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特約觀察員 孫黎
編輯 | 崔硯冬
帶著觀點看商業。
36氪現發起“特約觀察員入駐”計劃,邀請各賽道的創業者、大公司業務線帶頭人等一線的商業領軍者們,在這里分享你的創業體悟、干貨、方法論,你的行業洞察、趨勢判斷,期待能聽到來自最前沿的你的聲音。
歡迎與我們聯系,微信:cuiyandong66;郵箱:guanchayuan@36kr.com。
疫情在持續,對各行各業的影響也在持續,其中“旅游、生鮮、教育、遠程辦公”等已經出圈,成為了每個普通人熱議的話題。我將和大家按時間軸梳理,看疫情發生后中國式養老的10個變化和對應的機會。
剛需養老:養老機構和護理人員的危與機1、吃穿用:B2B供應鏈配送增長,通用型供給出現
來看看養老院都發生了什么:
· 1月29日:武漢市保利心語康馨養老院的30名老人中,1人被確診為新冠肺炎,3人出現發熱癥狀。
· 2月7日:民政部《養老機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南(第二版)》發布。
一邊是“院內封閉環境加強傳染性、老人有多重基礎疾病更容易加重癥狀”,必須采取全面隔離形成“安全島”;另一邊是除了2%的高端集中式養老機構(如泰康、樂成、九華等)有自配中央廚房和醫藥配置,絕大部分的養老院都是社區屬地分布式,其經營狀態處于5-8%的利潤空間,日常的蔬菜采買、布草清潔、醫藥服務等,全部依托于院內個人和周邊存量服務場景(如社區醫院、菜市場等)。
過往的十多年,這樣的運作狀態在民政補貼下算是“緊平衡”狀態。如果沒有補貼,上述的經營狀態將會被打破導致無法持續健康運轉。而這次疫情的突發,將會倒逼傳統形態下運作的養老機構改革。舉個例子:
從2月1日起,美團ToB的蔬菜B2B快驢業務就啟動了為北京匯晨6家養老機構配送的服務。結合我曾在2017年實際操作同形態業務的經驗看,該業務的平均毛利率可以做到8-10%,非常適合類似于美團、美菜等存量B2B玩家順手去做,把養老院視為更加穩定的小B端即可。
我的判斷是,對于養老行業內已有的供應鏈玩家“永愛”來說,送菜這樣的高頻業務實在是太麻煩利潤率也太低了,而對于像泰康這樣的成熟玩家來說,從業務覆蓋、標準輸出等綜合考慮看,會有可能將存量的就餐能力開放出來。
2020年疫情之后,會有更多的養老機構(存量:北京600+ 入住率50%+、上海800+ 入住率70%+)意識到“提效降本”的重要性,B2B供應鏈配送將會從“送菜”起步,向“布草清潔、醫藥服務”等進一步延展,這里面其實依然還有創業者的機會,但你必須做到“吃穿用”的整合方案。
2、護工荒:58到家告急,倒逼技術驅動效率
每年春節前都會出現全國性的養老護理護工荒,而由于疫情,家庭服務(泛家政,包括保姆、做飯、鐘點工、母嬰、養老;維修)等均陷入困境,以頭部58到家為例:
· 1月9日:媒體報道,58到家將赴美IPO,尋求最高20億美金估值。
· 2月3日:58到家已有2名武漢家政阿姨的家屬確診;春節期間本身就是業務低谷。
· 2月10日后:按往年元宵后,第1個月業務量=上一年全年最高峰的120%-130%,但2020年會持續春節低谷數據,預計3個月內都將準備正常情況下約1/5的業務量。
· 后續3個月:58到家約5000人(到家集團7000+)的工資,幾十個分公司辦公場地、培訓基地等成本,甚至要做好3-6個月的準備。
在58到家創始人陳小華看來,家政行業的3000萬從業者,平均收入約5000元/月,阿姨們現在是0收入,這意味著萬億規模的家政市場,春節后這一個季度可能帶來的損失是2000-3000億,背后是3000萬的中老年非一線城市女性就業和家庭生活問題,是沒辦法靠政府補貼來支持的。對于平臺來說,抽傭8%沒有了,按2019年7月58到家財報數據看,2018全年9.5億+的收入對應14億+的凈虧損(其中11億為運營推廣成本)(均為人民幣),這對IPO的目標也有非常大的影響。
那么,誰是相對影響小的?
