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美國政府對于中興通訊的制裁暴露了我國基礎科學薄弱的弊病。針對于此,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8年11月5日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宣布設立科創板,并在主板市場內進行注冊制試點,進一步推動我國科技產業發展。目前,A股上市的半導體企業數量較少,且估值比較高。正因如此,科創板瞄準集成電路等領域,為半導體企業提供了相對寬松的上市環境和便捷的融資渠道,有利于促進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也有望將具有核心技術的半導體企業的估值水平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半導體和科創板產生了聯系
科創板主打硬核科技,半導體設備公司直接受益:科創板重點支持半導體、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以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半導體設備作為硬核科技的代表,長期來看公司的發展受益于資本市場的支持,短期看科創板的設立也對板塊的估值有提升效應。
半導體產業更加重視未來的新原理、新材料、新結構、多功能集成等,比如新型的化合物半導體、功率半導體、MEMS傳感器、生物芯片、石墨烯等。半導體產業驅動力從追求先進制造工藝,正在向設計體系架構和封裝異質集成等方向轉移。在這些方面,國際半導體巨頭都有巨資投入,如高通、英特爾、臺積電等,研發資金投入遠超我國大陸企業。
從資本支出角度看,半導體作為戰略產業,在逆周期依然可以加大投資,以三星為例,2018年,三星半導體支出280億美元布局前沿技術,而我國的中芯國際資本支出20億元左右,相比國際巨頭,差距明顯。所以,國產半導體企業要想跟上全球產業發展的腳步,研發和資本投入一定要跟上,特別是大量的民營半導體企業,更是需要長期、穩定的資本支持,而這正是科創板要做的。
科創板對半導體公司發展的影響
國內半導體公司的成長邏輯在于創新和國產替代。在創新方面,國內擁有一批優質的公司,在人工智能/三代化合物等領域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力;國產替代方面,根據中國產業信息數據,我國每年所進口的半導體金額超2000億美金,而國產自主率僅14%,存在的可替代空間非常巨大。因此,真正具有硬核競爭力的半導體公司,未來成長性非常快。
隨著半導體行業最近這些年在國內的發展,有一批優質的半導體企業在這兩年迅速崛起。資金會理智的選擇主板和科創板上最優質的公司,一定程度上會形成分流。對于已上主板的半導體公司來說,最優質的公司會以此為參照提升估值,而一般的企業會逐步邊緣化。主板優質的龍頭公司估值能享受“高估值擴張”,而不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公司將逐漸估值回歸。
半導體行業對周邊行業的影響
2019年整體半導體行業成長性較弱,同比2018年增速放緩至轉負。但我們也認為半導體行業長期成長動能依舊非常顯著,5G、AI、汽車是明顯的增長拉動,預計2020年又將成為半導體行業成長性凸顯的年份。
2014年6月,國務院頒發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提出設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大基金“,大基金首期實際募集規模1387.2億,投資覆蓋了繼承電路全部產業鏈,截至17年9月,大基金累計投資55各項目,承諾出資1003億元,實際出資653億元,其中芯片制造占比65%、設計業 17%、封測業 10%、裝備材料業 8%,并且大基金引導地方政府投資,截至17年6月,由“大基金”撬動的地方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包括籌建中)達 5145 億元。
政策帶動IC產業鏈的興起,設備廠商景氣度必然上升,據SEMI的統計顯示,2017年,中國大陸占全球半導體設備銷售量的15%,排在全球第3。預計到2019年,中國大陸在半導體設備方面的投資將有望上升到全球第2的位置。
國內半導體設備廠商起步晚,整體規模較小。根據中國電子專用設備工業協會的統計,2016年我國前十大半導體設備廠商共完成銷售48.34億元,與國內設備市場規模相距甚遠。2017年體量最大的中電科和晶盛機電營收在10億左右體量徘徊,我們估算國內設備銷售額總量占世界半導體銷售規模僅2%左右。
從行業基本面來看,存儲器方面DRAM預計2019年1季度跌幅將近30%,將創下九年來單季最大跌幅,同時近期日本半導體公司瑞薩電子表示將國內外13座工廠停產,其中國內6座工廠將停產最長達兩個月,可見當前行業下游需求仍較為乏力,基本面仍未回暖。
結尾
雖然全球半導體產業面臨人才缺乏、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共性挑戰,但從產業需求來看,半導體市場規模已經超過4000億美元,未來我國將充分受益于物聯網、5G、汽車電子、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應用趨勢帶來的增量空間,而中國又是全球半導體最大且增速最快的市場,將有很多發展機遇。
當前在國產替代以及行業景氣回暖可期等因素交織影響下,半導體板塊將吸引更多市場資金,形成正反饋效應,其中優質龍頭及具有稀缺性的公司估值有望持續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