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影響讓全球半導體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韓國、臺灣、印度、菲律賓以及歐洲等國的半導體企業紛紛按下暫停鍵,有的處于休克狀態,有的雖未休克,但也處于飄搖狀態。
印度:工廠停產根據外媒報道,新冠病毒導致全球經濟衰退,三星的投資人一直在拋售三星公司的股票,持股比例跌至13個月新低。根據韓國證券交易所提供的數據,截至上周五收盤,境外投資人持有三星55.37%的股權。
昨天,為控制疫情,印度首都新德里封城到月底,印度至少有23個省市和中央直轄區82縣市封城,封城使得印度多數企業只能暫時停工。作為在印度的明星企業,三星與LG也未能幸免。
韓國三星電子和LG電子位于印度的工廠紛紛宣布暫停生產。三星電子位于印度諾伊達的智能手機工廠將停產至本月25日,而LG電子位于印度諾伊達和浦那的工廠將停產至本月底。有分析指出,此次兩家韓國巨頭企業的停產,將會給印度智能手機和家電制造業帶來不小的影響和打擊。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工廠的停產對三星公司來說已經是雪上加霜。去年,三星關閉了在華的最后一家手機工廠后,該公司將生產重點放在了印度和越南市場上。但自從疫情發生以來,三星在越南的工廠不僅出現零部件供應中斷問題,如今其受印度疫情加重的影響,也不得已做出停產的決定,這讓三星未來的手機生產業務或倍感壓力。
臺灣:需求下滑3月10日,臺灣手機芯片廠商聯發科公布2月業績報告:營收182.21億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42.4億元),環比減少8.06%,創下近1年新低。聯發科業績慘淡的原因除了淡季效應之外,新冠病毒造成的需求不穩是聯發科2月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
晶圓代工廠臺積電今天發出消息,鼓勵非產線員工在家辦公,并讓該公司全體員工暫停出國計劃。臺積電表示,分組辦公模式除不同區域辦公外,還包含在家辦公選項。公司鼓勵非產線員工到4月12日前能多利用在家辦公。據悉,該公司非產線員工預估約有3萬人。
東南亞:封城菲律賓宣布馬尼拉自3月15日起“封城”(社區隔離)30天,隨后馬來西亞也在17日宣布自3月18日至3月31日全國封城14天。作為MLCC重要生產基地,村田與三星在此地的MLCC產能達到15%與40%左右,馬尼拉封城對全球的MLCC影響頗大。
馬來西亞則是日系和臺系電阻產品的重要制造基地,村田、華新科、旺詮、松下等均在馬來西亞設有工廠,其中馬來西亞的產能占旺詮總產能的50%左右。華新科技在馬拉西亞的工廠主要生產車用電阻,此次停工前稼動率已經滿載,預計停工兩周對其影響較大。
歐洲:產能減半疫情侵襲下,歐洲已成為重災區,上周五《路透社》報道稱,意法半導體已經與工會達成協議,將減少其在法國工廠產能的50%,此次,意法半導體受停工影響的法國工廠有兩處,一個是位于法國盧塞(Rousset)的8英寸晶圓廠,是ST目前最 大的8英寸晶圓廠,在2019年剛投入了14億美元升級產線;另一個則是位于法國圖爾(Tours)的晶圓廠,是ST開發氮化鎵(GaN)工藝技術的主力戰場。
目前來看,意法半導體的主要晶圓廠都在重災區,不過,意法在之前將部分晶圓訂單外包給臺積電和三星,如今亞洲地區疫情已經趨于穩定,也算是好消息。
美國:市場疲軟截止到北京時間3月23日23:06,蘋果公司股價跌4%,總市值跌破一萬億美金。近日,蘋果關閉除大中華區以外的所有Apple Store零售店,受疫情影響,馬來西亞因衛生事件而強制關閉供應商工廠,加之病毒蔓延擾亂了世界其他許多地方的業務,蘋果供應鏈也受到了影響。
知情人士說,蘋果新一代擁有5G網絡功能的旗艦iPhone仍計劃在今年秋季發布,不過量產要到5月份才會開始。
由于智能手機市場疲軟,行業結構轉型,導致高通驍龍芯片在過去5年的出貨量平均下降了8%,根據Gartner報告稱,2019年智能手機更換率已降至33.4%的歷史最低點,并預計未來幾年會進一步下降。
本來高通對向5G過渡將推動對其芯片的需求持樂觀態度,高通對5G技術進行了大量投資,最近還與蘋果達成了為期六年的許可協議,以計劃推出5G手機。在最近的財報電話會議中,高通財務官宣布,高通已經獲得了80項5G許可協議,高于去年11月的75項許可協議,據估計,高通將會有約79%的收入來源于5G。不幸的是,隨著新冠病毒的全面擴散,高通的好夢可能需要延遲了。
中國:兩大問題據商務部的數據顯示,1~2月份我國集成電路產品出口逆勢增長,增10.5%,如今,士蘭微、華虹、中芯、晶方等一大批企業已經近乎全面復工,中芯國際近期更是豪擲28億元向泛林采購晶圓生產設備。
雖然企業都已經相繼復工,但是卻面臨著市場需求與同期相比呈現下降,導致很多消費電子芯片需要下調產量,很多企業生產并未全面開足馬力。樂鑫科技董秘表示,目前疫情恢復情況還不太好說,先以持平為目標,暫不考慮擴產計劃。
此外,半導體面臨物流成本暴漲的窘況。疫情之下,全球航空業遭到重創,航班取消成為常態,而多數半導體設備都要經歷跨國進出口,尤其是 1 月底至 2 月,從美國、歐洲、新加坡發貨的航班的缺口,導致物流進口成本近 10 倍的增長;時至 3 月中旬,國內“復工潮”使得進口成本逐漸向好,但出口成本卻因追趕交付期,導致空運出口成本迅速增長成為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