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前三季度,美的集團實現營收2057.56億元,同比增長10.06%;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79.00億元,同比增加19.35%。
海爾方面,2018年前三季度,青島海爾實現營業收入1381億元,同比增長12.77%;歸母凈利潤61億元,增長9.35%,扣非歸母凈利潤55億元,增長17.62%。
格力電器2018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486.99億元,同比增長34.1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11.18億元,同比增長36.59%。
家電三巨頭逆勢增長原因
美的、海爾、格力之所以能夠在行業疲軟的情況下交出滿意答卷與它們多元化布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此前,美的集團擬以發行A股方式,換股合并小天鵝,總交易金額預計為143.83億元。據奧維云網數據統計,小天鵝在中國洗衣機市場份額中僅次于海爾排名第二。此番收購,彌補了業務短板,意圖不言而喻。
格力則是全資收購了合肥晶弘電器有限公司(晶弘電器),新添冰箱業務,多渠道提升市場份額。
對于海爾來說,通過登陸中歐國際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D股市場實現上市,優化了資本結構,進行資本擴充的同時又進一步加強了歐洲市場的擴張。
家電產業觀察家、釘科技創始人總結,家電三巨頭的布局說明,家電業已經到了精細化、多元化、國際化發展的關鍵時期,通過資本并購、產業協調、海外上市等方式,進一步提升企業競爭力。
在行業景氣、一片欣欣向榮的時候,大部分品牌都賺錢,反而看不出品牌之間的差距。在行業不景氣的時候,恰恰是不同品牌的試金石,格力美的海爾白電三強的逆勢增長凸顯了“強者恒強”的道理。
家電消費電子行業資深觀察家、《就說家電》主筆胡洪森接受智電網采訪時表示,家電三巨頭針對今年相對糟糕的大環境,做了很多準備,比如多元化的布局等也有效地化解了行業窘迫。比如格力啟動了芯片項目,海爾則加速了海外收購,而美的也對小天鵝進行了充足,并發布了全新工業互聯網平臺M.IoT和高端子品牌COLMO。
“這些積極主動的變化,在市場層面加強了消費者對這些品牌的認知。當市場處于低迷的時候,由此引發的品牌感召力會變得更強大。品牌商也由此獲益,收獲逆勢增長。”胡洪森進一步解釋道。
在產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看來,前三季度家電市場低迷,容量萎縮,在這種大環境下,三巨頭實現增長,一方面表明了其壟斷地位的形成,另一方面,三巨頭不斷布局海外市場布局,加速國際化步伐,也彌補了中國家電市場增長緩慢的不利因素,從而提升市場份額。
三巨頭戰略方向不盡相同
進行資本運作是企業擴大業務范圍和增強實力最為快速有效的方法之一,不過細看之下可以發現,三巨頭的戰略意圖卻不盡相同。
對于海爾來說,生態品牌是企業的重心。
具體而言,海爾在今年AWE上推出了全球首個全場景定制化智慧成套方案,基于4大物理空間和7大全屋方案,從裝修前到裝修后,智慧生活需求均可一站滿足。除了重新定義智慧家庭外,海爾還打造出了工業互利網平臺“COSMOPlat”和基于用戶交互場景的大社群交互平臺品牌“順逛”等,形成了完善的生態體系。在2018年一季度財報中,海爾也首次披露了其“生態資產”,可以預見,海爾不斷通過生態品牌的戰略引領,改變著家電業的競爭準則,在品牌能力和凈利潤上不斷提升。
對于美的來說,科技家電是企業方向。
美的正在成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科技公司,收購庫卡機器人,把握全球機器人及自動化發展機遇,探尋從硬件優勢向軟件、智能制造數據系統、云平臺及整體解決方案進行擴展的解決方案,美的開辟出未來增長的一片新天地。
對于格力來說,空調不再是唯一標簽,不斷發掘新領域。
格力不斷布局智能裝備、智能家電等產業領域的同時,近年來還不斷向上游芯片領域拓展,力圖擺脫空調單一標簽,尋找新的增長點。
作為家電行業三巨頭,海爾、美的、格力在今年都做出了相應調整和改變,但相同的是,在整體不景氣的大環境下,三巨頭圍繞自己的戰略方向都尋找了新的增長點,從財報數據來看,也都獲得了成效,不過要想改變當前家電業的不利局面,三巨頭還應作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