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醫療科技網)
為了應對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內的慢性疾病對居民健康的威脅,國務院辦公廳專門印發了關于慢性病防治的中長期規劃。規劃中提到的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早診早治的方針,與醫療級智能可穿戴疾病初篩、輔助診療的功能有較高重合度。隨著醫療級可穿戴設備的普及,將對降低慢性病死亡率起到積極的作用。
我國實行的是分級診療制度,慢性病的防治主要是當地社區醫院等一級定點醫療機構負責。一般通過派發宣傳單頁,組織健康講座,安排定期身體檢查的方式進行,這類活動都是由社區工作人員集體通知,統一安排。現階段,這種宣傳方法對疾病的防治具有較大意義,缺點是不能根據個人具體情況進行“個性定制”的宣傳推送,而且對人力資源會造成一定浪費。
醫療級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加入將為社區的宣傳工作帶來效率的提升。可穿戴設備可以根據使用者的實際身體情況,定制個性化的宣傳資料,并利用手機APP、短信、設備自身的提醒功能為使用者提供風險預警提示和健康建議,智能化推送相關健康知識講座和身體檢查項目,這些功能都將有助于宣傳工作的落地,并減輕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負擔。
根據權威機構的數據估算,對于慢性病而言,用于預防的費用與用于治療的費用,其比例約為1:8,因此治療慢性病不僅要治,更要科學預防。對于慢性病的預防,可穿戴設備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
以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為例,此類疾病周期長、就醫頻次高。頻繁的就醫不僅給患者帶來時間和經濟上的壓力,也給醫院方面帶來困擾。而且對于一些心臟疾病來說,如果就醫時恰好處于疾病的緩解期,辛苦取得的監控數據也會喪失價值。若通過醫療級智能可穿戴設備,實時或定期監測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分析進行疾病的初篩,則會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慢性病診療在傳統醫療模式下的痛點。
慢性病的診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若能對過往的診療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將對疾病的治療起到積極作用。過去醫生在接診病人時,沒有結構化的錄入數據,主要是通過文字記錄病情,導致醫院過往電子病歷中留存大量空白,因此在過往的數據的利用上,存在困難。
而醫療穿戴設備可以將監測的身體數據上傳到云端,進行長期的留存。其優勢不僅在于長期保存數據,更在于結構化錄入的數據,便于醫生(也包括人工智能)去進行分析和判斷。
數據存在云端,這些數據由使用者上傳,由云端系統進行大數據分析作出初步分析,使用者的接診醫生可以在經患者授權后查閱和分析,該數據也可以同步到醫院的數據庫中。以往,患者知道數據卻不知道數據的價值,醫生和醫院無法有效使用數據,而醫療可穿戴設備將打通醫療和患者之間的數據通路,數據可以多次多維度的進行分析和利用,提升慢性病的診療效率。
可穿戴設備由于其便攜性和實時性,對疾病周期長、就醫頻次高的慢性病具有很強的應用價值。對于研發此類設備的企業而言,醫療級可穿戴設備由于專業性強、技術門檻高,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發和沉淀,這對企業的資金實力和研發能力提出不小的考驗。筆者在進行市場調研時,曾與從事該類設備研發的企業曼森伯格有過交流,該企業負責人表示,醫療級可穿戴設備考驗企業的市場化能力,更考驗企業的技術儲備。當醫療級可穿戴設備的風口來臨時,根基不牢的企業很容易被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