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4日,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芯國際”)發布公告:自愿將其美國預托證券股份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并撤銷該等美國預托證券股份和相關普通股的注冊。此消息一出立即引發市場的廣泛關注,有關中芯國際“退出美國市場”、“增長不行了”的論調在網絡上層出不窮。
對此中芯國際相關負責人解釋到:中芯國際是從紐交所退市,但不是從美國退市,只是降級到OTC市場,并且此舉并非是受貿易戰影響,而是多方原因所致。其實,中芯國際此番解釋是有根據的,這個可從中芯國際5月8日發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財報中尋找到答案。
中芯國際2019年Q1財報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公司營收6.689億美元,其中毛利潤1.221億美元、毛利率則為18.2%,而凈利潤為0.12億美元。但中芯國際上一季度(2018年第四季度)營收高達7.876億美元,毛利潤也有1.345億美元,而凈利潤則為0.26億美元。
中芯國際陰面:營收利潤雙下滑
通過中芯國際發布的Q1財報可以清楚的看到,中芯國際在營收與利潤兩方面都出現了下滑。在此中芯國際給出的解釋為:2019年第一季度由于公司晶圓付運量減少及產品組合改變,導致營收與利潤出現下跌。
在營收方面,中芯國際本季度總營收6.689億美元,相比2018年第四季度7.876億美元環比下滑15.07%,較2018年第一季度8.31億美元營收同比下滑19.5%,營收環同比增長率均出現10%以上的下滑。這主要受晶圓付運量減少的影響,而晶圓付運量減少的原因也較為簡單,可直接從收按應用劃分的營收中看出因果。
中芯國際營收大致可分為通信芯片、消費電子、計算、汽車工業、其他等幾個領域,它們的占比分別為:43.0%、32.5%、5.1%、9.8%、9.6%。可以清楚的看出,中芯國際營收主要來自通信與消費電子領域的芯片訂單,但是由于這兩大領域對芯片的需求暫時減小(通信領域由于4G十分成熟,5G還未開始,其市場處于青黃不接的狀態;消費電子領域主要是智能手機行業已經是存量市場了,智能手機出貨量減小自然芯片需求也減小了),因此中芯國際第一季度營收出現了較大下滑。
在利潤方面,中芯國際毛利潤與凈利潤都不理想。財報數據顯示:中芯國際2019年第一季度營業毛利1.221億美元,較2018年第四季度1.345億美元的毛利潤環比下滑9.22%,較2018年第一季度2.202億美元同比下滑44.6%;第一季度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0.12億美元,與2018年第四季度0.26億美元環比降低53%,較2018年第一季度0.29億美元同比降低58%。
中芯國際利潤出現大幅下滑,背后的原因也正如它自己在解釋財報時所說的那樣,是受產品組合改變影響。一般來說,一個企業產品線既包含高端產品,也存有中低端產品線,其中越是高端的產品其利潤就越高。例如占據手機高端市場的蘋果,其一家公司的利潤就瓜分了全球手機行業總利潤的一半以上,再比如占在晶圓制造工藝之巔的臺積電,其毛利率高達50%以上,而中芯國際在高端芯片制造領域不僅未取得較大成績,而且在中端市場還出現了下滑,使得其產品組合不夠合理。
數據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中芯國際在28納米、40/45納米、55/65納米等中高端芯片制造市場的營銷占比,無論是環比還是同比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被視為中芯國際未來盈利主力的28納米工藝,銷售額占比較2018年第四季度的5.4%環比下降44%,目前占比僅為3%,反倒是利潤相對較低的150/180納米工藝銷售額大幅上漲至46%。也正是因為中芯國際在產品組合上的不利變化,才導致2019年第一季度中芯國際利潤出現下滑。
中芯國際陽面:多方表現優于市場預期
雖然中芯國際2019年第一季度的財報并不理想,但也并非沒有亮點。就拿雙雙下滑的營收與利潤來說,外界對中芯國際2019年第一季度的預營收值為6.575億美元,但中芯國際實際營收卻為6.689億美元,另外市場對中芯國際的預估虧損在4440萬美元左右,但是中芯國際的凈利潤1230萬美元,無論是營收還是利潤均高于市場預估。受此影響,中芯國際財報發布當日股價上漲了4.12%。
