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發展到今天,拍照已經成為手機廠商們核心競爭的賣點。可以說,一部好的旗艦手機,拍照首先絕對是出類拔萃的,而那些拍照都拉了跨的手機,絕對不是一部好的旗艦機。
隨著近年來國產手機的崛起,在手機攝影方面,同樣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細細回顧和分析,國產手機攝影的發展歷程,其中仍存在不少誤區和軟肋,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
像素越高越好? 國產手機像素競賽開打
近年來,國產手機的拍照質量提升了多少不知道,但是手機攝像頭的像素卻在成倍的增長,從1200萬主攝到2400萬,再到如今已成甚至千元機都標配的4800萬,手機像素的發展就像坐云梯一樣蹭蹭的往上漲。
最新的千元機Redmi Note 8像素竟然都達到了6400萬,而一億像素的手機也已經亮相,如果僅從像素來看,國產手機發展確實讓人驚嘆,但實際上,以目前國產手機的拍照水準,能否像手機相機像素一樣“吊打”蘋果和三星?顯然是不能的,甚至一大堆4800像素的手機拍照依舊被三星Note 10系列萬年1200萬雙攝按在地上摩擦。
道理其實很簡單,像素并不是決定手機攝影質量的唯一關鍵因素,不可否認的是,手機像素的確會影響成像的質量,但卻不是唯一原因。鏡頭、傳感器、發熱量、感光敏銳度、動態范圍、鏡頭的銳度、對比度、色彩、畸變、色散、眩光等多種因素都會一定程度的影響到手機的最終成像結果。
而恰恰就是在這些地方,尤其是軟件算法,國產手機離蘋果和三星確切來說還有一段距離。
鏡頭越來越多 充數者不在少數
另一個,讓人感受最為明顯的就是,在國產手機引領下,智能手機的攝像頭是越來越多,2016年被譽為是智能手機雙攝元年,華為在旗艦上首次運用了兩顆攝像頭,從而開啟了智能手機的攝像頭呈現出逐年遞增的情況。
到2019年如今雙攝顯然已經不夠看了,國產三攝的手機遍地開花,甚至在旗艦機型的促使下出現了四攝影像系統。
隨著我們消費者的要求越來越高,手機攝像頭需要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這些功能單單靠一個攝像頭想要實現,很難,可以說幾乎不可能,因此就要用更多的攝像頭去進行輔助。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手機攝像頭越來越多,原因就是因為這個。
首先問一個問題,在同樣的價錢,一個攝像頭的手機跟三個攝像頭的手機,你選擇哪個?肯定是三個攝像頭嘛,畢竟你賺了倆,不虧。沒錯,這就是消費者心理。
就是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廠商們也是相當的精明并加一利用,在國產手機市場,技術下沉的規律下,一些千元機也甚至上了三攝和四攝,但我們在其中也發現,充數者不在少數。
一般來說,比如景深,人像,微距等等攝像頭,是用來增加功能,成像的質量90%-95%取決于主攝像頭。所以,手機廠商們多配備一個攝像頭,只是為了增加拍照的可玩性,相當于輔助功能。
而大多數人觀念中的湊數攝像頭,是指像素不高的副攝像頭,既然大多數手機的副攝像頭只是用于增加可玩性。
軟件算法是關鍵 國產手機軟實力不足
不論是通過堆像素還是堆鏡頭數量,其實可以發現國產手機在近幾年的拍攝提升,主要還是靠堆硬件,從定制底越來越小的底,到花重金買鏡頭模組,國產手機的相機在硬件上市越來越強大了,我們經常能看到,國產手機在自己的發布會上,用CMOS、像素等數據吊打iPhone,但實際上,最終成像質量并沒有比iPhone強多少,甚至還不如iPhone。
目前國產手機的最大的問題仍是,軟件算法不行,而這一點卻正是蘋果和三星、谷歌等一直在做的事。谷歌在幾年前第一次為手機引入了多張合成提升畫質的算法,這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HDR+。相比普通的HDR,谷歌HDR+不僅可以提升面的寬容度,還能有效消除噪點,增強細節還原能力。經過數年的演變,多張合成提升畫質的功能已經成為主流手機的標配,國內外的大廠們無不爭搶為自家新品適配上這樣一套算法,但實際上能優化和調校好的廠商沒有幾個。
國產手機通過硬件大幅升級,提升基礎上線,但軟件算法卻是一個不如一個,目前,在市場上的手機幾乎都是用虹軟ArcSoft的拍攝算法,并不是說他不好,離索尼、谷歌這些的算法還有一定差距。當然了也有財大氣粗,不省錢的玩法,那就是與頂級的專業影像公司合作,簡稱走捷徑。
最后,與單反相機拼實力,那是相機的事而不是手機的職責,營銷搞搞噱頭可以,但別還沒走穩就想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