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正在快速發展。GSA 報告顯示,截至目前,80 家運營商已經在全球 42 個國家和地區推出了符合 3GPP 標準的商用 5G 服務。此外,全球有 384 家運營商正在投資 5G 網絡。一些領先國家,如中國今年 5G 基站將從 13 萬個增長到超 70 萬個。
5G 帶來巨大機會,也給運營商網絡建設、運維帶來巨大挑戰。有運營商運維人員在網上吐槽,要加速建設 5G 網絡和千兆寬帶,要運營四張網絡,還要考慮 5G NSA 到 SA 網絡升級和業務保障,經常“白+黑”“5+2”工作,苦不堪言!
運營商該如何應用先進的數字化能力,解決網絡規劃、建設、維護、優化、運營中的實際問題?在 2020 年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華為公布了服務和軟件戰略,提出構建“平臺+生態+運營”的新模式,結構性的克服轉型難題。華為還推出一大利器——華為服務與軟件產業的數字化中臺 GDE。
5G 規模發展期,運營商網絡運維痛點有什么新變化?
華為發布新的服務與軟件戰略有什么考慮?
對此,華為服務與軟件 Marketing 與解決方案銷售部總裁汪亦凡,在與筆者在內少數分析師和媒體交流時,進行了詳細解答。
運營商服務走向軟件化及平臺化
數字化已經成為千行百業提升效率的必由之路。作為 ICT 行業基礎設施建設者的運營商,在 5G 建網過程中同樣需要數字化轉型,以提高建網、運維效率。但在實際中,運營商數字化轉型的道路并不容易。
當前運營商的部分基站建設交給了塔商。運營商與塔商之間有著不同的訴求。運營商希望遵循現有流程,塔商又希望效率越高越好。況且在疫情期間,很多線下的高效溝通、線下的反復派工程人員,都變得很難。
兩邊的訴求出現沖突,如何拿出一個讓雙方都滿意的方案呢?數字化工具被寄予厚望。對此,汪亦凡談到:一個方案最終能否在受到運營商歡迎,得以推行,最根本的驅動力是能否給客戶帶來真正價值,能夠解決實際問題。
比如上述提到的問題,在運營商建網過程中,往往出現去現場收集站點信息,但回來之后發現信息并沒有收集完整,又要第二次上站。
對此,華為應用數字化技術,構建了全景勘測及智能驗收能力,一方面讓塔商以及運營商都更容易、準確地解決問題,另一方面,還幫助客戶積累數字化資產,使其運營運維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比如以往需要爬塔去做的一些安裝驗收,現在用手機 APP 進行 AI 驗收即可,方便快捷準確。
但運營商在應對運維挑戰時,只有數字化能力還遠遠不夠。“一招鮮、吃遍天”在運維服務中很難實現。運營商需要隨時方便調用的數字化服務能力,應對大大小小不同的工程項目和需求。
為此,早在 2018 年,華為就將服務與軟件部門整合,那時起華為就在謀劃一場變革,希望將數字化能力,固化到平臺之上,以云服務的方式呈現給客戶,最終將服務與軟件做成一個更大的產業。
汪亦凡解讀說,服務做成一個產業,并不是分包與被分包的關系。服務產業化一定會走向軟件化及平臺化。
“以前每家運營商都制定了適合自身的一套方案,無法適應如今的需求。因為,一方面服務成本會提高,而且復制性差。另一方面,5G 創新不斷涌現,讓服務產業不斷變化,造成不斷開發(新工具)、持續等待流程的惡性循環。”
獨行快,眾行遠。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最終要回到產業維度,需要大家一起來建設和發展。汪亦凡強調到:“服務軟件化不論從開始的需求定義,還是走向實際,或是未來運營,是一個所有人都參與的過程,因此需要大家一起建設。”
應需而動:華為提出服務與軟件新戰略
運營商在 5G 中需要的不僅僅是數字化賦能,更需要平臺化的能力,所有人都參與其中的生態。為此,華為提出了構建“平臺+生態+運營”的新模式,從整體上解決數字化轉型的問題。
在平臺方面,華為認為平臺需要統一化并且開放,支持 SaaS 服務。因為統一平臺可滿足 80%的共性需求,避免運營商各自定制,再通過 AI 賦能,實現縮短產品上市周期(TTM)以及優化全生命周期總成本(TCO)。
在生態方面,既然平臺能滿足 80%用戶的共性需求,在解決用戶個性需求方面,華為借助產業生態能力,將 20%的定制需求通過生態合作伙伴來解決。華為認為在生態構建上應該向互聯網行業學習,做到運營商、華為和生態是平等、互利的定位。
在運營方面,華為認為部署新平臺或采用 SaaS 服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持續做好運營,最終實現商業成功。
比如華為引入 CSM(客戶成功經理)新角色,對準運營商的商業成功。CSM 將主動提供服務,幫助客戶解決運營中遇到的問題,輔助客戶更好的完成運營。CSM 也很關注客戶的體驗,盡力使客戶滿意,延長客戶生命周期。
這個想法非常前衛,就類似在建筑領域,建筑服務方幫客戶建設裝修好店面,后續是否經營中出現問題,是否能成功,不再關心。現在建筑方需要從一開始,就瞄準商家的生意做成。
