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支撐下的智能醫療正在成為現實,預約、就診、繳費、篩查,患者在網上獲得服務的可及性越來越高。“互聯網+醫療”逐漸改變人們的就醫行為,同時,醫療新技術為行業持續賦能,改變了繁瑣的看病、篩查等流程,這是近年來百姓看病的切身體會,新形勢下,龐大的醫療機構積極順應大環境,和更多第三方科技、互聯網等平臺展開合作,為醫生和患者打造更多好幫手,用新技術讓醫療變得不再復雜。
看病過程中,老百姓最關心的還是流程問題,少折騰是重要的目的。近日,中國社科院健康業發展研究中心、銀川互聯網+醫療健康協會等共同發布“2019全國醫院互聯網影響力”研究結果:大數據支撐下的研究表明“互聯網+醫療健康”有助于緩解就醫難。
該研究顯示,“互聯網+醫療健康”提高了醫療服務效率,讓患者少跑腿、更便利,使更多群眾能分享到優質醫療資源。同時,“互聯網+醫療健康”也為醫療機構的良性發展插上了翅膀,大大拓展其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提升其影響力。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錢偉在介紹研究背景時表示,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以及人口老齡化進程,百姓對醫療健康的需求益增長。與此同時,我國醫療資源,尤其是優質資源,一直相對短缺,且主要集中于大城市。這一供需矛盾急需新技術、新式加以應對。于是,“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創新逐漸興起。
在政策的加持下,“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各種實踐撲面而來,正在迅速改變我國醫療的面目。為了更好地把握現狀并為未來參考,中國社科院健康業發展研究中心成立“醫院互聯影響課題組”,進行專項研究。該中心副主任、課題組組長陳秋霖說,公立醫療與互聯網第三方平臺的結合,以及患者在互聯網平臺上的真實行為軌跡,為評估公立醫療機構對互聯網的融入程度提供了一個視角。
該中心以這個視角,運用大數據分析的方法,對中國“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推進成效,做了一次評估研究。據了解,該研究選取主流互聯網醫療第三方平臺——好大夫在線為樣本,數據覆蓋全國 9852 家公立醫院,509.4億次患者瀏覽軌跡,5700萬名患者的在線問診記錄,3.1億次醫患交流,429.8萬條患者在醫院就診后的線上評價。
數據顯示,互聯網醫療服務供給量不斷增加,患者在網上獲得服務的可及性越來越高。研究還發現,互聯網不僅是患者的好朋友,也是醫療機構的好幫手。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正在積極擁抱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