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我不是藥神》,將癌癥患者在昂貴藥價與生存死亡之間艱難抉擇的事實擺到了桌面上,上映僅一周票房就突破10億,電影引發的話題更持續發酵。然而對于人工智能而言,近日曝出的約90%以上AI企業呈虧損狀態,同樣引發業內軒然大波,不僅感嘆“沒有實力的企業對人工智能絕對吼不住!”。
人工智能一夜成名 催生億萬級市場
我們先來看2條預測數據,一個是人工智能市場價值將在2020年超過400億美元,另一個是到2025年,人工智能將驅動95%的客戶互動。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王衛明在雷克大會上表示,人工智能正在成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動能、振興實體經濟的新機遇、建設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的新引擎。
本次大會中,歐洲科學院院士、北京深知無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漢斯·烏思克爾特(HansUszkoreit)也表示,信息數據的快速增多為企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依靠人工智能,企業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充分挖掘自身潛力與價值,在新一輪技術變革中抓住機遇,實現快速發展。
同時,英特爾中國戰略合作與創新業務部董事總經理李德勝表示,作為一家以數據為中心的公司,英特爾致力于創新技術的研發拓展,打造人工智能產業與生態,并攜手合作伙伴在教育、醫療、文化、娛樂等眾多領域推動應用落地和突破。今后,英特爾還將繼續與產業各方深度合作,助力中國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
火爆的人工智能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的目光,據官方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5月8日,全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達到4040家,其中獲得過風險投資的公司達1237家。
2018年初,人工智能公司Rokid、自動駕駛技術方案解決商小馬智行獲得約為1億美金融資;5月3日,人工智能高科技企業優必選宣布完成8.2億美元的C輪融資,刷新AI領域單輪融資記錄;5月31日,計算機視覺公司商湯科技宣布獲得6.2億美金C+輪融資;6月初,計算機視覺公司云從科技完成最新一輪10億人民幣級別的融資;6月21日,智能芯片公司寒武紀完成B輪數億美元融資,估值猛增至25億美元。
不得不說,資本追捧造就大量AI領域獨角獸。但編者相信,隨著技術的逐漸成熟,在行業發展中后期,投資機構對于AI領域的投資計劃將逐漸趨于理性,不再盲目跟風。
90%的企業都在虧損 “藥神”也拯救不了?
眾所周知,目前人工智能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依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全球范圍來看,各個企業對于人工智能的應用還普遍處在萌芽和投入階段,特別是在涉及人工智能的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核心技術上,普遍都在實驗室階段,很少形成體系,更沒有形成商業壁壘和產業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據《2018中國人工智能商業落地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AI創業公司獲得的累計融資超過500億元,但2017年中國AI商業落地100強創業公司累計產生的收入卻不足100億元,90%以上的AI企業虧損。人工智能產業雷聲大、雨點小,AI正遭遇商業落地之痛,是業界人士的共識。
而之前,業內普遍認為,2018年是人工智能商業化落地元年,如何成為成為行業中不到10%的盈利公司,是資本和企業關注的重點。
對此,“千人計劃”國家特聘專家、云天勵飛CEO兼聯合創始人陳寧認為,現階段AI公司需要做的,就是為其他行業的企業提供服務,并且能夠直接解決其問題。這就要求在垂直細分領域中,AI公司必須深入到行業中去,才能捕捉到對方的痛點。因此云天勵飛團隊內部在不斷引入宏觀安全領域、安防領域內的專家,輔助云天勵飛進行商業模式的探索,使成熟的技術盡快落地。
而在李開復看來,在AI創業初期,擁有稀缺知識資源的博士就能把一個公司打造出來,而進入AI賦能商業時代,AI公司還需要一個懂技術、懂產品、懂落地的商業領導。“只靠博士創業的AI時代已經過去。”
我們先來分析,國產科技領域最缺少的是什么?答案無疑是核心技術,尤其是今年中興事件的發生,更讓國人意識到掌握芯片核心技術的重要性。所以國內一批人工智能創業公司乃至互聯網巨頭借勢宣布進軍 AI 芯片領域。
4月19日,阿里巴巴對外透露,阿里巴巴達摩院正在研發一款神經網絡芯片——Ali-NPU,將運用于圖像視頻分析、機器學習等AI推理計算;5月16日,云知聲發布了首款面向物聯網的AI系列芯片UniOne以及第一代芯片“雨燕”;5月24日,出門問問發布了國內首款已經量產的AI語音芯片模組“問芯”Mobvoi A1;6月26日,Rokid發布了旗下AI語音專用SoC芯片KAMINO18……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三個核心要素:數據、算法和計算力,芯片相當于AI的汽油,為人工智能提供賴以生存的計算力。
除此之外,雖然有90%的企業在虧損,那么剩下的10%都在干什么呢?據了解,2018中國人工智能商業落地100強榜單中,2018年預計營業收入10-20億的企業有8家。寒武紀、商湯科技、曠視科技、眼神科技、海爾U+、優必選、云從科技、影譜科技等位列第一梯隊。
那其中我們最熟悉的海爾U+來說,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方面,3月份發布海爾U+智慧生活X.0平臺,作為行業首個智慧家庭的定制平臺,以UHomeOS為基礎,通過“IoT+AI”雙引擎驅動,可以實現定制交互、定制場景和定制服務,打造海爾全屋成套智慧家庭解決方案。其中定制交互就是依托人工智能平臺,家庭用戶可以根據個性化需求定制智慧生活的交互入口。海爾U+人工智能平臺現已向第三方服務開放,包含軟硬一體語音方案、智能設備交互服務、硬件數據入口、技能開發接口等方面。另一方面,數據是基礎,有了數據才能轉化成知識。定制服務主要體現為依托U+云腦實現智慧家庭的主動服務,以U+大數據為基礎,知識圖譜為核心,讓家電能夠進行深度學習、自主思考與決策,主動為用戶提供服務。
業內專業人士分析認為,作為唯一入選《2018中國人工智能商業落地100強榜單》的家電企業,海爾U+正助力中國人工智能進入落地“快車道”,從根本上顛覆整個行業的產業格局和發展模式,以生態品牌的落地,在全球智慧家庭行業中獲得第一競爭力,引領全球家電進入海爾生態時代。
在編者看來,AI人工智能的獲益周期屬于時間比較長的,主要是因為其發展緩慢并且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所以說這是一個長遠的計劃,可一旦成功前景不可估量。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的研發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對于實力較弱的企業來說,無疑是自我毀滅,因此還是建議有實力的企業去做,不僅是品牌自身的能力強化,更是帶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助燃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