· 小柏家護、福壽康:前者為剛需醫院護理訂單(獲客成本=移動互聯網*5-10%),后者有強人員供給和培訓(向機構輸出)。
· 愛照護:技術驅動周轉率(“機構”坪效提升4倍+),讓非標老年?。ㄈ缯J知癥等)標準化(全部護理站“數據化+0店長”)。
前者是擁有剛需場景(老人照護)下的流量優勢(C端或B端),后者則是在成本結構上優化。再進一步說,前者是服務驅動,即每個老人都需要一對一的居家看護,順帶著給機構提供一對多的服務供給;后者則是技術和標準化驅動,用盡可能少的床位和服務供給,實現更好的護理效果,會有可能賦能給更多前者。
在美國,前者有Honor和Care,CherryHome.AI則更像后者的技術賦能,可以通過身材比例、衣服顏色和步態(而不是直接的攝像頭涉及隱私)來識別不同老人,也可以在特定時間、位置為老人創建行為模式并預警非正常狀態,咳嗽、狗吠、說話等聲音識別,精確監測摔倒行為并提醒家屬。這些對管理效率和人員賦能,同樣可應用于一對多的養老機構。
老年消費重要品類“旅游”遇到的挑戰3、旅游速凍:郵輪至冰點、全行業線上化
旅游行業作為“重災區”,發生了這些事情:
· 1月20日起:星夢郵輪“世界夢”號、“鉆石公主”號、歌詩達郵輪“Costa Smeralda”,共20000+乘客船員受影響,全員排查甚至隔離。
· 2月3日:國際郵輪協會聲明,暫停從中國大陸出發的船員往來,禁止過去14天內從中國大陸出發或者途徑中國大陸的任何個人登船,包括乘客和船員。
· 2月初:Airbnb優質房東品牌陸續推出短/長租優惠套餐(去庫存),無服務費、中介費、物業費;官方也推出6-7折周/月租。
· 2月5日:愛彼迎中國投入7000萬元成立專項基金,對廣大房東和房客作出首批“十項承諾”(免費退房、資源扶持、房東培訓等)。
· 2月5日:北京經烏蘭巴托至莫斯科K3/4次旅客列車(《囧媽》電影中的旅行線路)暫停運營。
再對照下《養老e周刊》“旅游+老人”的梳理數據:
· 郵輪:全年30%+是老人,淡季(非節假日、寒暑假)甚至占到70%+;但重復消費低。
· 民宿:中國約2-3%、世界約10%是老年民宿游客,升級主題住宿約5-6%。
· 周邊游:一線城市周邊游可做到單一平臺峰值1000-1500人/次,純旅行社線路需改造適老,社區門店和街道合作是主要獲客來源。
· 康養游:江浙滬一帶7日游正常1000-1500元,市場正在快速接受3000元+的高客單康養體驗服務游(配合賣會員卡)。
這次疫情的負面影響,目前看會從春節旺季(全人群),持續影響更多老年群體(非旺季消費)。對此同程創始人吳志祥是這樣來看的:
· 2003年:非典期間旅游業務同比下降90%,但疫情結束后5-9月國內游同比+113%,出境游+118%。
· 2020年2月起:全部門店和銷售都要線上IP化,充分利用短視頻獲取流量和沉淀用戶。
· 2020年5月1日:預計是爆發點,短線周邊游先復蘇;郵輪應走中高端而非低價買斷;看好70后中老年旅游線上旅游消費。
當前的疫情數據已有良性變化趨勢,連續年比年15-20%的老人旅游客單價增長本身并不會停滯,我們也相對看好以五一小長假為拐點的旅游市場增長(尤其是老年群體)。
4、殺死普通數碼相機:手機攝影老年社群帶貨新生意
如之前聊到,老年旅游市場至少要等到五一小長假之后才有可能復蘇,在線下回血之前,B端旅行社線上短視頻化會明顯加速,而C端老人在攝影設備相關的消費變化,我們先來看全球主要區域過往12年的數據:
· 2008年:數碼相機出貨量達到歷史巔峰為1.1億臺/年;同期iPhone 3G發布(第二代iPhone),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約1.4億部。
· 2011年:數碼相機進入下降曲線,尤其是內置鏡頭型,年比年跌幅30-50%(至2016年);同期智能手機約4.5億+。
· 2012年:可更換鏡頭數碼相機達到巔峰約2000萬臺/年,后下降至1000-1200萬臺/年(至2018年);同期智能手機約7.5億+。
· 2018年:首次出現“內置鏡頭型<可更換鏡頭型”,兩者均約1000萬臺/年;同期智能手機約14.5億+。
把上述數據放到中國市場,你會發現從2012年起,以小米千元機為代表的智能手機快速普及,帶來的是中國移動互聯網流量首次>PC流量。之后的事情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了,一方面是“微信互聯網”帶來海量50歲+原住民,快速驗證了“美篇、小年糕”的“工具→社區”路徑(電商未成功);另一方面則是傳統老年功能機萎縮至下沉和更高齡市場,“大屏+高像素”的智能手機成為老人最愛,其帶來的老年群體的線上流量已成“紅?!薄?/p>
