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電業走過寒冬低迷的上半年,本想通過金九銀十的黃金周期翻盤,誰曾想整個市場銷售慘淡,行業艱難前行。
10月11日,市場調查公司奧維云網發布的《2018年中國彩電市場"十一"促銷總結報告》顯示,十一促銷期彩電銷售規模再創新低。
報告顯示,2018年"十一"促銷期彩電三周累計零售量僅有360萬臺,同比下降8.4%,零售額121億元,同比下降22.1%,雙雙創下歷史新低。
對于十一彩電市場的低迷狀態,奧維云網給出了答案。
出游成黃金周主旋律,日常消費增長動力不足
數據顯示,2018年國慶前夕已有981個國有景區實行免費開放或降價,經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測算,今年十一黃金周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7.26億人次,同比增長9.43%;實現旅游收入5990.8億元,同比增長9.04%,雙創新高。
旅游業的增速爆發意味著出游成為黃金周的主旋律,日常消費增長動力不足,傳統促銷節點的拉力逐漸減弱,彩電銷售不振。
新興替代品分流電視用戶
平板電視在市場中已經趨近飽和,從家庭影音的替代產品來看,新興產品的快速發展也對彩電市場有較大的影響。
報告稱,OTT盒子與智能微投相較于電視產品優勢明顯。對于智能微投,消費者認為其最大的優勢是體積小、屏幕大,能夠滿足家居設計;OTT盒子的最大優勢是智能化、內容豐富,滿足消費者的觀看需求。
在家電消費電子行業資深觀察家、《就說家電》主筆胡洪森看來,導致國慶市場低迷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其一,經歷前期幾輪普及,以及家電下鄉、節能惠民補貼等政策刺激后,彩電普及率已經很高,特別是平板電視經歷一輪更換潮后,目前新買需求不大。
其二,彩電產品的同質化趨勢較為明顯,新機型并沒有特別之處,所以促動消費者主動換機的熱情不高。
其三,以前國慶黃金周是彩電銷售旺季,但是隨著線上電商促銷的沖擊,現在等待雙11再出手的消費者明顯增多,同樣的品牌商也將雙11視為最重要的銷售節點之一,這直接導致整機廠商在新品以及活動力度上都有一定的保留。所以,國慶觀望不出手的情緒比較明顯,導致市場的低迷。
彩電業靠長假"沖量"的模式已經過去,整體行業也暴露出相應的問題,雖然整體銷量不夠景氣,但是消費升級給彩電市場帶來的機會正在顯現,彩電市場十一也呈現了一些特點。
第一,大尺寸需求進一步旺盛,65英寸電視快速增長
據奧維云網統計,今年十一的彩電市場一個最明顯消費特性,就是大尺寸需求進一步旺盛。今年十一彩電平均尺寸達到52.7英寸,同比去年增長2.3英寸,是近年來增速最快的一年。平均尺寸變大得益于65英寸的快速增長,十一期間65英寸占比達到13.9%,同比增長5.5%。
產業觀察家洪仕斌接受智電網采訪時表示,在整體大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差異化產品、大尺寸產品卻有所增長,原因主要在于家電企業在無法完成規模化提升的前提下,只能依靠提升產品的單品價值來追求新的利潤點。
第二,差異化滲透率進一步提升,4K電視發展迅猛
報告顯示,差異化產品滲透率在明顯增加,OLED電視、激光電視和超輕薄電視、人工智能、全面屏等個性化產品成為市場焦點,其中,4K電視的年度新品數量達到489個占據榜首。
第三,線上銷售好于線下
今年的十一黃金周促銷效果差強人意,但數據顯示,國慶期間線上銷售情況比線下要好很多。
京東提供的數據顯示,國慶期間,4K電視銷售額占比近80%,人工智能電視銷量同期增長150%,55英寸及以上電視銷售額占比近70%,65英寸電視銷量同期增長152%,75英寸電視銷量同期增長超9倍。
蘇寧易購數據顯示:這個國慶黃金周,彩電銷量整體增長12%,其中70寸及以上的電視銷量同比增長達517%。彩電銷量前三城市是北京、上海、南京,銷量占比分別為15.96%、7.17%、6.79%,65寸及以上銷量增長11%,70寸及以上銷量增長517%。
筆者認為,線上銷量增長一方面得益于互聯網電視的發展增速,另一方面也預示著用戶消費習慣的轉變。
誰才是彩電業的救命稻草?
十一促銷結果為整個彩電業敲響警鐘,如何改變當前現狀,抓住消費者新需求、把握新增紅利是所有參與者需要思考的。
整體來看,當前彩電業發展不利的同時也給了廠商釋放了相應信號,今年黃金周的新動向對于下半年彩電市場走勢頗有借鑒意義,可以預見,目前高端大尺寸仍是行業主要發展點,在發展大尺寸產品的同時,還應將心思聚焦產品本身,告別同質化外衣,開辟新的市場戰略。這樣才能在2018年剩下的時間內,糾正戰略方向,改變行業低迷的一面。
"對彩電企業來說,8K化、智能化以及大尺寸化是趨勢。所有品牌商,包括渠道都很重視。比如大尺寸配置方面,已經在前兩年就有所準備。導致2017年55英寸已經成為市場主流。今年力推的65英寸雖然有所坎坷,但不改其必然成為主流的趨勢。未來,布局更大尺寸已經成為新的目標。" 胡洪森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