中芯國際營收與利潤之所以超出市場預期,其主要原因是研發支出有所減少。中芯國際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第一季中芯國際研發開支為7719.23萬美元,相比2018年第四季1.35億美元的支出,季度支出凈額減少5780.77萬美元。
中芯國際研發支出凈額大幅減少主要得益于政府對其研發的大力扶持,數據顯示中芯國際2019年第一季在研發合約上獲得了7310萬美元政府項目資金,較2018年第四季5010萬美元有大幅增長。
如不包含研究發展合約上獲得政府項目資金,中芯國際2019年第一季度研發支出則為1.002億美元,季度研發支出環比減少3480萬美元。由此可以看出,獲得政府項目資金支持并不是中芯國際研發支出減少的唯一原因。
其實中芯國際在發布財報時也解釋過,說是該變動主要由于2019年第一季度研發活動較少所致。從目前已有的資料來看,中芯國際在28nm HKC+、28nm HKMG的良品率有所提升,其第一代FinFET技術已經進入客戶階段,并且在14nm研發取得重大進展,因此中芯國際本季度暫時縮減了在技術研發的投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芯國際的芯片產能得到進一步提升。財報數據顯示,中芯國際芯片月產能由2018年第四季的45.13萬片8吋等值晶圓增加至2019年第一季的46.66萬片8吋等值晶圓,而2018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的產能分別為44.76萬片、44.91萬片、45.09萬片。
中芯國際芯片產能持續得到提升,中芯國際將其歸于北京300mm晶圓廠產能擴充。從其產能提升的歷史來看,每次產能的提升都與晶圓工廠提升產能利用率有關。如中芯國際2017年對深圳8英寸工廠相關產品線升級,使得它在2018年第一季度產能利用率達到了88.3%,而中芯國際芯片月產能也提升至44.76萬片;再比如中芯國際2018年對對北京12英寸晶圓廠、天津8英寸晶圓廠及上海12英寸晶圓廠進行了升級改造,使其產能利用率提升至89.2%,而它2019年第一季度的月產能也提升至46.66萬片。
由于升級改造晶圓廠對提升產能利用率有著顯著效果,這對于提升芯片產能十分有效,于是中芯國際在2019年還將進一步對加大對晶圓廠的升級改造。在本季財報中,中芯國際就已經計劃在2019年投資21億美元用于升級改造它在上海300mm晶圓廠的機器及設備,以及對FinFET產品線的研發與優化,以便進一步提升芯片產能。
陽盛陰衰,中芯國際未來可期
通過以上對中芯國際發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財報的分析可以看到,中芯國際的財報表現確實不夠“性感”,營收與盈利雙雙下滑未免讓人浮想聯翩,但好在這兩大關鍵指標的表現遠優于市場預期,并且在芯片產能上也在穩步提升,使得中芯國際對解釋退出紐交所的解釋更具有信服力,也讓人們對中芯國際滿懷期待。
中芯國際聯席首席執行官趙海軍博士在發布財報時就表示:“中芯國際的產業庫存周期調整已經結束,并且中芯國際努力耕耘的新成熟工藝平臺也準備就緒,模擬與電源管理芯片、CMOS射頻與物聯網芯片等新應用將帶動業績成長,預計2019年二季度收入將環比上升17%-19%。”
之所以大伙都對中芯國際的未來持樂觀態度,一方面是因為美國將華為為首的一些中國科技企業列入美國出國管制實體制裁名單,在制裁中國科技企業的同時也讓美國的半導體企業吐出了部分芯片制造市場,有利于中芯國際進一步拓展芯片市場。并且美國此舉喚醒了中國科技企業們的“居安思危”意識,這使得中芯國際的戰略地位得到了進一步凸顯。
另一方面,市場對芯片的需求周期性增強,對于中芯國際來說也是機會。一是芯片行業消耗大戶手機行業即將進入換機新周期,換機潮的來臨會顯著提升芯片制造企業的出貨量;二是5G即將全面商用,屆時由5G將帶動物聯網、車聯網的發展,而物聯網、車聯網它們的發展都離不開芯片的支持,這對于中芯國際又是一個拓展市場的機遇。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中芯國際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健康增長范圍,未來還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