除此之外,“智能手機+輔助設備+培訓班”,也形成了新的帶貨生意。以上海某老年攝影創業團隊為例,GMV約130萬/年,其中攝影相關器材(結合旅游線路體驗)占9%約12萬,這當中有2/3是數碼相機尤其是單反設備和鏡頭的銷售,而另外1/3的增量是“智能手機+攝影升級”。
在該攝影創業團隊的公眾號中,關于手機攝影家推文閱讀量為3750,1周內實現帶貨40+人,完成40000元+的銷售額。從我了解到的數據來看,其公號男女比例6:4,轉化率約在1.5-2.5%,綜合毛利率25-30%。
還是那句話,小而美的基于“同好“的老年生意路徑一直都很清晰,要么解決痛苦(如癌癥、糖尿病等),要么尋找快樂(如攝影等)。在疫情之下,會有更多老人接受類似于年輕人為“韓松”(iPhone攝影大賽金獎)手機攝影教程付費99-249元的形態,但純線上的這個價格區間很難“出圈”,如果你是社群玩家,一定要帶上“升級設備+未來的線下活動”,才有可能讓老人為此買單。
5、單反相機會持續增長:用15年前的日本看中國
接著來看,中國和日本數碼相機市場的細節維度(2019年數據):
· 數碼相機@全球:2019年1690萬總銷量,其中可更換鏡頭占55%,內置鏡頭占45%。
· 數碼相機@中國:總體銷量中國占9%(約10萬),其中可更換鏡頭占全球12%約112萬、內置鏡頭占全球5%約38萬(日本和歐洲是后者更受歡迎)。
· 數碼相機@日本:總體銷量日本占15%(約253.5萬),單反沒有微單受歡迎。
· 用戶年齡@日本:2005年,50歲+為全年齡層最高(占31%);2013年起,60歲+為全年齡層最高(占29%);2017年起,50-60歲成為第2高(25%),50歲+達56%。
· 女性用戶@日本:可更換鏡頭從4%(2005年)→23%(2018年),內置鏡頭型則從24%→12%。
15年前的日本,隨著老齡化日益嚴重和人口負增長,日本50歲+老人購買數碼相機的用戶占比雖然明顯提升,但銷售數量在2012年達到頂峰(約400萬臺)后已迅速下滑至2018年約170萬,數據如下:
· 定量:旅行社營業額年比年幾乎零增長甚至負增長,日本數碼相機在全球的銷售數量占比基本穩定在10-15%。
· 變量:全球數碼相機銷量明顯下滑的背景下(從1.2億臺→2000萬臺),50歲+用戶的占比從31%提升至56%。
對比下,中國2019年全年的數碼相機銷量約150萬臺(同期日本約300萬臺),而現階段的老齡化程度和消費購買力比日本都要更好,結合上述數據,我們認為中國會發生的變化是:整體數碼相機銷量會下滑(全球統一)、但單反銷量相機增長更快(尤其是老年群體中)、女性購買占比進一步提升。
居家場景下,線上流量的新生意6、囧媽PK春晚:春晚仍是最強存量入口,身心健康免費課程是增量
對于優質內容永遠都是用戶的訴求,即便“標題黨”在過往幾年快速掃蕩下沉市場40歲+中老年人,走到2019年這些下沉用戶也開始在意內容質量本身。時間走到2020年,春節合家歡+疫情延長在家時間,又帶來了新的用戶行為。
大年三十到初一,春晚+快手10億紅包,《囧媽》+頭條系視頻App免費看---同時出現了“傳統影視+移動互聯網視頻”的組合,這是對“愛優騰”的降維打擊,內容交給傳統玩家,渠道移動互聯網化,這種明確的分工合作機制會越來越多。
與此同時,傳統強勢媒體仍在擴大受眾群體和場景----以央視為例,通過快手在合家歡場景下吸引更多年輕用戶,日常同步直播《新聞聯播》吸引中老年用戶,同時在App Store的央視頻定位“給父母下載央視頻,手機也能看電視”(春節期間最高免費榜第3位,目前仍在Top25)。收看春晚的整體觀眾中,55歲+女性是最高占比人群,Ta們的收看方式主要還是傳統電視,使用智能電視的55歲+用戶僅占總智能電視用戶群體的0.5%(其中一線城市達到1.9%,二線及以下在0.3-0.8%之間)。
“家游學院”推出線上版NCP中老年防疫手冊(圍繞健康),同期“美好盛年”推出免費線上老年大學直播課程(圍繞體美勞)。這和5年前“樂退族和北京大媽有話說”本質上沒有區別,都是用通用型的“身心健康”來吸引流量,但在內容和課程設置上更為專業及精準。
春晚就像是老年鞋里的斯凱奇——品牌強,歷史長;《囧媽》則像是足力健——后來者新打法,你覺得線上老年大學們像誰?
