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國內首個泛在電力物聯網智能感知實驗室在上海正式成立,同時,國網上海電力研發出來的國內首套具有檢修操作能力的不停電作業機器人,計劃于今年6月上桿試運行,9月投入實際生產應用。
3月28日,在電力物聯網智能感知實驗室的場地上,兩只黃色的機械手熟練地拿著紅色操作桿正在對電線進行精準地剝皮、連接等復雜工序。原來,這是國網上海電力聯合相關廠家研發出的國內首套具有檢修操作能力的不停電作業機器人。據悉,該機器人計劃于今年6月上桿試運行,9月投入實際生產應用。
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一機器人重170公斤,相當于兩個成年男子的重量,而絕緣斗的滿載承重量為250公斤,完全能夠承載。此外,用來剝線的工具可以適合線徑50平方毫米至240平方毫米粗細的電線,這幾乎可以囊括市面所有粗細的電線。在機器人周圍分布有三個攝像頭,分別是:用于觀察施工環境的云攝像頭,施工作業全景攝像頭、工具監控攝像頭。機器人在視覺感知、路徑規劃、3D建模三套系統的“指揮”下精準操作,減少了電力工作人員爬上數米高的絕緣斗作業。
這一機器人,正是“電力泛在物聯網”在實際應用中的體現。
所謂泛在電力物聯網,其核心理念是將電力用戶及其設備,電網企業及其設備,發電企業及其設備,供應商及其設備,以及人和物連接起來,產生共享數據,為用戶、電網、發電、供應商和政府社會服務,它為未來電網的建設和發展描繪了全新的藍圖。今年,國網上海電力把推進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作為重中之重。未來3-5年內,國網上海電力將持續深度融合現代信息通信技術,在上海打造狀態全面感知、數據全面融通、平臺高效共享、應用便捷靈活的泛在電力物聯網。
由于泛在電力物聯網中所有用于計算分析設備狀態的數據均由智能感知裝置采集上傳,因此可以說,智能感知裝置就是電力物聯網最末端類似于“眼耳口鼻”一系列感覺器官,其對于確保電力物聯網正常運行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3月28日,由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建設的泛在電力物聯網智能感知實驗室在上海正式成立,這一國內泛在電力物聯網領域的首個實驗室,標志著上海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邁出具有探索性的一步。
這一實驗室正是一位對感知裝置進行體檢,以保證其接入電網質量的“全科保健醫生”。據悉,建成后的實驗室將涵蓋智能井蓋檢測、油色譜監測裝置檢測、特高頻局放感知裝置檢測等業務模塊,可以通過全流程地模擬感知裝置在物聯網環境中的工作模式,實現對裝置進行全方位的性能評估。感知裝置在順利通過整個檢測流程后,方可具備在電網生產現場即插即用的條件。
今后,智能感知實驗室有望實現對每一款新型智能感知裝置的“私人訂制”,規范其各方面性能的“健康指標”,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制出相應的“體檢設備”。此外,該實驗室還將通過對現有數據分析應用系統的繼承發展,實現輸變電、配用電設備的廣泛互聯、信息深度采集,最后集成統一為一個泛在電力物聯網管理支撐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