再好的車,也需要技術高超的駕駛員。為此,華為將面向運營商和生態伙伴,提供持續的賦能。為了保持平臺活力,華為未來將持續開發新的基本功能和用例,每年提供少量基本版本(比如兩個)。
“這個升級過程是靜默的,用戶無感知。運營商的技術部門終于可以在深夜睡個好覺了,不用再熬夜升級,不再有黑眼圈。”汪亦凡表示。
提供 GDE 等四大利器:加速運營商轉型
筆者總結發現,華為基于幾十年服務全球運營商的深厚經驗,精心打造了的多個平臺方案和運營策略。其中有四大亮點可謂“利器”,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能有效加速運營商數字化轉型。
筆者總結發現,華為基于幾十年服務全球運營商的深厚經驗,精心打造了的多個平臺方案和運營策略。其中有三大亮點可謂“利器”,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能有效加速運營商數字化轉型。
利器一:數字化中臺 GDE
牛頓曾經說過: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GDE 平臺是站在華為 30 多年與運營商共同運維網絡的這個經驗“巨人”肩膀上,匯聚了大量電信專業知識和萬千專家的智慧。該平臺是可以提供統一數據采集、存儲、分析和治理的大數據平臺。
具體而言,GDE 能支持面向各種運營場景的用例的敏捷開發,如 CWR 和 ADO 就是滿足運營商“規、建、維、優、營”端到端業務的主要用例。此外,GDE 平臺還可以幫助生態伙伴開發或定制自己的用例。
同時,筆者還發現,GDE 并不封閉,十分開放。汪亦凡強調說,華為 GDE 平臺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客戶也可以結合平臺上的 API,包括底層數據、算法和 AI 能力,快速根據自己需要,迭代自己的應用。未來,面向客戶基于場景案例的需求,客戶也可以調用華為的能力,自己開發應用。
利器二:SmartCare? 客戶體驗管理平臺
早在 2019 年,華為就發布了 SmartCare? BOE 解決方案,該方案旨在解決運營商業務發展痛點,基于統一的數字化智能平臺,在華為全球領先的精品網和業務運營中心解決方案使能運營商打造極致網絡體驗的基礎上,打通運營商從網絡、業務到商業的數字化運營和持續發展之路。
5G 時代,ToB 業務多樣且存在不確定性,運營商更需要 SmartCare? BOE 解決方案。在本次華為分析師大會上,華為發布了基于該方案的《5G B2B 業務體驗標準白皮書》,從視頻傳輸、工業園區、工業自動化、工業無人機、FWA、智慧城市和廣連接等典型 5G 場景入手,通過分析業務場景特征,基于指標驅動和事件驅動建模框架,打造 6 大核心業務體驗指標體系,包括上行多媒體回傳、下行多媒體傳輸、增強現實、實時交互、廣連接和 FWA 替代專線。
利器三:數字化運維服務解決方案 AUTIN
隨著通信技術發展,運營商業務變得更加多樣化,視頻、游戲、IoT 等新業務層出不窮,對新業務的上市時間與質量均有極為嚴苛的要求。華為發布的數字化運維服務解決方案 AUTIN,瞄準客戶的商業目標,集成一整套自動化、智能化的運維方案,助力運營商向數字化轉型。
AUTIN 通過數字化的運維平臺 OWS(Operation Web Services)、數字化的員工和開放的生態,構建可視化、自動化、智能化運維,實現運維效率和質量的提升。
對于 AUTIN 解決方案,汪亦凡表示,面向客戶網絡個性化需求,尤其未來對 5G 業務定制化或實時性的差異化需求,華為能夠將平臺開放給客戶,讓客戶利用平臺快速開發和迭代自己需要的應用。
觀察:
華為如何成運營商數字化轉型優秀伙伴?
當前網絡容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復雜,維護越來越困難,運營商網絡建設、運維等壓力越來越大。對此,盡管面臨外部復雜的環境,華為整合了服務與軟件兩大業務,持續加大創新,要成為運營商數字化轉型最值得信賴的伙伴。華為憑什么?
筆者觀察來看,第一,業界已經達成共識。汪亦凡介紹,行業目前對服務產業化,已經達成了一些共識:整個電信行業的業務類似;認可標準化模式,過多定制化并不可取;數字化過程分為平臺化及定制化兩部分。
第二,華為已有豐富經驗。從整體來看,華為已累計為全球 170 個國家的運營商提供服務,保障全球 1500 張網絡的穩定運行,管理的網絡服務于全球 1/3 的人口。
第三,華為將持續投入。資料顯示,華為全球技術服務部自 2016 年起,不斷加大數字平臺和 AI 創新投入。今年,華為將繼續投入超 7 億美元進行創新。
第四,領先的實力。持續高強度的投入,讓華為電信行業網絡與 IT 廠商服務市場份額連續三年排名第一、運營技術軟件全球市場份額連續五年排名第一。
汪亦凡表示,華為希望將更多地知識資產固化在平臺里,同時還要將平臺運營好,讓平臺發揮出價值,使得平臺被更多的生態合作伙伴運用,對整個產業帶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