扎入智能貨柜領域。
“智能貨柜是未來趨勢,但是這個行業不缺技術、不缺公司,但問題就在落地上。”一位投資人告訴億邦動力。
行業很熱,如果無法落地,只能看上去很美。
王吉是品牌零售商和便利店的負責人,他分析,需求不旺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鋪點位難。據介紹,目前點位的占場費平均約1000元一年,不同場景也有風險。如,把貨柜放入封閉小區,不僅要物業同意,小區所有業主都要贊成。據了解,之前有無人超市的盒子進入社區,有一名業主覺得礙事并通知物業。最終盒子只能搬走,貨柜亦如此。
第二,運營成本高。如果點位不能規模化,運營成本將高得嚇人。幾個貨柜產品利潤,還不夠換一次貨的成本。
第三,盈利無法保證。柜機回本周期長,需要3-8年,而且國內物業公司幾乎不會簽長期合同,盈利預期無法保證。
第四、利潤空間低。飲料、礦泉水等低利潤產品,很難掙到錢。利潤率高的產品則很難高頻。鮮食、牛奶之類又對溫度,保質期要求嚴格。除非食品廠家直營,否則賺錢很難。
“初期高投入加不確定性,擋住了很多中、小零售商。”王吉認為,現有智能貨柜,也無法對現有商業形態進行顛覆,最多是錦上添花。
業界共識,智能貨柜跑出贏家,尚需時日。
賣水or賣熟食?
柜機賣什么能賺錢?
智能貨柜廠商很多是AI公司,平時做了大量的識別和研發,公司云集高精尖的團隊,有很多科學家、海歸、高精尖技術人士。
“拿高精尖科技的柜子賣1元的礦泉水,太可笑了!”熟悉智能貨柜的投資人分析,預包裝產品毛利率低,加上運營成本,根本賺不到錢。此外,這種預包裝產品競爭大。
不缺流量入口。淘寶、京東的線上配送,大城市當日達,每日優鮮能確保商品兩小時送到周邊3公里范圍內的消費者手中。盒馬鮮生則依托自有配送體系,能進行24小時服務,還承諾“30分鐘內必達”的家庭救急服務,加上工作間的無人貨架等。
新零售的興起,截獲了很多消費者。賣預包裝商品,可謂狹縫中生存。
如何破局?一個智能鮮榨果汁機的風靡,給了新的啟發。
天使之橙成立于2013年,2015年開始快速擴展,并獲得4億元B輪融資。
截至目前,天使之橙在全國220城市及轄區,密集布置了6000多臺終端,月銷量超800萬杯,每年鮮橙吞吐量達7-8萬噸,市場占有率達到90%。
“這個市場急不得。”作為天使之橙母公司,上海巨昂投資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周祺講述了天使之橙的”魔法“。
“這個行業其實門檻很高!”周祺介紹,從一開始,天使之橙在做智能終端,果斷自建工廠不斷迭代產品。
在鋪設點位上,擴展速度過快時,供應鏈端壓力就陡增。
供應鏈是個很慢的事,天使之橙用6年時間建倉庫、磨合員工,不斷地迭代、整合。踩過坑,走過彎路,才有目前的勻速增長,基本上每年1到2倍的擴張率。
“市場上有些人說,點位翻十倍,但需要看供應鏈是否能承載十倍的力量。”周祺介紹,天使之橙在倉儲物流就花費上億元,在強大供應鏈、工廠的系統支撐,點位增長才會健康。天使之橙的柜機成本要高于一般智能貨柜,但是在核心網點,6到8個月就能收回一臺終端的成本,形成良性循環。如果沒有后端支持,一切很難實現。
特殊場景下的垂直品類智能柜的走紅,率先規模化。其中以咖啡機、鮮榨果汁機最為亮眼,這拓展了很多柜機廠商的思路。
“預包裝的產品我們輕易不碰。”周祺說。
商品分為預包裝和后包裝。
比如水、飲料、零食等算預包裝,假設30%的毛利。物流運營等成本大概10%到20%。即使中間沒有發生任何意外,利潤最多15%。所以,如果預包裝產品,留給柜機的利潤空間很小。
現在市面上便利店也開始轉型做后包裝食品:關東煮、包子、飯、烤雞腿或自有品牌,因為這些毛利率高。
哈哈零獸創始人兼CEO樊偉也曾經表示,如果智能貨柜想要做好,一個是規模大,一個是成本低。第三是,一定要能賣生鮮。
“賣低利潤的預包裝產品很難掙到錢,未來商品會更加多樣化。后包裝、熟食、自有品牌將是柜機SKU發展趨勢。”一位投資人建議。
“偽AI”收割機
沒有什么比AI概念更讓人興奮!
