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國際背景下,國產芯片的呼聲越來越高。因此全國各地也都掀起了半導體集成電路造芯運動。南京引進了臺積電,無錫打造華虹第二基地,廣州投資建設粵芯,成都引進了格芯、紫光;廈門引入了聯電、士蘭微;重慶則引進了萬國半導體、華潤微電子。
然而在這場聲勢浩大的全國范圍的造芯片運動中,口號最響亮的武漢弘芯如今卻似成為一場騙局。資金斷裂,多起官司纏身,僅有的一臺光刻機也被抵押出去了,看樣子可能做不下去了。
這應該讓我們看到,目前國內半導體投資產業魚龍混雜,只靠著盲目投資或者招商引資購買技術挖掘幾個人才是無法使我們國家的半導體產業發展起來。還是要從根本解決問題。
為什么國內半導體產業發展相對落后?因為國內半導體體產業技術落后。
那么為什么國內半導體產業技術落后?因為從事半導體產業的人才極少。
為什么國內從事半導體產業的人才極少?因為國內半導體產業技術落后、行業經濟不景氣、行業待遇差、行業就業機會少,從而導致大多數相關人才選擇轉行或者出國。
而臺積電給半導體產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為培養先進制程人才,臺積電將在臺灣 6 所大學開設 “臺積電半導體學程”,并為學生提供進入臺積電實習與畢業后的面試機會。臺積電去年在臺灣“清華大學”首次 “臺積電半導體學程”,今年進一步開展至臺灣大學等 5 所臺灣高校,預計實現年度 2000 人次的育才目標。
臺積電表示,“臺積電半導體學程” 的課程范疇,由公司內部各領域專家與合作學校教授共同規劃,建立 “元件 / 整合學程”、“制程 / 模組學程” 與 “設備工程學程” 3 大架構,各學程皆涵蓋 20 至 40 門不等的科目課程,涵蓋學生所需的核心知識與能力。其中 “元件 / 整合學程” 涵蓋元件開發、先進制程整合與材料分析技術等范疇,除強調實作課程外,更導入臺積電 5 納米與 3 納米制程的極紫外光(EUV)微影技術等相關課程。“制程 / 模組學程” 課程基于材料知識領域,融入物理 / 化學反應、電子、機械等基礎原理的應用。
臺積電將于今年 9 月,于臺灣交通大學、臺灣成功大學、臺灣科技大學、臺北科技大學等 4 所大學,推出 “設備工程學程”,著重半導體制造關鍵學能、先進設備技術基礎學能與先進設備技術進階學能三大課程面向,臺積電設備工程組織主管將親自教學,降低產學落差,培養高階制程所需的儀器設備人才。
筆者認為,內地也應該效仿臺積電,讓半導體產業的大廠與高校緊密合作,在高校中開設專業課程,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將國內半導體產業當下使用的技術和遇到的困難一并反饋給學生,增加實習機會,盡早讓學生盡快接觸、了解我國半導體產業當下的實際境況,并提供就業機會,吸引產業人才。提升學生就業希望和動力,也提高學生們積極投身拯救半導體產業的熱情。