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美貿易沖突影響,不少國內的出口型企業都受到了美國關稅稅率上調的影響,成本大增。同樣,一些將生產放在中國的美國企業也深受影響。對此不少企業也開始選擇將自己的工廠或者產品的生產搬到中國之外。
近日,可穿戴設備品牌大廠Fitbit官方宣布,已經制定計劃,將其所有智能手表、運動手環等穿戴設備的生產從中國遷走。
Fitbit表示,受中美貿易沖突影響,從2018年起,Fitbit公司就開始在中國之外尋求其他的生產地,同時調整了供應鏈、制造工廠。Fitbit預計將從2020年1月起不會再有“中國制造”的Fitbit產品,
Fitbit的首席財務官Ron Kisling表示:“在2018年,為了應對關稅的持續威脅,我們開始探索中國的潛在替代者。這些探索的結果是,我們對供應鏈和制造業務進行了更改,并且正在進行其他變化。基于這些變化,我們預計從2020年1月開始的所有追蹤器和智能手表實際上都不會原產于中國。”也就是說,Fitbit的生產將全部撤出中國。屆時,Fitbit的產品也將不再受到美國“301條款”的約束。
不過,Fitbit沒有披露新的生產地點在哪里,但表示更多細節會在稍后的第三季度電話會議上公開。據猜測可能會是在印度或者越南。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韓國三星電子也關閉了其在中國的最后一家手機制造工廠—;—;惠州三星電子有限公司。
此外,自去年以來,不少的臺系和大陸廠商也開始加速在印度、越南等海外地區建廠,以規避貿易風險,降低制造成本,提升產品競爭力。
作為可穿戴市場最早一批的開拓者,Fitbit自成立之后多年間均保持了非常不錯的增長,并且很快成為了整個市場的領頭羊。
根據Fitbit 2015 年上市時的招股書, 2014 年Fitbit 在健康運動追蹤產品市場里的市場份額高達 68%,那年的收入增長也有近 175%。
不過,在2014年9月蘋果發布了Apple Watch殺入可穿戴市場,隨著2015年4月Apple Watch正式開售,迅速成為了可穿戴市場上的明星產品,對于Fitbit造成了很大的沖擊。
根據IDC的數據,2015年蘋果Apple Watch智能手表發貨量為1160萬只,迅速拿下了15%的市場份額。
與此同時,主打低端市場的小米憑借著小米手環系列產品的成功,在2015年出貨已達1200萬只,市場份額也從2014年的4%猛增到了15.4%。
Fitbit的市場份額則由2014年的38%大幅下滑到了2015年的27%。
雖然,Fitbit 在2016年也推出了性價比較高的199美元的智能手表Fitbit Blaze,取得了不錯的銷量,但是,但隨著蘋果將入門款Apple Watch降價50美元,Fitbit的競爭優勢也就喪失了。
近幾年雖然Fitbit持續推出了多款新品,但是市場表現平平。隨著蘋果、小米、華為、三星等廠商在可穿戴市場的持續發力,Fitbit的市場份額也一直是在持續下滑。
根據 IDC今年1季度的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報告顯示,Fitbit在可穿搭設備市的場份額只剩下了5.9%,早已經被蘋果、小米、華為和三星甩在身后。
由于市場份額的不斷下滑,以及財務上的持續虧損,不久前業內傳出Fitbit 正在與風險投資銀行Qatalyst Partners接觸,探討出售公司的可能性,希望能夠借此在激烈的可穿戴設備市場競爭中找到出路。
目前Fitbit的市值約為11億美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