這是一個改變零售格局的技術,AI人工智能可以最高效解決人、貨、場的關系,在日益高企的人工成本面前,機器智能的威力逐漸顯現。
AmazonGo為代表的無人超市成本高得超乎想象,而無人值守的貨架貨損率又高。具有AI技術的智能貨柜,非常好的平衡兩者關系。人臉識別,RFID,重力識別三大技術賦能,即拿即走的Geek體驗,給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和業內質疑聲相反的,貨柜玩家還在洶涌入場。
今年初,無人貨架行業經歷了一系列劇烈洗牌,投資熱情急劇降溫。在一片嘲笑和質疑聲中,行業頭部公司悄然轉型。每日優鮮、猩便利、便利蜂都推出自己的智能貨柜。
智能貨柜的早期玩家——深蘭科技創始人陳海波認為,未來商品一定能夠被遠距離非接觸識別,機器視覺才是正確方向。
2017年11月,“京東到家Go”從無人貨柜變身成為智能貨柜,12月,阿里聯合美的推出全場景即使零售“小賣柜”;隨后,蘇寧升級后的新版智能貨柜也正式亮相。
但是,智能貨柜賽道上,涌現很多“偽AI”科技公司。僅僅炒作概念,他們收割一波快錢,也給市場帶來極大的傷害。
見福便利店董事長張利,在億邦智能商業大會夏季峰會中,提到“偽科技”,“唯科技”的誤區。
很多“偽科技”柜機,智能化程度處非常低。僅僅通過互聯網實現了手機支付,手機開門。其他體驗和機械式自動售貨機一樣。
真正智能貨柜,背后是科技賦能,包括數據的收集、商品識別,分析、優化才是其中內核。不只是貨柜本身,還有數據收集、上傳,分析系統等配套服務。
另一方面,無用科技大行其道。商業企業要學會應用科技,而不是講故事。
零售行業對于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并非無動于衷,許多連鎖超市、快消服裝品牌、商業地產商、加盟店開始接觸技術公司,表達需求,有的甚至進行內部試點。但“偽AI”公司對市場殺傷力巨大。
“一旦出現真正量產的玩家,行業就將井噴,但是在此之前,大家都爭取熬到天亮。”一位智能貨柜玩家總結現在形勢。
巨頭扛flag
“箭在弦上的感覺,在賽道上擠滿了準備起跑的玩家,少說也有300-500家。”一位投資人說。
智能貨柜的概念,已經講了一年,技術上也相對透明。
“技術提供方這么多,只要有預算就可以自己做。”品牌商玩家王吉說,人臉識別,RFID,重力識別三大技術賦能,早無秘密可言。目前,智能貨柜熱度持續升溫,眾多廠商像堰塞湖一樣堵在起跑線前。
在排隊人群中,不乏創新工場、曠視科技等獨角獸企業,也包括阿里、騰訊投資背書的猩便利、每日優鮮便利購等頭部玩家。
“未來肯定能爆發,如果商業模式不通,怎么會有這么多人涌入呢?”這位投資人說。
“沒有將技術應用到實際的模式是不負責任的”。京東的X事業部無人超市總經理牟廣森曾表示,京東不僅是零售商,更是零售的基礎設施的提供商,線上消費是用戶的半張臉,京東向線下發展,則是為了畫用戶的另一張臉。
現在各個AI廠商在這個賽道上展開多維度激烈競爭,如群雄涿鹿。
在競爭中尋求突破的深蘭科技,他們巧妙的繞過“落地難”,推出智能移動售賣車。運用自動駕駛和無人店等人工智能技術打造的智能移動消費場景。
“BAT”之一的百度,也開始暗中布局。在今年,7月4日剛剛舉行開發者大會中,眼尖的觀眾會發現,百度亮相了無人超市,無人販賣車的示意圖。百度可以提供基于AI零售的底層技術,AI芯片和視覺算法。
百度似乎站在更高的山頭上遙望整個賽道。雖沒有搖旗吶喊,但給AI智能貨柜玩家打了一劑強心劑。
YITunnel創始人兼CEO吳一黎利用了聰明的方法,搶占了部分先機。
YITunnel并沒有把注意力放在零售本身的布局,而是去選擇了做品牌商、零售商背后的賦能者。YITunnel與碧桂園、萬達、交通銀行信用卡中心、中石油,超市發、永輝超市、海航、上海巨昂、可口可樂等達成合作,這些客戶更關注后端的交易行為獲取。
大客戶更看重數據的意義,這和零售商有區別,短期的投入并不是他們唯一看中的要素。他們對智能零售技術都持有歡迎態度,落地意愿更強。
比如在交通銀行信用卡中心的合作中,客戶有很多ATM機網點以及營業大廳,部署智能貨柜后,這樣就能洞察精準客戶的交易行為、屬性和消費偏好。有利于數據采集,背后的價值不只是買賣商品的利潤。
另外,這些客戶在機場、購物中心、醫院、酒店,加油站都有自己密集的點位,不會因為“點位問題”而頭疼。
“智能貨柜邏輯走得通,行業玩家已經達成共識,場景的需求也被充分激活,雖然很多場景目前還在前期測試階段,但是最快下半年相信市場會徹底引爆。”YITunnel相關負責人對前景充滿樂觀。
井噴前夜?