7、智能家居6年:有用>有趣,2200萬+老人玩得飛起
從2014年起,伴隨電商快速發展和子女父母持續異地化,由8090后子女發起的“孝心經濟”成為電商消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用戶行為梳理如下:
· 掃地機器人:主力購買人群,科沃斯是“28-30歲 女性占60%”(與電商平臺畫像一致),石頭科技是“<35歲 男性為主”(與小米生態鏈用戶畫像一致),但兩者都著重在“給爸媽送禮”上做文章,甚至對“朋友圈、小紅書、知乎、微博”等不同社交平臺運營不同策略。
· 智能音箱:小雅AI音箱的上海中老年人最愛廣場舞(人均收聽175小時/年);40歲+用戶為21%,人均收聽時長>7160分鐘/年;18%用戶付費,人均消費118元/年,其中50歲+用戶為內容付費占總付費用戶的1.71%(按6億用戶計,50歲+付費用戶約185萬)。
· 電視+盒子:MAU=2260萬臺,是爸媽們通過小米電視及盒子語音遙控智能設備的數字。
· 語音助手:小愛同學為長輩播放580萬小時的相聲和評書(Top3=三國演義、亮劍、水滸傳),播放量是兒童故事的13%;50歲+長輩們最愛岳云鵬的“五環之歌”。
上述智能科技產品集中出現在2014年后,主要價格區間在399-1999元之間,標準化且“孝心有效期長”,加之微信互聯網也是在2014年起對老年群體啟動快速教育,你就能理解為什么是2014年起,智能科技產品的孝心補償生意越做越大了。對于爸媽來說,“有趣>有用”是核心訴求:掃地機(變懶)、智能音箱(陪伴)、智能電視(手動遙控改為語音,內容源更多更隨心)。
同樣是變懶這件事,另一個從2014年起步的生意卻沒做成,即“自助洗衣”。中國市場現在已經容得下至少2家年GMV=9-10億的公司,泛家政業務依然還在快速發展(疫情是暫時影響,背后8090后的消費意愿和能力是持續放大的),但為什么沒能做成?核心原因是,自助洗衣哪怕變成1人甚至0人的自助門店,其在成本結構上天然有房租和人力的影響,除了特殊季節(如南方的梅雨季/回南天)的特殊家庭用品(大件如窗簾、床單等),從成本結構上都是無法打贏家用洗衣機的。這件事在香港可以發展,原因是因為家庭住宅面積?。ㄈ莶坏孟匆聶C和充裕的晾曬空間)和流動人口多(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深圳城中村,如企鵝洗衣)。
8、隨身養老顧問:會是蘋果或小米的智能手表嘛?
你看,并不是有了智能/自助就可以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尤其是老年群體在“手機變美、家電變懶”的訴求上,至少都是5+年的技術和品牌沉淀,以及至少在年輕子女端經歷過1億元+銷量驗證的玩家,才有可能“順帶”覆蓋老年用戶,背后是強技術和供應鏈驅動;但如果你是內容供給側,例如將健康快樂相關的內容做到頭部,植入合作硬件玩家,也是很有可能獲得流量甚至投資的。
而在紅杉、GFK等分析報告中都看好的機構端養老智能監控,更適合做頭部高端品牌的一次性生意。
· 智慧養老系統:越是金額高,機構的自盈利能力越強,當運營平穩后越會跳開第三方系統轉而自研。
· 原因:用戶細顆粒度運營和全平臺交易流水都要握在自己手里。
· 市場空間:要么SaaS要么SaaS+智能硬件,有支付能力的只有頭部高端約2-3%。
在我看來,以Apple Watch為代表的智能手表(可連接智能家居、可即時監控老人心率)、包括小米生態鏈的智能手表作為基礎設施,展現方式和數據分析“放大”到智能手機上,會可能成為中國式養老中的“隨身養老智能顧問”。
一方面是帶病狀態,在美國已有“手表+保險”的組合案例,為患者和醫院精準提供數據和治療方案;另一方面則是無論是否帶病,家庭中的音箱、電視、掃地機甚至更多家電和家居(如窗簾、夜燈等),都快速步入智能化,對老人來說只要語音互動即可,大大提升便捷度降低可能出現的風險。這種變化會首先出現在現有的2200萬+熟練使用智能家電的老人中,
移動互聯網+老人生活服務,老年版美團正在加速9、網上買菜:老人用戶占比增至15-20%
疫情期間的第一反應是囤貨,一日三餐最為剛需,從1月24日除夕起,自營平臺的相關數據梳理如下:
(注:曾在2017年就嘗試ToC家庭用戶的美菜,于2月5日重新啟動相關業務,數據周期短故不列入)
· 美團買菜:日均訂單量為節前的2-3倍(@北京)。
· 叮咚買菜:7天訂單量400萬+,每日新增用戶40000+,客單價+70%。
· 每日優鮮:從除夕到大年初八,實收交易額相比去年同期增長350%,客單價+33%至120元左右。
· 盒馬鮮生:蔬菜類供貨量為平時3-6倍,外賣小哥訂單+30%(至75-80單/天)。
· 餓了么:生鮮類訂單同比去年+282%,其中50歲+人群增長400%(@杭州)。
· 京東到家:除夕到正月初三,全平臺GMV同比去年+540%、蔬菜同比去年增長400%。
· 淘鮮達:全國165城570家超市上線“無接觸配送”(消費者指定配送地址),超市蔬菜銷售量+250-350%。
盡管老人們的家族聚會打牌群里,已經在一些“特殊時段”發起了更多“綠葉菜保衛戰”,但對于老人來說,首選依然是大型超市——以永輝全國店王北京魯谷店為例,店內全部餐飲(含超級物種)服務已關門,而果蔬干貨等區域就成為了熱門消費場景。
隨著疫情帶來的習慣養成,現有“盒馬全國10%、叮咚買菜上海18%、淘鮮達二線城市14%”的老人網上買菜用戶占比將會進一步提升,而其他買菜平臺的老人用戶滲透也會提升(疫情期間是多家找貨,疫情過后是多家比價)。我的預估是,這輪疫情之后,更多老人會下載App或通過小程序在線買菜,相對合理的(一二線城市)老人用戶占比應該普遍會在15-20%。
10、在線養老顧問加速:帶病”社區生活服務是機會
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疫情期間成為男神,正是因為他的專業能力和負責態度。
· 放大到醫院維度:2018年全國醫院Top100排行榜中,上海有16家三甲醫院入榜,其中華山醫院排名第9。
· 細化到科室維度:上海有8個??婆琶珖?,其中華山醫院的“感染科、皮膚科和康復醫學”就占了3個。
各家醫院都提供了在線掛號預約甚至是病歷查詢服務,在老人們越來越熟練移動互聯網(微信互聯網)的情況下,移動掛號和支付對老人來說花了4-5年時間變得逐步友好(事實上絕大部分老人依然不會通過移動互聯網解決醫療服務問題),那么在去醫院前后的兩種狀態都有哪些玩家?
· 慢病/未病:日常預防該怎么做?從2017年起,“養生堂、我是大醫生”(電視臺→短視頻)和“南方健康”(短視頻)就都順勢而為成為百萬甚千萬級關注的養生大號。
· 帶?。翰『蟮纳鐓^服務怎么做?僅有少數政府驅動(如上海天目西路街道)的半人工半互聯網化呼叫平臺(送餐、喘息、輔具、看護等)。
去醫院的頻次一般是1-2次/周,就餐則是2-3次/天。對于后者帶病老人的社區屬地生活照料服務,決策和支付方是在子女(驅動力是別給自己添麻煩),尤其是在疫情后,無論子女還是老人都對健康知識和資源的提前儲備,有了更強的意識和要求。除了囤“口罩和消毒液”之外,如何挑選到屬地合適的送餐、喘息、輔具、看護等服務,將大概率由美團入局(子女流量已具備、平臺天然服務屬性),并聯合政府共同運營(類似于廣州民政+餓了么)。
感謝你耐心看到這里。疫情之后的10個中國式養老的危與機,意味著在“機構+護工、旅游+周邊、居家場景+流量、移動互聯網+生活服務”都有新的創業機會出現。這當中既有傳統玩家供應鏈賦能升級,也有創業者切入存量生態中的增量服務,中國的4億50歲+老人都對優質供給的強烈訴求會加速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