“目前智能貨柜產品還需要打磨,而且AI人工智能設備測試周期很長,一般都在半年左右,這也客觀上給落地帶來很大難度。”一位智能貨柜技術服務商說。但是一旦痛苦度過,接下來離爆發也越來越近了。”
他提議,首先要把一些邏輯理順:
1.價格戰不一定有用
最初柜機科技含量高,平均成本都在一萬元以上,現在很多廠商也在出5000元級別的柜機,去掉一些不必要的功能。甚至,有公司承諾把單個柜機成本做得更低。
“技術確實很貴。”他說,智能貨柜,不只是柜機設備成本,前期研發的費用也占了很大一部分。“賠錢甩賣”已經讓一些廠商開始吃不消。但還是沒有刺激到零售商的熱情,這說明,價格戰并不一定能有利于走出困局。
2.“日本模式”不適合中國國情
智能貨柜市場,很多人都會拿“日本遍地零售貨柜”說事。但是我國國情和消費者認知,決定這種模式不一定行得通。
日本TBK國際貿易株式會社社長北里冬美曾經介紹·,日本柜機兩個特點,1.鋪設靠融資租賃來支撐,不是靠風投。2.柜機很多是飲料商在做運營。
“如果擺在我國消費者面前一個便利店,一個智能柜機。大部分人會選擇有人的便利店。”上海巨昂投資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周祺也認為,日本模式不一定適用于我國。
國內10前就有自動售貨機廠商,但一直沒有規模化。現在智能柜機底層邏輯和自動售貨機一樣。日本更喜歡機械感,而我們更喜歡有溫度的人和人的交易。我國香港貨柜就沒有這么普及,人們更習慣去路邊攤位買飲料。
3.資本在退燒
去年,智能貨柜也迎來資本的小高潮,很多公司完成了一波融資。但是今年投資圈更加回歸理性。
哈哈零獸CEO樊偉表示,即便一年融資3次,他依然覺得賽道不夠火。“最近投資人開始真的投一些錢進來,但到現在也不是特別多。除了我們、深蘭、魔盒CITYBOX,其他的融錢的也不多。”
貨柜頭部玩家,投資背景雄厚也有訂單支撐,但是中小玩家很可能會有不少人出局。一位業內人士分析。“更新換代是好事,哪個行業都是會經歷洗禮。”
有消息說,傳統制造業開始準備進軍無人貨柜。如美菱,澳柯瑪,海信等。他們擁有強大的資金和技術優勢,如果向OFO共享單車一樣,燒錢布置點位,也許會讓戰局更加撲朔。
一位資深行業人推測,電冰箱廠=自行車廠,電冰箱制造商尋找品牌商幫助,從開始買水到賣生活用品,這樣是否能復制共享經濟當時的盛況呢?
冰箱類制造業廠家,因為本身行業其實很小,收縮度比較高。現在突然間有了比較大的市場。
“那么大家可能都進來了搶占市場,這說明智能貨柜生意還有的做。”這位智能貨柜的玩家分析。
智能貨柜的賽道路很長,會有很多人中途離開,也會有很多人進場。但是,這個賽道就像AI一樣,按照原有的技術曲線逐步前進。未來正在慢慢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